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CS-51系列单片机上有一个通用异步接收/发送器UART,通过引脚RXD〔P3.0〕和TXD〔P3.1〕可与外部电路进行全双工的串行异步通信,发送数据时由TXD端送出,接收时数据由RXD端输入。本文将具体介绍单片机串口的特点和编程方法,并且在最后给出一个实用的单片机与计算机通过串口通信的程序。一、串行接口的基本特点MCS-51单片机的串行端口有4种基本工作方式,通过编程设置,可以  相似文献   

2.
单片机多机串行通信的改进方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主从模式多机通信目前,在单片机组成的嵌入式控制系统中,所谓的多机通信是指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主从模式的通信,从机之间不能进行通信[1]。在主从分布式多机通信结构中,一个单片机系统为主机,n个应用系统为从机。主机的RXD与所有从机的TXD端相连,而主机的TXD与所有从机的RXD端连接。多机通信过程安排如下:①使所有的从机SM2=1,处于只接收地址帧的状态。②主机发1帧地址信息,其中包含8位地址,第9位为地址、数据标志位。第9位为1表示发送的是地址。③从机接收到地址帧后,将与本从机的地址进行比较。是本机,使SM2=0,以便接收主机随后…  相似文献   

3.
目前用到MODEM的场合越来越多,其中有些会需要智能控制,如无人值守的无线调制解调器、部分网络应用中的MODEM等。笔者在多次开发MODEM设备、利用单片机控制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利用单片机串口控制MODEM的方法和技巧,介绍给大家。这些方法也可适用于多数通过串口进行控制的设备。 1 控制原理 一般的MODEM都可以与PC机的串口连接,在PC机上通过超级终端等软件键入命令来控制,如常用的AT指令。若用单片机控制,利用其串口实现串行通信即可,单片机采用51系列就可胜任。 2 硬件连接 单片机和MODEM的串口连接非常简单,只要连上RXD、TXD、电源、地即可。注意,单片机和MODEM的RXD和TXD应是交叉连接,直连是不行的。另外,单片机加上晶振就可完成简单的硬件设计;需要的话再加上“看门狗”芯片,电路示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4.
一、两个P110C之间的异步串行通信 P110C模块有两个异步串行通信端口,TXD和RXD,其中TXD是发送端,RXD是接收端,二个P110C的通信接口是交叉连接的,即:I#P110C的TXD与2#P110C的RXD相连,2#P110C的TXD与I#P110C的RXD相连(见图1)。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套分诊叫号系统的设计方法。分诊叫号控制主机由PC代替,呼叫终端由AT89C51单片机系统组成,呼叫终端带有液晶显示屏和呼叫按键,通过RXD和TXD引脚与控制主机的RS232口相连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  相似文献   

6.
基于单片机和CPLD的串行通信帧协议转换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建  谢家纯  徐军  易波 《计算机应用》2003,23(Z2):222-223
介绍一种基于MCS51单片机和Altera公司的MAX7000S系列CPLD的全双工异步串行通信帧协议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重点介绍了异步串行通信收发器(UART)的CPLD实现;以及单片机在未知待接收串行通信帧的帧长和界定符的情况下,对串行数据流按时域分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时,往往碰到单片机自身携带的串口不够用,这时就需要通过I/O口模拟串口通信.本文简单介绍了串口通信的基础知识,分析了模拟串口接收数据的过程,介绍了模拟串口接收数据的实现方法,以ATmega64A单片机为例,详细介绍了模拟串口数据接收程序的实现及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Windows95下实现PC机与单片机AT89C51的串行通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Windows95下使用串口API函数实现PC机与单片机AT89C51的串口通信,重点介绍计算机采用事件驱动I/O方式的函数编程及单片机串口中断发送、接收程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单片机多路模拟串口的实现及其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进行多串口通信时单片机串口不够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单片机多路模拟串口的实现方法.介绍了标准的串行通信数据格式,分析了硬件串口的工作原理,以及软件扩展串口的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实现方法.通过实验分析证明了软件扩展多路串口的可行性、易用性及通用性,在基于GPRs的分水点流量远程监控终端的应用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钟军  冯静  卓斌 《微计算机信息》2002,18(10):37-38
本文介绍了32位单片机MC68332 SCI子系统在车用控制器标定系统开发中的实际应用,提出并实现适合单片机与PC数据通信的协议,较为系统的阐述了通过单片机异步串行接口(SCI)与PC机RS232串口通信的软硬件的设计原理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在PC机中硬盘的中断优先级最高,访问硬盘的时间又相对较长,如果在访问硬盘时有串行数据发到PC机,PC机就不能及时响应串行通讯口中断。在PC机远程通讯时.通常只用RXD、TXD、GND三报信号线,而不使用联络线。如果串行通讯波特率较高。没着联络线可以阻止外设连续送数据,当硬盘访问结束时,外设可能已发出若干数据,而PC机又无法处理串行通讯接收中断,这样就会造成数据丢失,这在实际中是不允许的,为此本又设计了由8031单片机构成的带有缓冲功能的PC总线串行通讯口。1硬件原理接口板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肌爿单片机…  相似文献   

12.
居聪  曹中忠  张勇  阮松波 《软件》2014,(6):34-38
为了达到在家就能使用手机控制空调的目的,设计出了一套基于红外通信和蓝牙通信的空调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手机蓝牙串口精灵软件发送信息,蓝牙接收模块接收信息,并由MSP430单片机处理信息,最后控制红外发射器发射红外编码信号,从而实现控制空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用MSComm控件实现微机—单片机串口通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icrosoft提供的MSComm控件,为用户在Windows界面下的应用程序中创建串口通信功能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案。本文介绍利用VB5.0开发Windows应用程序调用MSComm控件来实现微机与MCS-51系列单片机进行串口通信功能的方法。这样的系统应用非常广泛,当然,专门用来作为单片机串口功能的调试手段也是非常实用的。文章通过创建一个典型应用实例,指出了该控件使用事件驱动方法时,须引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单片机的通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异步通信技术以通信速度高、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广泛应用在各种控制系统以及远程通信中,尤其适合多机或联网的应用。目前普遍应用的MCS-51系列和其他一些专用的单片机通常只具有一个UART接口,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两个或更多的UART接口与其他器件设备通信。一般的解决方法是用带双串口的单片机或专门的器件外扩串口,但这都会使系统的开发成本大幅提高,仍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本设计利用SST单片机所提供的PCA模块通过软件方式实现串行通信的异步传送,通信可靠性高,不会增加开发成本,且程序具有很好的移植性。  相似文献   

15.
单片机的多串口扩展技术的设计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大多数单片机都只有一个串口的局限,在多数情况下限制它们的应用。利用单片机串口扩展技术,以MCS51系列单片机8751为例进行串行接口扩展,包括扩展两个独立的串口、一点对多点分时串口、单片机与RS232/RS422/RS485的串行通信接口。实际应用证明,设计可靠,稳定性好。用多种方法进行串口扩展,解决了单片机在串行通信系统中的串口局限问题。  相似文献   

16.
DSP技术在现代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实现方式可通过单片机进行,但需要对单片机进行串口设计。通过一定的技术设计,DSP与单片机之间的串口通信得以实现,此种通信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电路设计难度,并让两者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进而提高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17.
上讲介绍并应用了单片机内部定时器和中断,并给出了实例。这一讲将介绍单片机上的串口通信。通过该讲,读者可以掌握单片机上串口的工作原理和如何通过程序来对串口进行设置,并根据所给出的实例实现与PC机通信。  相似文献   

18.
尹建璋  刘恩涛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35):138-139,155
本文主要进行了一个超声仪的控制系统的研究,详细介绍了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采用了TI公司的MSP430单片机作为控制器的核心器件满足目前仪器设计中低功耗、高度集成化和小型化的发展趋势。PC机的监控软件用VC++6.0开发,单片机的程序用C设计。通过Rs-232C实现PC机和单片机的串口通信,进而实现了控制器对超声仪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新的单片机通信方法 ,可以用P3口或P1口的任意两位作为收发 ,用软件的方法构成异步通信。程序中使用了表决程序 ,从而有效地滤除了干扰 ,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串口通信的单片机日志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软件开发阶段和运行阶段,日志对于故障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单片机系统中,由于单片机的资源有限,很少有日志功能。在研究单片机与基于Linux的串口进行通信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串口通信的单片机日志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