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相比北方灌区而言,南方灌区灌溉用水粗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普遍较低。以贵州省遵义市大中型灌区为典型灌区,从节水改造工程状况、灌溉方式、种植结构、水资源管理、灌区土地管理等方面分析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南方灌区的水土资源条件和灌溉用水特点,提出有效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锋前 《山西水利》2022,(1):28-29+37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衡量灌区引水、输水、配水以及灌水等环节的灌溉水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考核具体指数。文章阐述了山西省灌溉工程建设情况、农田灌溉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主要因素,以及山西省不同类型灌区具体情况,探讨了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用GMS软件建立了河北石津灌区的地下水位模型,并采用不同的渠系水利用系数模拟渠道衬砌分别对纯井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地下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位高程的变化与渠系水利用系数线性相关,纯井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比井渠结合灌区的影响相对较小。当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纯井灌区与井渠结合灌区的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均随渠系水利用系数的提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测算双牌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意义,系统阐述了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方法,探讨了影响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具体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测算和灌区的水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水稻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省水稻灌区的实际情况,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和有关参数的推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省水稻灌区水利用系数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灌溉水利用系数传统测定方法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溉水利用系数包括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由于灌区渠系复杂、级数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貌、水文及土壤条件,采用传统的动水测定法所获得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均不能反映灌区一段时期甚至当年的实际灌溉水利用情况,需要对灌溉水利用系数传统测定方法进行修正.结合某一灌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辽宁省灌区水利用系数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以凤台县实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运用首尾测算分析法测算了凤台县2018—2021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水资源条件、灌区总体规模、工程投入和管理措施四个方面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加强灌区管理能有效提高凤台县灌溉水利用系数。研究成果对发展节水型灌区、节水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制定县域节水灌溉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中采用正向递推水量平衡法对重点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进行了计算,并在运用实测结果和计算结果相结合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渠道防渗长度比和渠系水利用系数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出全省不同地区、各类灌区及全省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为解决全省灌区渠系渗漏损失的估算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灌区历史数据收集,分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化规律,结合2009年~2017年黄河南岸系数变化情况及工程建设投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情况等因素,对灌溉利用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测算方法下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变化及测算方法的优缺点对比,集成不同测算方法的要点及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渠道衬砌前后单位长度渗漏损失差值计算工程节水量的方法,对内蒙古包头市黄河灌区实施渠道衬砌后进行计算,灌区总节水量8 310.01万m3,其中镫口灌区节水量4 709.06万m3,民族团结灌区节水量3 600.95万m3。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8提高到0.749,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1提高到0.674。该方法旨在为全面实施用水总量控制、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做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科学评价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本文以2019年温州市为例,共选择了26个样点灌区进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计算得出2019年温州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并与2018年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温州市2019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948是科学合理的;通过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加强高效节水和五小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可提高温州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水利部推荐的首尾测算分析方法,对新疆2007—2018年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进行了测算,得知新疆灌溉水利用系数逐年稳定提高,但低于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为使新疆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2020年达到0.57的目标,本文综合分析了新疆在灌溉水利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灌区现状,从继续做好渠道防渗和加强输用水管理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采用因地制宜的高效节水技术、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和采用农艺措施提高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灌区现代化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新疆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地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建设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根据省、市要求开展桐庐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工作。根据样点灌区的选择原则和要求,选定3个样点灌区,5处典型田块,并建设了9处不同类型的量水设施。通过搜集整理各样点灌区的相关灌溉用水管理、气象、灌溉试验等资料,根据不同规模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影响因素和分类灌区灌溉用水情况,分析推算年度全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14.
以铁甲灌区为例,分析计算了该灌区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而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是指干支斗农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它反映了各渠道的水量损失情况以及田间耗水情况,对制定灌区灌溉用水制度、及工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越强 《陕西水利》2012,(5):178-179
管道输水灌溉,真正实现了节约用水,提高了水利用系数;单户按表计量收费,对灌区的整体管理、节水灌溉都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介绍洛川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综合示范项目通过工程改造,灌区的输水条件、水利用系数及灌溉保证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为灌区的管理提供了方便,保证了灌区的引水安全,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对需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灌区引黄需水量,有利于为黄河管理部门编制中长期水量调度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便于协调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文章通过计算三义寨灌区主要作物理论灌溉需水量,结合灌区灌水现状推算灌区引黄灌溉净需水量,从而求得不同灌溉水利用系数时灌区引黄需水量,定量分析得出灌溉水利用系数每提高0.01灌区引黄节水量及增加的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对缓解灌区水资源危机和保障粮食核心区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建议今后从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影响因素即工程因素、自然因素、灌溉管理水平、灌溉技术水平、农艺节水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投资和加强管理来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叶尔羌河流域麦盖提县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能够有效地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渠道水利用系数较改造前增加13.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5年的0.448提升至2020年的0.519,提高15.8%。实施退地减水、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作物供需水平衡来看,灌区属缺水灌溉,由于水库供水有限,地下水开采量补充不足,需通过大力发展节水措施,节约水资源,缓解灌区缺水矛盾。  相似文献   

18.
以具体灌区工程为例,应用水量平衡的相关原理并主要借鉴首尾测算方法计算出某灌区干渠渠系水利用系数、支渠及以下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及灌溉水利用系数等,简化了测算工作量,且这种简化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值测算方法对于类似灌区具有普遍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衡量灌区工程技术水平状况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渠道输水损失约占灌溉损失水量的60%~80%,故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是灌区水利设计、灌溉管理、用配水计划编制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工程设计是否合理、用水计划是否可行、水量分配是否合理。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不同国家采用的渠道输水损失计算公式和方法,结合目前灌区的实际情况,对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的计算和取值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石津灌区渠道渗透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东妮  曾坤 《人民黄河》2012,(8):110-112
通过收集石津灌区的水文地质资料,针对井渠结合灌区和纯井灌区的特点,建立了灌区的二维地下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渠道衬砌率条件下的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以及渠道渗透率与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井渠结合灌区的地下水位随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增大而升高,当渠系水利用系数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本次研究为0.74),地下水位随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增大而下降;纯井灌区大部分区域地下水位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存在负相关关系,增大渠系水利用系数将降低该区域内地下水位;纯井灌区部分区域的地下水位与渠系水利用系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附近渠灌区和井渠结合灌区对该地区的侧向补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