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陕西科技大学微生物菌种实验室保藏菌种和厨余垃圾中筛选到10株产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对厨余废弃物进行了降解实验,最终确定了4株能高效降解厨余废弃物的微生物,并制成菌剂.将该菌剂在5 kg小型固体废弃物处理机上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当一次性投入2%(质量分数)菌剂时能在24 h内将投入的3.5kg厨余废弃物基本降解,连续运行10 d,其处理能力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
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种是主要的生物资源,一个优良的菌种被选育出来以后,必须保持其优良性状不变或尽可能地少变慢变,才不至于降低生产性能,能长期在生产中使用。本文介绍了常用的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斜面低温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和基因工程菌的保藏,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保藏几种常见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冷冻干燥保藏法对几种细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保藏后的细菌活菌数与保藏前相比先呈下降,但随着保藏时间延长,活菌数逐渐回升并保持稳定,而谷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产酸能力并未受冻干过程影响,保藏前后产酸量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灰绿链霉菌产生抗生素的菌种选育和发酵工艺。以实验室保藏菌株 S.griseoviridus 400E—2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亚硝基胍及亚硝基胍再处理,用“琼脂移块法”从数千支菌株中筛选得一支高产菌株 S.griseoviridus LR-0940.经条件优化发酵滤液的生物效价是原菌株的30倍,达236r/ml。  相似文献   

5.
针对菌株D20在生物转化过程中的一些性能进行测定,包括转化酶存在的部位、效应剂对转化的影响以及菌种和静息细胞的保藏条件,为微生物转化法制备糖尿病的治疗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6.
草菇V93液态发酵条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8株草菇菌种摇瓶培养的菌丝生长量,对适宜液态摇瓶培养高产菌丝的草菇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表明V93菌株产菌丝体量最高。进一步对V93的摇瓶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得到V93的菌丝体生长量较高的摇瓶培养条件为:温度35℃、起始pH=7.5,转速130r/min,培养时间4d,合适氮源和碳源分别为麸皮和葡萄糖,且葡萄糖的适宜质量分数为2%。  相似文献   

7.
对一种新型纤维素酶产生菌株P5进行了筛选鉴定和活性研究.该纤维素酶产生菌株在中国普通微生物保藏管理中心的保藏号是CGMCC NO.5356.利用产纤维素酶菌株筛选培养基,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生纤维素酶菌株P5,对该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和纤维素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P5分类上是Pantoea ananatis菌株,其纤维素酶适应温度和酸碱度范围较广,可应用于生物、食品、能源、纺织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在筛选获取一株高产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多形单毛孢菌株AG基础上,初步研究了不同发酵体系、种龄、发酵时间、初始pH及FeSO4.7H2O添加量对该菌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其他发酵体系,土豆煮汁发酵体系更有利于菌株AG生产PU-FAs,总PUFAs量能达3 985.2 mg/L.斜面种龄对菌株产PUFAs影响较大,不同时长的斜面种龄适合生产不同类型的不饱和脂肪酸,控制种龄在20 d左右较佳;一级种龄控制在4 d左右较合适,总PUFAs维持在2 700 mg/L左右.适宜的发酵时间为10~12 d,初始pH为5.5.低浓度的FeSO4.7H2O可以刺激PUFAs的合成,在浓度为0.4 g/L时,总PUFAs产量能达7 670.8mg/L.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物转化的方法,以L-抗坏血酸和糖基供体为底物,采用保藏菌种反硝化利斯特氏菌SHⅢA为环麦芽糊精聚糖糖基转移酶产酶菌种,并设计实验,以期对生产AA-2G的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菌种的最佳产酶条件为:麦芽糖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金属离子为Cu2+,pH值为10,培养温度为35℃,接种量为10%.AA-2G的最佳合成条件为:以质量分数为33%的β-环糊精作为糖基供体,以质量分数为22%的L-抗坏血酸作为底物,温度20℃下反应30 h,AA-2G产量可达8.60 g/L.  相似文献   

10.
18个灵芝菌种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个灵芝菌株进行了菌丝培养观察、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并对它们作了聚类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水平为50%时供试菌株聚合为6类:第1类包括以韩芝为代表的7个菌株;第2类包括以赤芝为代表的5个菌株;第3类包括紫芝和黑芝;第4类为血芝和京大灵芝;第5类为白芝;第6类为日本赤芝。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特征及拮抗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实验还说明酯酶同工酶可作为灵芝良种选育的一种有效标记方法,在菌种鉴定、保藏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杏鲍菇多糖的抗疲劳活性,以CL级KM种小鼠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3个剂量的杏鲍菇多糖给药组(低、中、高),采用灌胃给药4周的方法;4周后,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爬杆时间、力竭性游泳时间以及游泳后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的变化,并且测定各组小鼠脏器系数和体重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杏鲍菇多糖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爬杆和游泳时间,小鼠的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储备量也得到显著增加,而各组小鼠的体重和脏器系数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判定杏鲍菇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杏鲍菇下脚料中的多糖类物质。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液料比、提取时间和作用温度的适宜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法建立影响因素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得到杏鲍菇下脚料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26 mL/g、提取温度87℃、提取时间3.2 h,在此条件下,杏鲍菇下脚料多糖的提取率为8.76%。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东北土著白腐真菌的产酶能力,采用摇瓶试验对采自东北林区的白腐真菌Pleurotus ostreatus的产漆酶培养基进行优化,并与目前普遍采用的TK培养基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佳碳源为玉米粉,质量浓度为8g/L;最佳氮源为氯化铵,质量浓度为0.88g/L.在最佳培养基条件下,白腐真菌Pleurotus ostreatus的漆酶活力和生物量分别达149.45U/L和0.0452g(干重)/L.对比优化后的培养基和目前普遍采用的TK培养基的产漆酶活性,结果表明优化的培养基产漆酶活性是TK培养基的3倍.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白腐真菌Pleurotus ostreatus产漆酶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碳源类型.试验证明优化后的培养基能明显促进白腐真菌产漆酶,而选取适合的碳源类型则是配制培养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上浆是中国烹调工艺的重要技术手段,是确保动物性原料嫩度、质感的技术工序,原料上浆后的保存条件是影响菜肴质量的重要因素。本实验通过对淡水虾仁上浆后存放条件变化的研究,探讨上浆原料存放的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原料上浆后在0℃~-4℃之间冷藏,取用时间不宜超出24小时;在-12℃环境下冷冻保藏,烹调后其品质基本符合食用时的嫩度和口味要求。  相似文献   

15.
溴化四乙铵催化合成碳酸乙烯酯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一种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碳酸乙烯酯生产工艺(EC),采用环氧乙烷(EO)与二氧化碳为原料,以高催化活性、易于获取且价格低廉的溴化四乙铵(TEAB)为催化剂,采用单变量考察以及正交实验的方法,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质量分数、反应时间以及初始进料EC与EO的比例对EC收率的影响,以求高收率地得到EC产品.研究表明,在5.5MPa,180℃,催化剂TEAB与EO的质量百分比为0.3%,反应时间为120min,初始进料配比EC/EO为1.0的反应条件下,EC收率可以达到98%.实验验证了该催化剂的活性在11次循环后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对细脚拟青霉、玫烟色拟青霉、粉拟青霉、香菇、平菇、金针菇等胆固醇氧化酶产生菌初筛的基础上.选择以产酶较高的玫烟色拟青霉作为紫外诱变的出发菌株,筛选出一株相对高产突变菌株MFEC006,其酶活达到了0.5483U/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54%,经8次传代培养,突变株性质稳定.对MFEC006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得出其最佳产酶条件为:pH为6.5,温度27℃,接种量10%,摇床转速180r/min.  相似文献   

17.
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制氢反应器产氢效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效能,实验采用厌氧Hungate技术和MPN法,从采用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的生物制氢反应器厌氧活性污染中分离到210株优势发酵菌株,其中18株为产氢细菌(HPB)。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决定反应器产氢效能的因素是反应器内HPB的数量和活性。采用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可以充分发挥HPB的产氢活性,但是由于反应器内HPB的数量和比例不高,大大制约了混合菌种非固定技术生物制氢反应器效能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一结论,提出采用有自絮凝能力的高效产氢细菌进行快速启动和投加高效产氢菌株的方法提高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效能。  相似文献   

18.
紫外诱变获得耐高浓度丙烯腈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获得耐高浓度丙烯腈的菌株,利用紫外线对珊瑚诺卡氏菌进行诱变,并将诱变后生长情况较好的突变株在含一定浓度丙烯腈的培养基中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紫外灯功率为20w,照射距离为10cm的条件下,诱变时间为3min和4min,致死率均大于90%;而诱变时间为5min,致死率为100%.诱变之后。从含低浓度丙烯腈的的培养基中,筛选出了9株有利突变的菌株.通过在含高浓度丙烯腈的培养基中复筛得到2株耐5.82%丙烯腈的突变株,其诱变时间为4min.  相似文献   

19.
对榆黄蘑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首先以蒸馏水、HCl、NaCl、NaOH和磷酸缓冲液等为溶剂,考察了不同提取液对榆黄蘑可溶性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然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探讨了提取液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温度对榆黄蘑可溶性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组合设计进一步确定了榆黄蘑可溶性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液NaOH的浓度为0.075mol/L,料液比为1∶4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的提取率为28.14g/100g(榆黄蘑粉).最后采用邻二氮菲-Fe氧化法测定了榆黄蘑可溶性蛋白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发现榆黄蘑可溶性蛋白对羟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