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间歇式多次投粮工艺,即下沙、1次酒、5次酒生产按5∶3∶2比例投入新粮生产酱香型白酒,对糟醅酸度、淀粉、还原糖、水分、堆积和窖内发酵温度变化规律、轮次出酒率和酒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新粮投入可增加糟醅淀粉含量,适当降低糟醅酸度;相同环境条件下,堆积升温先于对照,快于对照,提前24 h达到入池温度;1~5次酒总出酒率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实验窖池6次酒出酒率比对比窖池高出0.5%;整个轮次酒质差异主要集中在3次酒和6次酒,其他轮次酒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原有传统酿造技艺的基础上,糟醅入窖时加入配制回酒入池发酵,对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窖内糟醅发酵温度、出入窖糟醅理化指标、产酒数量、产酒质量等进行对比,找出该技术对生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回酒发酵技术能够抑制酸的生成,提升糟醅中的淀粉利用率和香味成分,在增己降乳方面有一定效果,提升原酒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3.
窖帽糟醅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长期未与窖泥接触,酒质较差,也影响了全窖的酒的质量。在工艺上,我们通过翻沙回入菌泥,加入窖帽糟醅中,使窖泥微生物参与窖帽糟醅的香味物质形成,进而达到提高酒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原料与底醅的配比(简称粮醅比)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淀粉的的利用,影响出酒率的高低和酒质的优劣。粮醅比大,则入池淀粉含量高,易造成蒸煮困难,发酵过程较猛,酒质较差,且淀粉不能充分利用,出酒率低;粮醅比小,虽然淀粉利用率高,出酒率高,但底醅数量过多,用曲量较大,酒质纯甜而香味不足,而且由于投料量少,设备利用率低,也可能造成煤、电消耗较大,成本增高,降低劳动生产  相似文献   

5.
采用建立的酿造用水数学模型生产浓香型白酒,对发酵过程中糟醅的温度、水分、淀粉、糖分、酸度、酒精含量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出窖母糟和黄水进行感官质量鉴定;测定实验窖的出酒率,品评酒质。结果表明,所建数学模型适用浓香型白酒生产。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物培养液和翻窖技术提高浓香型白酒优质品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养液翻窖技术"即在窖内糟醅发酵一定时间后,将其翻出,加入适量的"生物培养液"(每甑用55 kg)、曲药及稻壳,并充分拌匀,再入池发酵的生产技术.该技术可使酒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又能保持较高的出酒率,做到了产质兼顾,具有生产周期短(仅为传统的双轮底生产的一半时间),优质品率可达到90%以上,优质酒档次显著提升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徐军 《酿酒科技》2010,(2):73-74
对枝江大曲酒发酵窖期内糟醅的温度、淀粉及酸度进行跟踪检测研究,总结糟醅在窖池发酵过程中各时期、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入窖温度偏高,糟醅淀粉利用率略低,升酸幅度略大;入窖温度偏低,糟醅淀粉利用率略高,升酸幅度略小。  相似文献   

8.
配糟在白酒发酵过程中起着调节发酵速度、粮醅酸度和淀粉浓度的作用。配糟用量的多少还关系着酒中香气物质的含量高低,进而影响酒质。针对配糟用量对小曲高粱酒出酒率、酸酯及感官的影响,公司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我厂所处的气候特点和酒体设计要求,无论在夏秋季还是冬春季,配糟的添加量对小曲高粱酒酒质和出酒率均有较大的影响。最终确定的冬春季配糟比为1∶0.4,发酵周期为30天,夏秋季配糟比为1∶0.8,发酵周期为30天。在此条件下,生产的小曲高粱酒酒质和出酒率较好。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内糟醅水分、酸度、酒度、残糖、残淀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热季时,使用提高品温的偏高温大曲使多粮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前缓、中挺、后缓落更加明显.糟醅主发酵期延长到15d,相比传统浓香型大曲推迟了7d,下层糟醅酒度在下渗作用下,在30d时达到最大值6.86 %vol,此时淀粉被快速分解,下层达到9.36%;还原糖经过前期积累被快速利用,30 d后开始缓慢的下降,出窖时下降到0.35%;酸度从15d开始快速增长,70 d下层达到最大值4.76.该研究结果更好地解析了多粮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提高曲药品温的作用,并且对研究发酵期间窖内发酵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多粮浓香型白酒夏季生产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公司正在开发的一步法多粮浓酱兼香型白酒生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答:窖泥是微生物的栖息活动场所.窖泥与糟醅的接触面积越大,酒质就越好,利用富集己酸菌的窖泥做成的夹泥是有效提高窖泥与糟醅接触面积的手段,可使酒中酯类(特别是己酸乙酯)含量明显提高.从理论上讲,夹泥发酵不会影响出酒率,把夹泥隔开的部分可看成一个独立的窖池,每部分都独立发酵,所以不会影响出酒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