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河道整治工程普遍忽视河道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造成河道生物群落与河流生境的退化。因此,有必要探析传统河道整治工程对河道生境与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提出生态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实施的理念与对策。实施生态环境友好型河道整治工程应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系统,从而实现适度的河道治理。研究可为河道整治工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具体河道整治为实例,提出河道整治中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思路,认为河道整治中的景观设计应"道法自然",景观应融于生态水利体系之中,同时阐述具体的设计方法,为同类型河道整治中的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02,24(3)
20 0 2年 2月 2 7日 ,黄委召开了河道整治研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成立河道整治研究领导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 ,讨论河道整治研究实施计划的进度安排和重点内容 ,宣布正式启动河道整治研究。会议由黄委主任、河道整治研究领导小组组长李国英主持 ,黄委副主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石春先 ,黄委总工、领导小组副组长陈效国以及专家组和工作组有关成员参加。加快游荡性河道整治步伐 ,大力开展河道整治研究 ,是黄委落实建设“三条黄河”工程的重要步骤 ,通过“数字黄河”与“模型黄河”的联合运用 ,确保河道整治方案与措施在游荡性河道上满足技术先…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河道整治的现状及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农村地区防洪能力、提升灌溉供水保障以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我国农村河道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分析了我国农村河道整治工程的政策措施及工程投资情况,并探讨了我国农村河道整治相关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农村河道整治的对策和工程措施,以及河道整治的治理思路与发展方向,为未来农村河道整治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打造人与水和谐共存的水生态环境,对提升现代化城市综合竞争力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加大力度进行河道整治,在兼顾城市河道生态功能的同时保证城市景致的美观。以檀林溪河道整治为例,分析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河道整治思路及优化措施,将河道治理规划与技术手段、管理技术相结合,保持河道的有序运行,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河道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现阶段水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严重,这也给河道整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河道整治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主要集中在观念上、规划与技术上以及后期管理等。笔者根据河道整治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中总结出河道整治的新观念,从而得出解决方法,全面加强河道整治规划。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水资源问题被提上日程,我国已经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河道污染状况,目前整体河道水质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核心问题是围绕治水,以截污治污为准则来开展,将截污治污与研究河道整治相结合,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主要基于我国当前河道整治过程中污水治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评估当前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污水治理方案,讨论实现河道整治和污水治理的同步实施,从而改进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污水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河道的严重污染,破坏了两岸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针对珠江三角洲河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泄洪整治、水环境整治与修复、景观工程三个方面的整治措施,为珠江三角洲进行河道整治与修复,建设人、水、生态环境和谐的河道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日本枥木县斧川河道整治工程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日本枥木县斧川流域开展河道整治的思路和内容入手,提出 开展河道整治过程中要以“安全,美丽”为总目标;河道整治与城镇美化相结合,提高城镇品位,河道整治与城市交通,娱乐场所建设相结合,拓宽市民活动,休闲的空间;河道整治与回归自然相结合,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等治理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黄河游荡型河道形态和河床演变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河工模型试验结果,指出游荡型河道进一步整治需坚持继承和发展的观点,抓控制性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注意“节点工程”与“微弯型河道整治措施”相结合。根据游荡型河道形态,把河道分为若干小河段,实行整体整治与分段整治相结合,实现游荡型河道整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蜂巢挡墙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宁波市化工园区某河道整治工程实例,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蜂巢挡墙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能够总结出蜂巢挡墙结构应用与河道整治环节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结构稳定性较高,且经济性相对较高,因而在城市河道整治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文章以具有苏南典型河网特征的昆山市河道为例,选取了2017—2019年期间实施的包含生态修复在内的8条河道的综合整治案例,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河道综合整治的规模、技术方法及生态恢复效果,以期为苏南河网地区河道综合整治中适宜采用的生态修复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道整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维护河流生态环境、使河道整治与河流生态需求相协调为目标,以分析河流形态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重点,研究滩、槽边界改变对河流生境产生的影响、传统河道整治对河床演变的干扰及对河流生物多样性的胁迫。探讨了基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原则、整治理念、综合整治模式,提出现代河道整治规划应考虑河流系统的生态平衡需求,掌控对河道边界干扰的"适宜度",同时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两个典型治理案例表明,基于生态协调的河道整治理念与方法,采用透水生态型护坡、在河漫滩建设湿地保护区、在河道水陆交错带设置过渡缓冲区、沿河道两岸建立绿色廊道景观等措施,使治理河段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河流结构和功能评价值均有明显改善。新型生态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能力、结构柔性及整体稳定性,是实现生态协调河道整治的重要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清河系漕河满城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的经验,从防洪整治的必要性,规划指导原则,河道整治方案及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等方面对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毗邻城市河流的河道综合整治规划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道整治工作是实现城市品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其难点在于将工程规划与水质目标相呼应。对此,提出了一种正反馈的城市河道整治模式:首先分析城市河道特征;结合污染源与水系关系划分控制流域—子流域—小河道的三级整治片区;运用所提出的允许污染通量计算方法,根据城市河道的水质目标,计算各片区的允许污染通量;以通量为抓手,系统规划源头产污系统、过程集污系统、末端治污系统整治方案;最后,制定片区式分阶段实施计划并强化进度与效果评估,从而将工程规划与水质改善目标有机结合,实现工程进度与水质改善的同步,形成正反馈整治。该模式可为城市河道整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整治方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柏山  符建铭  黎桂喜 《人民黄河》2005,27(6):9-10,12,63
针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新的水沙条件,对整治流量、整治河宽和排洪河槽宽度等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提出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整治方向为:按照中水流路进行整治,利用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并补充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游荡型河道可以逐步转化为像高村一陶城铺河段那样的限制性弯曲河道。通过对不同整治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今后的河道整治应采取以现行的微弯型整治方案为主,同时充分吸取其他整治方案优点的综合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人民黄河》2015,(8):35-38
由于传统河道治理没有认真考虑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因此对河流生境、河流生物群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分析传统河道整治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生态和谐理念的河道整治理念与方法,提出必须在考虑河流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对河道进行适度的整治;介绍了一个基于和谐理念的河道整治工程范例,同时讨论了河道整治工程的生态型工程材料。新型生态工程材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能力、良好的柔性及整体结构;选择适宜的新型生态整治工程材料,既能满足河道治理标准,又有利于河流生态系统平衡。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永川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利用全站仪对河道复核事项进行数据采集。在南方测绘CASS成图软件系统中,通过数据通讯,将仪器观测数据下载计算机硬盘,利用该数据绘制河道带状数字地形图,并与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施工图比对。通过一系列测量复核工作过程,及时发现影响河道行洪事项,督促整改,以确保河道整治工程按照行政许可批复的技术指标实施。全站仪与南方CASS软件有机结合进行数字化测图,为河道整治工程的测量复核提供了一种快捷、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福建省尤溪县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水景观建设实际,分析了河道综合整治与生态水景观建设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加强河道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环境。可供同类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浅析农村河道综合整治规划思路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的规划思路与治理措施进行总结,初步提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治理标准的确定原则,将整治工程类型划分为防洪排涝为主、生态环境治理为主以及综合治理等三种类型,并提出了农村河道整治的相应对策和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