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9,(17)
为探索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为例,从我国地方高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开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入手,对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基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而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工程化不足、对创新素质教育课程不重视的现象还很严重。目前,对于创新与应用并重下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尚无深入研究。本文运用系统论和课程论,在总结创新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和过程要素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及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3.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战略目标的要求,结合CDIO教育理念和质量管理基本原则,针对传热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文章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分析了CDIO大工程理念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3)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人才培养观念与培养模式亟待改革。积极致力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夯实教学团队、强化实践环节,打造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较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一批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以新经济和新产业为背景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湖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为例,总结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条件改善、生产实习模式改革、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主要举措,探索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法,以主动适应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
基于国家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生物质材料人才的需求,课题组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制改革进行研究。课题组以安徽农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下称材料专业)为例,通过对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强化、培养目标的定位、知识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明确、多元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研究,构建符合生物质材料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展望未来"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并为农林院校特色的材料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9)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上对各行各业的人才的需求增多,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处于基础地位。中国的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几经改革,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新、旧版培养计划有所不同,新的人才培养具有新思路和新方法,更能适应"大类招生"以及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立足学校办学特点,结合其它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构建出工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未来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化的视角展开工程思想教育;以终生学习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实践态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9.
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内涵及培养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当代社会急需创新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为了实现工程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人才的内涵,并结合调研结果提出从调整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三方面进行改革,以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家"质量工程"及"卓越计划",基于专业特色化建设理念,以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为改革试点,探索了特色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等措施,不断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特色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