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22)
本文作者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出发,立足平时的教学实践,从教材阅读文本中发掘灵感,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本理解能力,并基于文本的理解设计有效的读后活动,真正让学生做到用语言做事。本文主要从读前阅读课的导入、读中阅读策略的培养和读后活动的设计三个方面阐述了作者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0)
阅读后语言输出任务的设计是否有效也就成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文本理解、语言知识、运用拓展等角度,探究了阅读课读后活动的有效设计。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
在初中阶段,英语阅读课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现如今的学生阅读基本处于浅层阅读,缺乏思维的培养。基于此,结合课例,对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浅谈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阅读课活动的设计提供一些案例示范。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7)
阅读课课堂活动是在学科目标引领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堂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操作实践、互动评价,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提高阅读技能而设计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时应遵循目标性原则,内容突出重点,内容生活化原则,步骤便于操作,学生主体性原则,获得成功体验。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活动可在课堂导入、阅读新授、课堂延伸等环节中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不断提升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1)
阅读课教学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及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等深层次阅读能力。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只是把文章作为载体而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语法和语言知识从而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PCEC"阅读课"四步"教学模式即"感知体验(Perception)-综合理解(Comprehension)-语言提炼(Extraction)-情景交际(Communication)"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4)
阅读课是中学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课型。语言能力训练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重点词汇和句型,带领学生讨论,质疑,创设新的情景,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阅读输出语言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阅读发挥到综合运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1,(33)
<正>阅读与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改对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通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传统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阅读课与写作课割裂开来,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4)
<正>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兴趣与要求,渗透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语言素材。教师在阅读课上要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学设计所设置的环节如读前、读中、读后环节必须联系紧密,教师要花大力气对文本进行挖掘和深层次的思考,理清文章的脉络,体现文本的内涵,那么这样的课堂设计就会给学生带来的引导和帮助都会有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
<正>阅读在英语考试中的比重越来越重,中考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阅读课的教学,其中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要格外用心去思考每个问题的设计。我们的英语阅读课模式分为三个阶段:读前阶段、读中阶段和读后阶段。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阅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8)
<正>在高考不断改革的背景下,英语高考内容出现了一些创新尝试,读后续写写作便是其中之一,其旨在考察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由于读后续写融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于一体,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原文、理解语言,能够把握逻辑、推进情节,能够在原文与续写之间实现完美过渡,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语言表达"、"阅读思辨"和"发散思维"三方面入手,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帮助学生强化读后续写水平。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如下活动:1.依托阅读文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就读后续写而言,学生需要经历的第一道坎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