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应用地化录井资料,从油藏地球化学的角度阐述了水淹层解释的基本原理和参数计算方法,尝试了在开发井中用岩屑样品替代岩心样品解释评价油层水淹程度,建立了枣园地区水淹层地化划分标准和解释图版,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还对影响水淹层解释评价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为开发井地化录井评价技术在其它地区的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化录井资料 ,从油藏地球化学的角度阐述了水淹层解释的基本原理和参数计算方法 ,建立了枣园油田水淹层地化划分标准和解释图版 ,尝试了在开发井中用岩屑样品替代岩心样品解释评价油层水淹程度 ,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对影响水淹层解释评价准确性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建议 ,为开发井地化录井评价技术在其它地区的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3.
谢辉  周金堂 《录井技术》2004,15(3):25-28,59
该文通过地化录井岩石热解和油气组分分析技术的有效结合,探讨了现场评价开发井油层水淹状况的方法——剩余油饱和度法、横向与垂向对比法、地化剖面分析法和色谱组分谱图分析法。建立了河南油田不同水淹程度油层组分谱图图版和水驱油效率判别水淹程度标准。应用实践表明,地化录井应用效果较好,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4.8%。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地化录井岩石热解和油气组分分析技术的有效结合,探讨了现场评价开发井油层水淹状况的方法剩余油饱和度法、横向与垂向对比法、地化剖面分析法和色谱组分谱图分析法。建立了河南油田不同水淹程度油层组分谱图图版和水驱油效率判别水淹程度标准。应用实践表明,地化录井应用效果较好,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4.8%。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港油田枣园地区的测井系列、具体地质状况及岩性、物性资料,建立了电阻率相对值水淹层解释模型.使用该模型可确定水淹层含水饱和度、泥质含量、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油相渗透率、水相渗透率、产水率和驱油效率等参数.经过对枣园地区16口井的资料处理,符合率达86.3%.  相似文献   

6.
针对G油田注水开发的特点,依托不同含油状态下常规测井和地化录井分析的响应特征为基础,确定以测井曲线中深、中、浅电阻率组合来识别水淹层为主体,通过测井响应计算的地化录井敏感参数划分弱-中水淹和强水淹两类,最后结合电阻率与饱和度的“U”关系中,选取合适的含水饱和度值,并与束缚水饱和度交会,细化水淹等级,建立弱、中、强三类水淹等级划分标准。采用该方法对12口井进行了水淹层精细评价,经过7口新井检验,解释符合率为81.25%,其评价结果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7.
油气层地化亮点评价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书立  张军 《录井技术》1998,9(1):36-39,45
文章通过对不同油质油气层的地化参数特征研究,发现了不同油质类型的油气层地化参数P与B可以优势互补,从而找出油层地化评判亮点值M。反过来用地化亮点曲线发现、评价油气层,为油田勘探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8.
地化录井油层水淹状况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随着水淹程度的不断增加,储层中的原油性质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开发调整井的岩心或岩屑进行地球化学录井,可以获得单位岩石含油量ST,氯仿沥青“A”等多项参数,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判别油层的开采状况,评价油层水淹程度,矿场应用结果表明,解释符合率率在75%左右。  相似文献   

9.
扶余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已进入高含水阶段,受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影响,油层水淹状况复杂,给油田进一步开发带来较大困难。为了准确判别水淹程度,确定剩余油富集区,提高主力油层挖潜效果,根据水淹层录井响应机理,通过对井壁取心应用岩石热解、核磁共振及荧光显微图像等录井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结合试油井、投产及密闭取心井资料,优选适用的参数,建立了适合扶余油田的水淹层录井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包括录井水淹层水淹程度判别方法和水淹层剩余油富集状况判别方法,在扶余油田完成了13口井的水淹层评价工作,水淹程度识别准确率达到86.4%,油水层综合解释符合率达93.7%,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自然电位在水淹层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水淹层的技术难点是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计算,自然电位是较好反映混合液矿化变化的测井信息,测井中测得的自然电位包括薄膜电位和过滤电位,当泥浆柱压力与地表压力的压差曾小时,过滤电位可忽略不计,但当压差大于3.4MPa时则必须考虑过泯电位的影响,该文介绍了过滤电位的产生机理和计算过程,介绍了自然电位的校正方法并用校正后的自然电位计算混合液电阻率。  相似文献   

11.
油藏水驱开发过程中,随着水淹程度的不断增加,储层中的原油性质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开发调整井的岩心或岩屑进行地球化学录井,可以获得单位岩石含油量ST,氯仿沥青“A”等多项参数,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判别油层的开采状况,评价油层水淹程度。矿场应用结果表明,解释符合率在75%左右。  相似文献   

12.
在钻井取心水驱油地球化学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油层水淹后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及参数变化特征,通过两类储层不同水淹程度的含油饱和度、饱和烃气相色谱总峰面积等评价参数建模,建立水淹层地化识别方法和评价标准,形成一套定性识别和定量计算有机结合的水淹层地化录井综合识别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南堡凹陷深层注水开发区块进行了水淹层评价,结果表明,南堡凹陷7口井水淹层的水淹程度与实际试油结论吻合,说明该方法适用性强,为油田深层注水开发区块水淹程度识别与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从油藏地球化学的角度,根据实际资料分析,探讨了水淹层的油藏地球化学录井参数特征,认为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降低.在热解地化参数上表现为地化含油饱和度降低,S4/S1值相对升高;在热蒸发烃色谱的资料上丰度降低,主峰碳弱水洗部位后移.中-强水洗部位前移;∑21^-/∑22^ 在弱水洗部位降低.中-强水洗部位升高,碳数范围变窄;在棒薄层色谱分析资料上表现为饱和烃基本稳定。略有下降,芳烃呈下降趋势.胶质含量呈上升趋势.沥青质含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吉林油田应用地化录井参数直接评价法和图版法进行油、水层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依据地化检测数据解释上的误判,导致解释符合率较低。针对上述情况,该文提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地化解释的方法,系统介绍了该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情况,尤其是低测值油层和高测值水层的应用效果较好,实践表明引入神经网络识别技术后其解释符合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长庆油田开采方式主要为注水开发,部分油井已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分布规律性差,控水增油难度较大,厘清剩余油分布及水淹状况是油田开发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为此在准确识别储集层物性及流体性质的基础上,结合水淹机理,应用地化和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建立了地化与核磁共振录井谱图识别、核磁共振油水饱和度交会识别及核磁共振孔隙度与剩余油指数交会识别3种评价方法。截至2018年底,三种方法综合应用在长庆油田水淹层识别评价中,总体解释符合率达到了83.3%,并以J 89-834井为例,详细介绍了评价方法的应用效果,为长庆油田开发中剩余油评价及控水增油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应用地化录井和P—K分析技术综合评价水淹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老油田综合含水率越来越高,采用常规分析手段对油层水洗程度、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的定量研究已不能满足要求。针对这一情况,该采用地化录井和P—K分析技术对水淹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对相关分析数据的处理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并结合老油田水淹层分析实例,阐述P—K分析和地化录井技术在水淹层评价方面的作用,拓展了地化录井及P—K分析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大庆长垣地区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调整挖潜难度越来越大,依靠测井资料对于评价薄差层、非均质层水淹状况存在一定的难度,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提高油层水淹状况解释准确度的新途径.通过分析大庆长垣密闭取心与井壁取心的岩石热解、气相色谱及荧光显微图像等地化录井资料,总结该地区评价油层水淹级别、井壁取心实物观察及热解驱油效率分析方法,建立了有效孔隙度与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图板,结合气相色谱与荧光显微图像的定性分析,形成了一套地化录井水淹层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实例展示了该项技术在综合判断油层水淹程度、老油田调整挖潜提高效率方面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油田中后期开发生产的需要,本文介绍了十四种用裸眼井测井信息直接评价水淹层的方法及一些新方法的应用实例。这些方法直观、易于学习掌握,对于分析产层流体性质、识别水淹层、确定水淹部位、判断水淹程度提供了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不同油质油气层的地化参数特征研究,发现了不同油质类型的油气层地化参数P与B可以优势互补,从而找出油层地化评判亮点值M。反过来用地化亮点曲线发现、评价油气层,为油田勘探开发服务。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利用已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的扶余油田5口密闭取心井资料,充分应用常规地质录井及定量荧光、地化、气相色谱、核磁共振等多种录井技术,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的油层水淹程度综合录井技术判别方法。经试油验证准确程度较高,可作为水淹层判别的有效手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