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糯米猪肠     
我先后去过浙江龙游几次,上过当地的不少饭店,品尝过的东西也不算少了,但是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竟是街上吃过的一道小吃——糯米猪肠。记得在几年前的一个冬天,我第一次到龙游,办完公事后便与一个同事去街上溜达。路上见到一位大婶推着辆小车,车上还装着一个煤炉,炉上则放着个钢精锅。那位大婶一边推车一边在吆喝:"卖糯米猪肠喽,卖糯米猪肠喽!"我们听到吆喝也不由停下了脚步。只见大锅里酱色的卤汤当中浸着诱人的猪大肠,表面看有点像北方人爱吃的灌  相似文献   

2.
李大夯卖缸     
这是真人真事,李大夯就住在我们村东头,只是李大夯卖缸时我还小。李大夯力气很大,那时,村里的后生们爱比力气,道具便是门前河堤上的那只大石夯,那只大石夯是修河堤时用的,河堤修好后便丢在了一边,别人两手托着石夯的一头憋得脸红脖子粗才能立起来,李大夯一只手便能立起来,并且脸不红心不跳。于是,人们便叫他大夯。那时,大夯的原名叫大贵,叫来叫去,大夯便成了他的名字。李大夯主要营生是卖缸,那时乡户人家用缸用得多,装粮食用缸,装水用缸,腌菜用缸,腌肉也用缸;那时,交通还很不便利,卖缸只能用扁担挑,小缸几十斤,大缸要上百斤,谁有这么大的力…  相似文献   

3.
饮食男女     
幽默10则 自讨苦吃  丈夫同卖菜的商贩讨价还价买了几斤廉价藕,满以为可以向妻子炫耀。不料,却惹得妻子大骂:“笨蛋!为何不买别的菜,这藕一斤少说也有半斤窟窿,还说便易。”               两个海员  两个海员出海归来。回到家乡的小镇上。他们一起走进了酒吧,喝得醉醺醺的。然后又走到街上,想找点有趣的事情凑凑热闹,好打发时间。  街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地实在扫兴。就在这时,从另一条街上走过来一个小孩,手里牵着一头毛驴。  “喂……”他俩想逗一下孩子,说,“你和你哥哥一起出门,为什么还要在他…  相似文献   

4.
每天下班回家,都要路过一个卖菜的摊位,每次多少总要买些菜或者水果,久而久之,就和菜摊老板混熟了,买菜的时候总和他聊两句,聊聊怎么挑菜,菜价走向什么的。上周日,遛弯到了他那菜摊,老板也正好不忙,就多聊了一会,天南海北,天马行空,聊了不少,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生意上,我们说了很多,聊完以后,我真正的感觉到:再小的生意也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其实才包含着最值得学习的知识,一切来源于细节。  相似文献   

5.
马齿菜     
正小时候,每当母亲喊我跟她一起去挑马齿苋,我总是满肚子不情愿,那又单调又乏味。去田头垄边,四下寻找这种不起眼的野菜,一棵棵挑出来,装进篮子里。得仔细寻找,一边走一边猫着腰,找到了便蹲下挑菜,挑完了再继续找。不喜欢马齿苋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它长得不好看。  相似文献   

6.
黑白爽脆丝去年盛夏,嘴馋的儿子星豆突然提出要吃"黑白爽脆丝",还好,如今物资丰富,进了大超市,反季节蔬菜一拨接着一拨,应有尽有。于是,抱回一颗奇大的莴笋,三下五除二,摘去叶子,刨去老筋,挺拔碧玉的莴笋便凸显眼前了。赶紧调制淡盐水,将莴笋切成丝,投入盐水备用;另一边,快手炒香黑白芝麻,与鸡精、麻油、白糖、白醋搅拌均匀;捞出盐水中的莴笋丝,沥干,撒上炒香的黑白芝麻,一碗养眼爽口的开胃小菜就做成了。看着星豆嘎吱嘎吱的喜欢样,我悄悄在心中存下一份小念想。过了11月,街上真的有老农挑了育好的莴笋苗来卖,一问,才2角钱  相似文献   

7.
汤梅     
望见街上卖着嫩嫩的紫红的杨梅,就使我忍不住垂涎,不禁回忆起与小伙伴们去摘杨梅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8.
豆汁是北京久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具有色泽灰绿,豆汁浓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独特风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对它有特殊的偏爱。过去卖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两种。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车,同麻豆腐一起卖;售熟者多以肩挑一头是豆汁锅,另一头摆着焦圈、麻花、辣咸菜。  相似文献   

9.
旧年的忧伤和不快统统打包抛之脑后吧,新年的目标和随之而来的奋发催促着积极向前迈进的脚步。苹果涨了、蔬菜涨了大饼、油条、包子、馒头……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活压力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0.
每天下班回家,都要路过一个卖菜的摊位,每次多少总要买些菜或者水果,久而久之,就和菜摊老板混熟了,买菜的时候总和他聊两句,聊聊怎么挑菜,菜价走向什么的。上周日,遛弯到了他那菜摊,老板也正好不忙,就多聊了一会,天南海北,天马行空,聊了不少,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生意上,我们说了很多,聊完以后,我真正的感觉到:再小的生意也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其实才包含着最值得学习的知识,一切来源于细节。  相似文献   

11.
魏博 《四川烹饪》2001,(5):22-23
每当我带着女儿来到比萨饼店,看着女儿津津有味地吃着比萨饼时,我的好友法鲁克的音容笑貌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在德国不来梅的中国餐馆“皇宫烤鸭店”里,来了一位中年男子。只见他身材魁梧,目光深邃,一头浓密而卷曲的头发。他坐下以后,要了一份我做的“宫保鸡丁”,然后一边喝着“贝克”啤酒,一边吃着菜。这位客人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这就是法鲁克。经朋友介绍,我和他认识了,于是彼此用英语交谈起来。从谈话中得知,他是阿富汗人,16岁便定居德国,就在我们餐馆附近那家专营意大利比萨饼和土耳…  相似文献   

12.
难忘狗不理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我第一次造访是1953年7月下旬。其时,我在一个新组建的高炮师某团四连任文化教员。部队奉命入朝参战。先头团到了丹东,我们团到了天津,第三团到了德州,忽接停止前进的命令(后来才知道停战协议即将签字)。我们团的军列被甩在天津西站靠边的备用线上。一天早饭后,几个连的文化教员商量着去尝尝狗不理包子。一是慕名,二是囊中羞涩,只能吃个包子、油条什么的。那会,一个月才2元钱津贴费。  相似文献   

13.
和风加州人     
《美食与美酒》2014,(9):106-113
我的婆婆告诉我:家人都去墓地了,她留下来照看这个家。今天是中元节的第一天,我那精瘦的公公引导着节日游行的队伍,他们打着点燃白蜡烛的纸灯笼,在烈日下烛光几乎看不见。我们在公路的一端停了下来,点燃了我丈夫忠明和他父亲一起编织的草绳。按照他们的说法,祖先会循着烟火来到他们身边.待上两天,当然也包括我的婆婆,我们就用这种方式来问候他们。  相似文献   

14.
小时侯,我住在乡下,一年到头也到县城去不了多少次.那时候,我对城里街上摆的各色各样的小吃.如饸(饣各)面、荞粉、酿皮子等很感兴趣,但最使我喜爱的还要数烧鸡粉.每次进城,总少不了向父亲要两碗烧鸡粉吃,那种滋味,每当回想起  相似文献   

15.
翟春阳 《美食》2012,(6):8-8
河北保定一个卖油条的小伙近日走红网络,并被央视报道。他的油条因坚决不用"复炸油",而被消费者称为"良心油条",他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油条哥"。"打工皇帝"唐骏有一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唐骏的成功能不能复制,已经有人质疑,而"油条哥"的成功是绝对可以复制的。要说"油条哥"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两个字:  相似文献   

16.
去菜市场买菜时,我喜欢去角落里的一对夫妻那里买.老公觉得我很奇怪,买东西不挑东西却挑人.我白他一眼:“你懂什么?我买的不是东西,是好心情!” 那对夫妻以卖瓜为主,他们的摊位上总是摆着各种瓜,水果类的香瓜、哈密瓜、西瓜,蔬菜类的南瓜、冬瓜、丝瓜等都有.最初,是我偶然转到那里,见他们摊上的香瓜比较新鲜,我就精心挑了几个放到秤盘上.女摊主却拿起其中一个在手上掂了掂,朝我笑笑说:“你好像不太会挑瓜,这个瓜熟过头了,换一个吧!”说着,她就给我换了一个.  相似文献   

17.
麻辣烫     
一天去食堂打包子,划卡机出了毛病,一下子划去25块3毛钱。卖包子的哥哥鼓捣了半天也加不回去,他可怜兮兮地说:“我记得你,要么,你以后常来,直到把多划的钱用完。” 我看他那个样子,也只好同意了。可怜我上顿包子下顿包子几乎  相似文献   

18.
河北保定市财贸学校会计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刘洪安因卖“良心油条”,最近在网上走红了。他每天坚持用新油,并向顾客提供“验油勺”,谁有疑问都可随时验证。“油条哥”刘洪安的做法,被网友大加赞赏。从他的事迹,人们看到一种向善的力量。当然,善与恶是相对而言的。生产、销售放心产品,原本是商家的天职。没有缺德的商家,也就不存在“良心油条”这个美誉。但可以说,如果整个食品行业都向刘洪安学习,用不着监管部门操心,食品安全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9.
学习油条哥     
《中国烹饪》2012,(7):7-7
油条哥是谁? 此哥姓刘名洪安,河北保定财贸学校的大专毕业生,虽然学的是会计专业,却自谋职业卖起了早点。从财贸大学生学非所用这个角度来说,他不入流;从仅仅经营个卖油条、豆腐脑的早点摊这点“成果”来年,在大店林立大莱琳琅的餐饮界,他也不入流。  相似文献   

20.
别人都管我叫豆花儿 我可不是食物,而是卖豆花的生意人。我每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吆喝着卖,哪户人家听到了,想吃了,便会探出头来,或是从棋牌局中扭头朝我看过来,招呼我一声:“豆花儿,来一碗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