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吐哈盆地小草湖地区断裂系统发育,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运作,针对地区实际地质任务及勘探要求,在处理和解释人员的相互协作下,进行了资料精细处理,在保真、保幅的同时,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搞清了一系列大小断裂系统的分布特点,为综合研究过程中进行构造分析、储层反演、砂体预测、AVO分析、油气检测、沉积史、古构造恢复分析等等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保证。它尝试了让处理人员带着地质认识进行处理,解释和综合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处理过程信息去解决地质问题。大大提高了处理水平和认识地质问题的深度,提高了勘探效率,并取得了一定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
三湖地区天然气勘探已有四十年的勘探历史,二维数字地震也有二十多年的勘探历史.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增加,勘探难度随之加大.原有的常规二维数字地震勘探的采集、处理以及手工解释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目前勘探精度的需要.2000~2001年,围绕三大气田及其临近地区完成了800多千米的高分辩率地震勘探,不但带动了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进步,新发现了多处地震异常区,并且使三大气田地质储量大幅度上升,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4.
5.
6.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入,要求地震勘探在储层预测及油藏描述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核心问题是大幅度提高勘探精度。为了适应中原油田石油勘探开发中提出的新要求及所用的地震采集新手段,必须采用崭新的地震处理手段和处理流程,才能获得较好的处理结果。因此,首要问题是建立一套适合于东濮地区地质特点,并与新的采集技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方法越来越强化、投资有限的现状,阐述了地震勘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技术与经济结合的紧迫性、必要性,以及技术经济一体化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详细论述了技术经济一体化对承包商的作用,认为技术的可行性要建立在投资能够承受的基础上,不能过分地追求技术而忽略了投资的承受能力,从而减少地震勘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价格方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在北三台地区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北三台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采用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野外采集使用小道距(25m)、小检波器组合基距(34m)、小药量(1kg,炸药震源)和高采样率(2ms)、高覆盖次数(60次)、高扫描频率(12~90Hz,可控震源);资料处理采用两次振幅补偿、两次反褶积和二次速度分析、二次剩余静校正,从而使3000m 深的反射波主频达到40Hz 左右,可分辨15~20m 厚的砂层,河道砂体、古潜山、小断层、小幅度隆起和超覆、尖灭等地质现象,也显示得比较清晰。根据高分辨率剖面提供的构造图,已经钻探证实,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作为“七五”“八五”和“九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攻关项目,近十几年来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在新老油田取得了试验性效果,而且还不断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实现地震勘探精度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0.
山地地区勘探精度日益提高,要求优化采集技术,提高地震资料品质,以确定构造和勘探目标。在对各种山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地质条件和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工作中的难点,提出了一套山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包括干扰波调查、地震波激发和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等。通过实践,获取了较高品质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孔雀河斜坡维马2号气藏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区垂向上有古、中、新生界三套构造层序,平面上形成巴里英-普忠-群克、龙口-维马-开屏三个大的鼻隆,存在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和侏罗系陆相两套有效烃源岩、发育古生界、中生界多套储盖组合,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时空配置良好,且保存条件有利,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条件。位于孔雀河斜坡维马2号背斜构造上的孔雀1井在志留系中途测试获得天然气流,通过分析天然气的性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区天然气的形成具有多源复合、多阶段连续的特点,属腐泥型母质形成的油型气,源岩为下古生界海相沉积岩。 相似文献
15.
ZH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栋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8,31(4):241-246
高精度地震勘探在隐蔽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ZH地区特殊的地表地质条件和复杂的油气藏类型,改进了高精度地震勘探中地震采集、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等方面的技术。地震采集针对地表条件设计和改进观测系统,资料处理围绕提高分辨率和信噪比,资料解释侧重如何突出微幅构造、地质体和进行储层预测,使得高精度地震勘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The strata of the Kongquehe slope in the Tarim basin have suffered from long-term denudation, causing the determination of maximum ancient buried depth in mainly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to be very difficult. The denudation restricts the conduct of research into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history of the source rocks. Through the use of drilling, seismic, logg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calculation of the amount of denudation of the main unconformable surface, consideration of the present residual thicknesses of maj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other data, the authors determine maximum ancient buried depth in four major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and determines the time required to reach the maximum ancient buried depth. The authors have ascertained four main result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 A majority of the Jurassic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passed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threshold during the Neogene period and are now in the early-mature to mature stage. (b) Carboniferous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s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Caohu depression, having crossed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threshold in the Cretaceous period, and is now in the mature to late-mature stage. (c) Most of the middle-upper Ordovicia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crossed the hydrocarbon-generating threshold in the late Ordovician period and is now in the late-mature to over-mature stage. There are two blocks in the east research area that appear to contain the maximum ancient buried depth which may have experienced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late Silurian. (d)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hydrocarbon source rock is in the late-mature to over-mature stage and may have experienced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the Cenozoic period in most of Kongquehe are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