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轴向扩散模型对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C8芳烃过程的浓度分布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很好,计算中考虑了液相轴向返混吸附过程的影响,给出了返混系数与液固两相相对流速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对二甲苯(PX)吸附分离工艺的冲洗方式,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在吸附温度为180℃、吸附压力为0.8 MPa条件下不同浓度的C8芳烃异构体在PX吸附剂上的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平衡常数,并采用动态穿透曲线法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各个组分在吸附剂上的传质系数;以所得参数为基础,建立了PX吸附分离工艺计算模型,考察床层管线死体... 相似文献
3.
4.
5.
研究了甲苯和C8芳烃异构体在KBaX吸附剂、NaY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采用静态吸附平衡试验测定C8芳烃异构体在吸附剂上吸附平衡参数,包括吸附剂对各芳烃组分的饱和吸附量与相对选择性系数,分析了饱和吸附量和相对选择性系数随温度和组分组成的变化;同时,采用动态穿透试验测定各组分的穿透曲线,借助Aspen软件拟合穿透试验数据,计算得到传质系数;进而,通过脉冲试验验证获得吸附过程性能参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试验测定的吸附性能参数与模拟拟合结果吻合,说明试验测定的吸附性能参数可靠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芳烃吸附装置操作难度高,操作人员经验不足会危及生产安全;同时由于吸附塔专用控制系统复杂,控制精度要求高,操作人员的技能高低直接关系后续产品的质量和产品收率,因此需要开发仿真培训系统,通过反复操作和故障处理练习使操作人员获取足够的应对经验。针对用户装置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实际生产的各种工况、各单元运行机理,建立了客户化装置模型,对吸附塔控制系统实现完全的复制和模拟,从而实现操作仿真培训、控制策略检验、工艺方案研究、先进控制辅助等一系列功能,帮助企业有效提高操作人员技能,实现装置安全、稳定和长周期运行,同时还可以指导、验证并优化专有控制系统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8.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吸附单元进行优化,找出了限制本单元高负荷生产和影响对二甲苯实际单程收率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调优,使解吸剂循环量下降11.73m3/h,对二甲苯单程收率提高5%左右。 相似文献
9.
10.
C10芳烃—甲醛树脂的制备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C10芳烃为原料,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同甲醛进行反应合成C40芳烃-甲醛树脂的原理、工艺和性能,及该树脂在橡胶工业和PVC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三年底,自制分离混合C_8芳烃用的分子筛型吸附剂CBX—3,通过了中总公司的小试鉴定。但是,自制吸附剂与进口的同类型吸附剂ADS—7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CBX—3的解吸 相似文献
12.
13.
阐述了芳烃抽提及C8^+装置的工艺流程特点、二甲苯塔系统的换热流程特点,分析了苯塔两种温差控制方案的适应性以及二甲苯塔的操作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方法模拟等量4种C8芳烃分子分别在SiFAU和BaX分子筛上的吸附行为,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和波函数分析,基于分子筛组成和结构、C8芳烃分子结构和电子分布特征进行吸附机理研究。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4种C8芳烃分子的密度分布主要在分子筛超笼内,吸附能分布近似为正态分布,吸附状态多样化;SiFAU上吸附位随机且范围广,但对二甲苯无选择性;BaX上吸附位集中在超笼内的Ba附近,平均吸附热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对二甲苯、乙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与BaX分子筛对C8芳烃吸附选择性的实验结果顺序一致。波函数分析结果表明,4种C8芳烃分子静电势分布相似,芳环区域静电势为负,静电势极小值点偏离于取代基方向。考虑乙苯侧链柔顺性,将C8芳烃分子的负静电势面积与其在BaX分子筛上的平均吸附能进行关联,阐明电子分布特征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考虑吸附剂床层内和床层之间空体积内液相的轴向扩散,基于实验得到的吸附平衡参数和传质系数,建立了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对二甲苯过程的模型,模拟结果与工业装置数据吻合较好。研究了预饱和组分、操作参数等对模拟移动床吸附分离对二甲苯开工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降低预饱和组分中乙苯、间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含量有利于缩短开工周期;对于工业装置预饱和吸附原料和解吸剂的开工过程,提高吸附进料量和提纯区循环流量有利于缩短开工周期。 相似文献
16.
17.
颜丛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89,5(2):54-60
高硅中孔沸石,如ZSM-5,是一种从C_8芳烃中分离对二甲苯和乙苯的优良吸附剂.除吸附选择性和活性高外,高硅ZSM-5的分离性能还不受水分存在的影响,由于它是憎水性的.当它的SiO_2/Al_2O_3比大于~500(或Al_2O_3含量<0.34%)时,ZSM-5是憎水的,它的烃吸附活性和选择性不受水影响.低硅(高铝)沸石与常规八面沸石基吸附剂相同,在有水存在时丧失对烃类的吸附活性和对二甲苯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混合溶剂热法,以硝酸铝和对苯二甲酸为原料制备了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使用XRD、SEM手段对合成样品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吸附等温线测试、液相静态吸附平衡实验、脉冲实验评价最优制备方法下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MIL-53材料呈现均一的尺寸和分布,晶粒尺寸为50~80 nm;该材料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对不同组分的吸附量不同,在铝盐与对苯二甲酸摩尔比为1:1的条件下,以2-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制备的MIL-53材料的甲苯吸附量最大;合成的MIL-53材料优先吸附邻二甲苯。 相似文献
19.
260×104t/a芳烃联合异构化装置切入进料硫化前,吸附进料中对二甲苯与乙苯的质量浓度差值只有1.0%,物料切入并硫化后,浓度差达到20.0%以上,主要是约19.64%的间二甲苯转化为对二甲苯,结合异构化的反应机理,进一步证明了间二甲苯更容易异构化为对二甲苯的顺序反应机理。吸附进料中对二甲苯的质量浓度直接影响吸附分离系统的能力和效果,在UOP轻解吸剂模拟移动床LD-Parex技术中,在相同的ACCS参数下,对二甲苯与乙苯的浓度差达5.46%以上,产品对二甲苯的纯度才能达到99.80%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