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研究发现Crussard-Jaoul分析法能够精确反映高锰钢变形过程中加工硬化的特点。基于Crussard-Jaoul分析法所得的高锰钢应变硬化指数值的变化主要受位错密度和孪晶体积分数的影响,尤其随着形变孪晶量的增加,应变硬化指数获得迅速提高。当应变量低于0.1,高锰钢塑性变形以位错滑移为主要机制;当应变量超过形变孪晶产生的临界应变(0.06~0.08)后,高锰钢塑性变形以位错滑移和机械孪生两种方式进行。孪晶的产生能迅速提升高锰钢加工硬化性能,而仅位错强化不能使高锰钢获得优异的加工硬化性能。Crussard-Jaoul分析法能对金属塑性变形和加工硬化机制进行判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邓忠民  刘敬  赵亦兵  洪友士 《机械强度》2004,26(Z1):154-156
通过模拟分析,对激光毛化18-8不锈钢的疲劳寿命与毛化覆盖率的关系进行研究,预测结果与相关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由于激光毛化处理的影响,18-8不锈钢的疲劳寿命得到改善,而且在毛化覆盖率为20%左右时,材料疲劳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18-8不锈钢在大生产条件下的相变诱发型性和变形马氏体。建议采用100-200℃温轧+常温冷轧二极轧制工艺以提高冷加工性能。对用户单位应用于二次再国工也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18-8型不锈钢的相变诱发塑性和形变马氏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8-8不锈钢在大生产条件下的相变诱发塑性和形变马氏体。建议采用100~200℃温轧十常温冷轧二级轧制工艺以提高冷加工性能。对用户单位应用于二次再加工也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切削奥氏体不锈钢0Cr18Ni9加工硬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难加工材料不锈钢0Cr18Ni9的特点,设计了合理的正交切削试验方案,从显微硬度与微观结构两方面研究加工硬化现象。借助维氏硬度计测量了车削加工后硬化层的硬度沿层深的分布,同时建立了利用硬度预测屈服强度的经验公式,再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硬化层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硬化层的硬化程度在150%以上,切削影响层厚度在100μm以上,加工硬化现象严重,硬化层的屈服强度沿层深分布与硬度沿层深分布的趋势相同;金相观察发现,硬化层分为热力耦合影响层、力影响层,其中热力耦合影响层存在缺陷,很容易剥落。这些结果说明,车削表面在切削高温与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用合理的切削参数减小切削力、降低切削温度是减轻加工硬化程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宏观检查、显微组织、断口形貌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核用一回路0Cr18Ni10Ti管道存在的腐蚀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直管部位的点腐蚀出现较多,弯管部位出现较少的应力腐蚀,焊缝部位也出现较少的应力腐蚀和晶间腐蚀;产生上述腐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材料本身的性能欠佳和海水滴漏溅落到管道表面造成了氯离子聚集.  相似文献   

7.
高锰钢在喷丸条件下的应变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喷丸技术对高锰钢表面喷丸处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由表层沿厚度方向的结构变化特征,并对硬度沿厚度方向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表面喷丸处理,样品表面形成了厚度约为20?m的纳米晶层,表面纳米化的程度与塑性变形量有关,喷丸处理高锰钢表层明显强化.随层深减小,硬度急剧增加.高锰钢表层的加工硬化主要是由于晶拉细化,而与相变硬化无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Fick第二定律对不同焊接工艺条件下Fe3Al/18-8异种材料扩散焊界面元素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界面附近元素扩散距离及形成的中间过渡层的影响,并与实际试验测定值进行了比较.实测和计算结果表明,在加热温度1333K和保温时间45~60 min条件下,Fe3Al/18-8异种材料进行扩散焊接可以获得良好的中间过渡层,从而满足整个焊接接头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焦罐底门为例,针对18-8型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特点,深入研究分析各种问题,逐步形成了有效的焊接工艺路线,对生产实际中此种类型的不锈钢件焊接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Fiek第二定律对不同焊接工艺条件下Fe3Al/18—8异种材料扩散焊界而元素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界面附近元索扩散距离及形成的中间过渡层的影响,并与实际试验测定值进行了比较。实测和计算结果表明,在加热温度1333K和保温时问45~60min条件下,Fe3Al/18-8异种材料进行扩散焊接可以获得良好的中间过渡层,从而满足整个焊接接头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1.
304不锈钢属于非稳态奥氏体不锈钢,在应变强化过程中,应变温度、应变速率、应变量等均可改变应变诱发马氏体的转变量和转变速率及内部组织滑移线、形变孪晶、位错和层错密度的转变量和转变速率,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应变硬化行为。针对304奥氏体不锈钢,主要从应变速率敏感指数、应变硬化指数两方面,研究了应变速率对其室温应变硬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武宏  刘文刚  许云华 《润滑与密封》2007,32(6):71-73,77
通过对高锰钢进行冷轧变形,考察了不同变形量下冷轧高锰钢的硬度变化,利用自制三体磨料磨损试验机测试了不同磨料磨损工况下,固溶态及其冷轧态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冷轧变形可以大幅提高高锰钢的硬度。在软磨料的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可以有效提高高锰钢的耐磨性;在硬磨料的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对耐磨性没有贡献。利用M M Khruschov的磨损区域理论和E Rabinnowicz的磨损模型解释了在软磨料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提高高锰钢耐磨性的机制;同时利用K H ZumGahr的磨损模型解释了在硬磨料磨损条件下,冷轧变形对高锰钢耐磨性没有贡献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ZGMn18Cr2Mo超高锰钢在压缩变形时的加工硬化机理。结果表明:在小压缩变形情况下,有高密度的位错、少量层错和大量的形变孪晶形成,并有一定数量的交叉孪晶和纳米尺寸的超微细碳化物TEM和XRD分析未发现形变诱发马氏体存在,说明超高锰钢加工硬化是位错强化、孪晶强化、层错强化及弥散析出的超微细碳化物颗粒强化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1Cr18Ni9Ti不锈钢多轴棘轮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Cr18Ni9Ti不锈钢进行了多轴棘轮效应及典型的非比例循环试验研究,表明1Cr18Ni9Ti钢是循环强化材料并表现出明显的非比例循环附加强化。在多轴棘轮试验中,应变幅值、轴向载荷大小及方向对材料强化性能、轴向应变、棘轮应变率有着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将应变硬化程度不同、厚度均为1.5 mm的国产和进口301L不锈钢冷轧板采用相同的焊接工艺分别制成标准电阻点焊试样,进行了疲劳试验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应变硬化程度较高的国产板点焊试样疲劳极限低于应变硬化程度较低的进口板点焊试样;国产板点焊试样焊点边缘产生了折叠变形,该部位同时存在再结晶组织和应变硬化组织,所以不但有结构应力集中而且出现了组织性能不均匀所造成的应力集中,折叠变形和应力集中是造成疲劳极限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和显微组织观察研究了应变时效对双相钢和低合金高强钢屈服强度及应变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2%预应变之后,双相钢的屈服强度提高了106MPa,低合金高强钢的屈服强度提高了28MPa;预应变之后再经历烘烤,双相钢的屈服强度提高了149MPa,而低合金高强钢的屈服强度只提高了66MPa;预应变或烘烤硬化之后,两种钢的应变硬化率均降低,但双相钢仍然具有很强的应变硬化能力,其应变硬化率接近于低合金高强钢未预应变条件下的;铁素体马氏体组织赋予了双相钢比低合金高强钢更强的应变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低温微量润滑高速铣削PH13—8Mo刀具磨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荣  李亮  何宁  赵威  戚宝运  田佳 《工具技术》2009,43(7):14-17
针对高强度不锈钢材料加工性能差、刀具耐用度低的问题,进行了硬质合金刀具在低温微量润滑条件下高速铣削高强度不锈钢PH13—8Mo的刀具磨损试验,结果表明:WSP45刀片比WXM35适合加工PH13—8Mo,低温微量润滑(cMQL)能有效地抑制刀具磨损,提高刀具耐用度;两种刀具在铣削过程中前、后刀面同时发生磨损,最终因刃口严重崩刃而失效。  相似文献   

18.
周连东  江楠 《压力容器》2011,28(2):5-10
对奥氏体不锈钢低温压力容器常规设计与应变强化设计进行比较,可知应变强化技术可大幅提高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许用应力,减薄简体壁厚,减轻容器重量。根据预应变拉伸试验确定国产S30408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压力容器的应变上限值,并建立国产S30408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ASME和双线性这两种应力应变曲线,对两者进行比较后,以ASME应力应变曲线为计算依据,考虑抗拉强度的影响,确定了国产S30408奥氏体不锈钢材料制造应变强化低温容器时的许用应力及其对应的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