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介绍了锂电池的产业概况,并对大容量锂电池在储能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了阐述,对储能用锂电池的技术参数、发展方向等方面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蓄电池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现状,分析了储能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作用。着重介绍了蓄电池储能系统,并且根据分布式发电系统自身的特点,结合Shepherd方程和Peukert经验公式提出了基于VisualC 软件开发的蓄电池模型。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电池系统均衡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电池单体,成组后电池系统的容量、寿命和安全性均会大幅度下降,其原因在于内部参数和外部环境导致的不一致性问题。因此,需要均衡管理系统保障电池的一致性,其中均衡策略是关键之一。从均衡动机、均衡目标、均衡算法和均衡策略评价四方面,对国内外电池均衡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深入分析电池组一致性影响因素,确定均衡动机。其次,从均衡目标出发,总结了电池组、电路和多目标融合三方面研究进展。再次,根据不同的算法分类详细阐述均衡算法。之后,对均衡策略的评价进行总结并提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最后,系统梳理了目前亟待解决的均衡技术关键问题,对未来均衡策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基于单片机的通用智能充电器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通用充电器的工作特点,设计了一种以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充电器,较好地解决锂离子电池和镍氢/镍镉电池的充电问题,介绍了智能充电器的工作原理、设计特点和3种充电模式,详细讨论了系统的硬件构成及软件实现方法,最后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由于采用了高性能的微控制器及高分辨率的A/D转换电路,同时充电过程中采用模糊控制方法,保证了充电器具有很高的精度。实践证明,所设计的充电器功耗低、成本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智能化程度高,这是一种实用的设计方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探究其产热特性是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基础。而在现有的研究中,多忽略了电池老化对产热的影响,故以某圆柱形Li Fe PO4电池为研究对象,建立电化学-热-老化耦合模型,探究不同充电倍率以及环境温度对电池老化后产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保持放电倍率恒定,以不同的充电倍率循环后,充电倍率越小,电池老化越严重,老化后的放电产热功率越高;环境温度越高,电池老化速率越快,放电产热功率越高,4000次循环后,313 K条件下的电池放电平均产热功率比283 K高约8.5%。  相似文献   

6.
采用V模式的开发流程对混合动力车用高压动力电池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进行了开发.对动力电池BMS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开发相关控制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进行建模仿真。然后应用Targetlink工具进行自动代码生成,并通过硬件在环HIL仿真平台对自动生成的代码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串联电池组的一致性问题是电池成组使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常通过电池均衡技术进行干预调节。但现有均衡策略多着重于单次循环容量和能量的最大利用,忽视了长时间尺度下电池组的一致性演变。为实现长时间尺度下的电池组寿命最优,试验研究了工作区间对电池老化的影响,讨论了传统顶部均衡和底部均衡下的电池组一致性演变,提出了优化最差单体工作区间的寿命均衡策略。研究发现使用的三元锂电池在高荷电状态区间循环时存在较快的容量衰减,增加循环放电深度同样会加速容量衰减;顶部均衡和底部均衡虽然可以最大化电池组单次性能,但容量一致性依旧持续变差,表明了寿命均衡的必要性;提出的寿命均衡策略使最差单体循环在较低的荷电状态区间,减小其容量衰减速率,进而有效地提高电池整组的累计放电量;最后,设计的试验证实了所提出的均衡策略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组的容量一致性,并设计了相应的系统实现方案。提出的寿命均衡策略也为未来电池组的均衡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的燃煤电站的投资成本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优缺点进行了讨论,通过国内外的案例,对不同类型发电站的实际投资成本进行比较,并进行汇表总结,期望能够帮助政府和个人有选择地投资适合当地情况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从而对中国的电力结构改革和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风力发电的概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介绍了风力发电的特点和技术,分析了国内外风力发电的现状和政策,提出了加快我国风电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新一代工业控制系统PAC的主要特征和性能,PAC与PLC、PC的区别及关键技术等。PAC系统融汇了PC和PLC的优点,将成为控制系统的主流产品,在工业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