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回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某工程实例对浓缩液回灌处理进行研究,考察了将浓缩液进行回灌处理的可行性,并测定了浓缩液回灌渗入量和影响半径.结果表明,将浓缩液在垃圾堆体上进行回灌处理是可行的.试验中,1#和2#回灌塘的初始入渗量分别约为140和80 m3/d,其稳定入渗量分别为(28~30)和(14~16) m3/d;1#和2#回灌井的初始入渗量分别约为7和4 m3/d,其稳定入渗量分别为(5~6)和(3.5~4) m3/d;1#和2#回灌塘的回灌影响半径均小于50 m,1 #和2#回灌井的回灌影响半径分别为(20 ~30)和(10~30)m.  相似文献   

2.
寒冷地区垃圾渗滤液的回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哈尔滨某地建立了室外模拟垃圾填埋场,进行了渗滤液回灌与不回灌的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回灌能减量87.05%的渗滤液,明显改善渗滤液水质(显著降低COD、SS、NH4^ -N浓度,提高pH值),降低渗滤液处理难度。  相似文献   

3.
垃圾渗滤液是填埋场产生的具有高污染性质的产物,目前渗滤液处理工艺主要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纳滤(NF)以及反渗透处理工艺(RO)处理,这些处理工艺均会产生污染物浓度极高的浓缩液,归纳了目前几种处理浓缩液的工艺技术,分析比较了各种处理工艺处理效果和可操作性,最后进行了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回灌效果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前人提出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波渗流模型,通过试验初步提出了评价回灌效果的指标和回灌有效期的概念,并分别考察了回灌水质、渗流参数及填埋深度对渗滤液中污染物浓度、微生物浓度和垃圾土中有机质溶解及降解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回灌能促进渗滤液中COD浓度的降低并加快垃圾土中有机质的降解;提高垃圾土的溶解速度,有利于减少垃圾土的有机质含量,同时不影响COD浓度的稳定;在相同回灌水质下,填埋越深则回灌的效果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垃圾堆体高度对渗滤液回灌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分别回灌到不同高度的垃圾柱之后,柱内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回灌处理法对有机物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回灌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随垃圾堆体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单位矿化垃圾可承受的有机污染负荷有一限值,当在一定时间内因回灌而进入垃圾堆体中的有机污染负荷超过这一限值时,渗滤液回灌处理系统将遭到破坏且不易恢复。  相似文献   

6.
填埋方式对污泥填埋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考垃圾填埋场经验,采用模拟填埋场,对污泥分别进行准好氧填埋和厌氧填埋,并定期监测渗滤液水质,利用指数法对两种填埋场的稳定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厌氧填埋相比,准好氧填埋方式下污泥容重、密度和孔隙度的增长速度更快;并且准好氧填埋方式更有利于填埋体中污染物的降解,渗滤液中的污染物浓度更低;准好氧填埋场的稳定化速率要大于厌氧填埋场:准好氧填埋场在封场10周后即可达到二级稳定、渗滤液水质达到二级排放标准,而厌氧填埋场在封场30周后才能达到此标准.  相似文献   

7.
将模拟准好氧填埋场垃圾渗滤液进行全循环回灌处理,考察了不同回灌条件对渗滤液稳定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回灌条件下垃圾渗滤液具有基本相同的稳定化进程,COD和BOD5值均经历了快速下降、稳定下降和缓慢下降3个时期;而氨氮浓度则是先升高后降低。每日回灌总量和回灌频率是影响渗滤液稳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二者取值越大则渗滤液的稳定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8.
结合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的工程项目,通过室内试验量测垃圾饱和渗透系数和土–水特征曲线,推导其渗透性函数,考虑存在中间覆盖层和截洪沟失效的情况,通过对垃圾填埋体中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研究填埋单元内的水分运移规律以及中间覆盖层上局部滞水的形成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填埋体中非饱和区域的基质吸力大多保持在3~6 kPa,对应的垃圾体积含水量为35%~40%,与实测含水量一致,说明推导出的渗透性函数可用于垃圾的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中间覆盖层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雨水入渗量,但当截洪沟失效时,中间覆盖层是造成局部滞水的重要原因,计算得到的水位与现场测试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垃圾填埋体中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结合苏州七子山垃圾填埋场的工程项目,通过室内试验量测垃圾饱和渗透系数和土-水特征曲线,推导其渗透性函数,考虑存在中间覆盖层和截洪沟失效的情况,通过对垃圾填埋体中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研究填埋单元内的水分运移规律以及中间覆盖层上局部滞水的形成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填埋体中非饱和区域的基质吸力大多保持在3~6kPa,对应的垃圾体积含水量为35%~40%,与实测含水量一致,说明推导出的渗透性函数可用于垃圾的非饱和-饱和渗流分析;中间覆盖层的存在可以大大降低雨水入渗量,但当截洪沟失效时,中间覆盖层是造成局部滞水的重要原因,计算得到的水位与现场测试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对准好氧垃圾填埋所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进行全循环处理,考察了水力负荷和回灌次数对渗滤液除污效果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水力负荷是影响渗滤液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关键因素,回灌次数则为次要因素;较优的水力负荷和回灌次数分别为15.9 L/(m2.d)和3次/d,此时对渗滤液中COD、BOD5、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9.3%、99.7%和98.7%。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309个地级城市的蒸发量和降水量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得出不同区域蒸降比的分布规律,并据此得出不同蒸降比条件下各地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艺选择的基本思路。即:蒸降比>2.0时,推荐采用渗滤液循环回灌处理工艺而实现渗滤液不外排或减少外排量;当蒸降比为1.5~2.0时,可采用回灌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处理工艺;当蒸降比<1.5时,不推荐采用回灌技术。如此以期达到降低我国渗滤液管理和处理难度,节约投资和运行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渗滤液自身回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对目前出现的渗滤液循环 (间接 )回灌工艺进行了综述 ,并对有渗滤液处理设施的填埋场和新建填埋场渗滤液回灌的运行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规模为100 t/d的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为依托,开发了有效的渗滤液回灌结构,最大水力负荷达0.45 m3/(m2·d).设计了单层间歇曝气、双层间歇曝气、连续曝气3种微氧运行工况,分析了不同水力负荷、曝气负荷对渗滤液中COD、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间歇微氧渗滤液回灌运营工况是单层间歇曝气,其中水力负荷为0.45 m3/(m2·d)、曝气负荷为6.75 m3风量/(m3垃圾·d).回灌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受进水浓度影响较小,出水COD<1 500 mg/L、NH3-N<900 mg/L,最低出水NH3-N达400 mg/L.该负荷条件下加大曝气量,如双层间歇曝气、连续曝气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对NH3-N的去除效果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4.
水分运移对填埋垃圾降解过程的影响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填埋实验对比研究了渗滤液定期排放、降雨入渗及渗滤液全量回灌对垃圾生物质降解过程的影响,探讨了生物气资源化填埋水分运移的调控措施.结果表明:渗滤液定期排放难以形成产甲烷菌适宜的Eh、pH及湿度条件,垃圾生物质降解表现为持续的水解产酸过程.降雨入渗对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微弱,且在入渗水持续冲刷下,CODCr累计净溶出量增加了67.8%.15±2℃下的渗滤液回灌使微生物代谢受到抑制,渗滤液累计产生量与CODCr累计净溶出量分别下降了70.9%与88.5%;反应温度升高至35±2℃,产甲烷菌适宜的环境条件快速形成,但也造成了NH4+-N的快速积累.减少地表水入渗量,合理控制渗滤液回灌温度,并在回灌前进行脱氮处理,可显著提高垃圾填埋处理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百色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色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采用了UASB/MBR/活性炭过滤组合工艺。介绍了工艺的设计参数、特点、运行情况和技术经济参数,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水质达到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渗滤液回灌不仅能处理渗滤液、节约费用和保护环境,而且加速了填埋场稳定化,增加了产气率。以上海某填埋场四期工程为计算模型,本文考虑垃圾土沉降导致的成层性,运用SEEP/W有限元软件模拟渗滤液喷洒回灌。垃圾土在自重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导致垃圾土的孔隙率随深度变化,残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及饱和渗透系数也随之变化。在数值模拟中,以VGM(van-Genuchten-Mualem)函数描述垃圾土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关系,以流量边界模拟填埋场顶部、底部的渗滤液回灌和导排,分析了回灌过程中渗滤液的饱和-非饱和渗流情况,进而探讨了垃圾土成层性、回灌强度和排水流量对渗滤液运移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