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高昂的生产成本制约着绿色包装材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s)的发展,通过对其生物合成过程中的碳源底物、影响因素的研究,实现其低成本、高效率合成以及规模化应用。方法 归纳分析现阶段国内外PHAs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介绍合成PHAs的碳源底物、微生物培养方式以及在合成阶段溶解氧(DO)、pH值、碳氮比等因素对PHAs合成效率的影响。结论 廉价的生物质资源、合理的碳氮比、多批次好氧/厌氧培养、较低的溶解氧浓度、中性或碱性培养环境已经成为提高PHAs产量、降低PHAs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优化,绿色生物塑料PHAs的规模化生产及其广泛应用必将推动包装材料向绿色化、安全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木质素生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的研究,实现PHAs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和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方法 归纳分析现阶段国内外木质素降解菌及生物合成PHAs的主要菌种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介绍生物合成PHAs的木质素底物种类、合成过程中工艺优化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同时总结PHAs在包装领域的相关应用。结果 木质素生物合成PHAs过程中,通过筛选木质素降解菌、培养PHAs合成菌、优化PHAs的合成工艺及影响因素,可有效提高木质素底物的转化率和PHAs的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结论 木质素转化为PHAs的过程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生产工艺的优化,木质素为底物合成的绿色生物塑料PHAs在包装领域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必将推动包装材料向绿色化、安全化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合成方法,重点讨论了微生物合成法的菌种、碳源、分离提取及降低PHA生产成本的方法,叙述了作为PHA中的一种-PHB的性能及其改性研究,并论述了PHA在生物医学、农业、电子、食品包装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生物制造产业系包括生物燃料、生物材料和生物化学品的产业,近来也称为"白色生物技术"。由于国内外对有关不依赖于石油原料、环保以及二氧化碳减排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产业的重视,生物制造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聚羟基脂肪酸酯(简称PHA)拥有优良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光学性能,是当今生物制造的重点之一。经过数十年的努力,PHA已经成长为一个包括工业发酵、环保材料、生物燃料和医用植入材料等的产业链。综述了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应用新进展及国内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6.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polyhydroxyalkanoates,以下简称PHA),是很多微生物合成的一种细胞内聚酯;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生物材料,是一种绿色新型环保材料。本文描述双向拉伸聚羟基脂肪酸酯(以下简称BOPHA)薄膜的生产办法。测试BOPHA薄膜的性能,与流延聚羟基脂肪酸酯(以下简称CPHA)薄膜的性能进行对比,发现BOPHA的机械性能要优于CPHA的机械性能,使BOPHA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因其有着突出的优点,尤其是其生产过程和产品对环境友好,而倍受关注.我们研究了微生物Pseudomonas stutzeri 1317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的分子结构调控.研究了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对PHA合成的影响.以不同碳数的正烷酸为碳源,制得了不同单体单元组成的系列PHAs.考察了代谢控物丙烯酸对合成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及军事冲突中,人体会受到严重外部创伤,出现大量的不可控出血,极易导致伤员的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伤口的快速止血是提高伤者存活率的关键,快速止血一般需要借助止血材料实现。聚羟基脂肪酸酯(PHAs)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可改性等特性,其降解产物还具有促进活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可加速伤口愈合,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止血材料,受到生物医学研发人员的广泛关注。但在应用过程中,PHAs基材料在韧性、抗菌和凝血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因此,若想开发基于PHAs的止血材料,必须对其韧性、抗菌能力及凝血性能进行改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PHAs基材料在韧性、抗菌能力以及凝血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为PHAs基止血材料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PHAs基止血材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相关研究对严重创伤的救护和新型生物材料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周秀苗  王迎军 《功能材料》2007,38(5):689-693
聚谷氨酸苄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但由于其疏水性,降解周期及速度难以控制, 使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其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聚谷氨酸苄酯的共聚改性和侧基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一种具有高分子基本性质的可热塑加工成型的生物聚酯。本文综述了PHA的产业化情况以及在生物燃料、精细化工、医药营养、微生物抗逆等领域的应用和产业研究进展,并分析其产业价值链。  相似文献   

11.
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材料,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在伤口敷料、人造血管、人工皮肤及组织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外研究者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对细菌纤维素进行了修饰,以赋予细菌纤维素新的性能.综合介绍了目前国外关于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张晓君  马晓军 《包装工程》2014,35(11):128-132,149
目的综述了纳米Fe3O4磁性粒子的制备方法和机理,找出纤维素磁性纳米复合膜的基本复合方法。方法比较分析沉淀法、水热反应法、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高温分解法等制备纳米Fe3O4磁性粒子的优缺点。结果总结了纤维素磁性纳米复合膜研究和应用进展,并为今后纤维素磁性纳米复合膜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新思路。结论采用原位复合的方法制备纤维素磁性纳米复合膜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具有显著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刘小静 《包装工程》2021,42(19):1-11
目的 将来源于自然的细菌纤维素作为包装材料应用于包装领域,以取代传统的塑料包装材料.方法 综述近几年细菌纤维素在包装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介绍细菌纤维素的基本培育过程、改性技术和制备方法,阐述细菌纤维素在包装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结果 细菌纤维素通过层层组装、聚合、联接等方式,可与多种聚合物高效复合,形成不同微观尺寸和结构特性的纤维素基多孔复合材料,从而改善其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并可调控其阻隔性能和抗菌灭菌性能.常用细菌纤维模式为纳米细菌纤维和纳米细菌晶须.结论 细菌纤维素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完全可以替代塑料用于包装领域,在食品包装和智能包装上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较大.  相似文献   

14.
秸秆纤维素吸油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油材料在解决油污染问题特别是处理海上溢油事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废油的处理和秸秆纤维素综合利用的发展,系统总结了秸秆纤维素吸油机理、改性方法及保油性等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指出利用廉价的秸秆纤维素通过改性制备高附加值的吸油材料在农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冬娜  马晓军 《包装工程》2020,41(5):128-136
目的综述聚羟基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s)的生物合成工艺、影响因素及其在包装工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优化其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PHAs的产量。方法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介绍PHAs的生物合成工艺、影响PHAs产量的主要因素及在包装方面的应用。结论好氧瞬时供料法合成的PHAs产量高于微好氧-好氧工艺;底物种类、C/N值、pH值、溶解氧浓度和合成温度对生物合成PHAs的产量和成分比例都有很大影响;PHAs作为可降解材料在包装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是优化PHAs的合成工艺和影响因素,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综述近年来水性丙烯酸酯胶黏剂改性方法和合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水性丙烯酸酯胶黏剂的进一步研究及在包装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介绍丙烯酸酯胶黏剂的组成,综述水性丙烯酸酯胶黏剂的主要改性方法,阐述种子乳液聚合、反相乳液聚合、核壳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细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超声辐照乳液聚合、乳液互穿聚合物网络和Pickering乳液聚合等技术合成不同种类和性能丙烯酸酯胶黏剂的相关研究,概述丙烯酸酯胶黏剂在包装、纺织等领域的具体用途。结论 对水性丙烯酸酯胶黏剂的未来趋势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将多重改性方法有机结合,开发高性能水性丙烯酸酯胶黏剂,合成并应用新型生物基胶黏剂、特种功能性胶黏剂、低成本绿色水性丙烯酸酯胶黏剂。  相似文献   

17.
主要综述了纤维素微球的基本制备方法,包括反相悬浮、乳化-固化、喷雾干燥、气体抗溶剂、微流通道。其中微流通道法更易于精确操控,微球粒径均一,在纤维素微球的制备方法中占有突出优势。将微球的合成过程概括为溶解、分散、固化等阶段,而纤维素溶剂、分散剂、固化再生的方法都将影响微球的最终形貌。从化学改性、共混改性两方面出发,探讨了纤维素微球常用的改性手段及最终改性的效果。详细介绍了纤维素微球在生物载体、金属及染料的吸附、色谱分析、示踪标记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未来纤维素微球材料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