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葛洲坝三江航道运用泥沙实测成果,论证三峡船闸引航道存在严重泥沙淤积问题,应布置防淤、冲淤设施.  相似文献   

2.
前言解决坝区引航道泥沙淤积问题,是葛洲坝工程兴建过程中的重大技术课题之一.长江水量丰沛,含沙量小,年输沙量较大,粒径较粗,造成引航道淤积,给长江航运畅通带来较大的困难。为了弄清建坝以后三江引航道泥沙冲淤规律及防治措施,1971年以来,先后在宜昌,汉口和南京等地作了三个不同比尺的泥沙模型,开展试验工作。1976年以前系统地研究了三江  相似文献   

3.
根据野外实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葛洲坝大江下游航道在运用初期的泥沙问题,对航道泥沙的冲淤特性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大江下游航道汛期淤积快,数量大,泄洪冲沙后回淤迅速,回淤速率达到每日4800m~2,水文年内航道以淤积为主,对大江通航有一定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大江下游航道泥沙问题的建议,包括采取延长下游导航隔流堤以改善下游通航水流条件及航道的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船闸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船闸和升船机引航道泥沙淤积问题是技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之一。1986年以来,长江科学院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从引航道泥沙淤积的机理入手,对防淤清淤措施作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认为,三峡工程船闸和升船机引航道泥沙淤积导致碍航问题,可以采取冲沙闸结合冲沙船松动淤沙,设置水帘、气帘,及机械挖泥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葛洲坝枢纽三江航道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方案,对防止三江航道的泥沙淤积、维护三江航道的正常运转,是一个很有成效的工程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已取得通航、排淤、泄洪预期的三种效果。1981年三江开始开闸冲沙,两次共冲去泥沙253万立米;1982年三江又两次开闸共冲去泥沙203万立米。基本上保证了三江上、下航道泥沙不至于积累而发生碍航情况。那么,这些被冲刷下来的泥沙,在坝下游的情况又怎样?本文主要根据三江冲沙在坝下游河段的沿程观测资料,对冲刷的泥沙在坝下游的传播情况,作一点初步的分析并提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一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和剖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葛洲坝三江下引航道的往复流。异重流及回流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加客水的方案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船闸下游加入一定的客水可以削弱引航道内的水位波动,减少泥沙淤积,改善通航条件。所得结果不仅有助于解决葛洲坝三江下引航道的水流泥沙问题,而且对其他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的引航道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潼南航电枢纽工程完成枢纽总体布置优化后,为论证枢纽在水库泥沙条件下库内泥沙的冲淤形态、泄洪冲沙闸及电厂前拦沙坎的排沙效果、泥沙淤积对船闸上下引航道通航条件的影响,在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天然实测资料,检验了枢纽总体布置方案各建筑物的工作状态和船闸的通航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电站进水口由弯道矶头、拦沙坎、泄洪冲沙闸组成的综合防沙措施可有效防止推移质泥沙进入电厂取水口内。  相似文献   

8.
曹娥江船闸引航道冲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娥江船闸引航道冲淤面貌采用泥沙数学模型和泥沙实体模型进行研究.两种模型均采用与船闸引航道内水流、泥沙运动特性相类似的陶家路闸下引潮沟现场冲淤试验资料进行验证,结果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9.
葛洲坝坝区水文泥沙和航道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以来,坝前推移质较大幅度减少;近坝地形在枢纽运行初期演变剧烈,后期相对稳定;三江航道淤积部位主要在口门区,尽管三江航道存在在口门区的回流和下引航道的水体往复流,但通航水流条件仍然较好;大江上引航道经整治,水流条件有明显改善,航道内泥沙淤积有多、快、粗的特征,下引航道枯水走沙效果明显,能有效保持航深。运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原则在大江和三江航道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葛洲坝航道运行以来水流泥沙特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玉林 《人民长江》1996,27(6):27-30
依据葛洲坝工程运行10余年来的原型观测资料,阐述了大江与三江两航道成功地采用“静水道航,动水冲沙”辅以机械清淤的方式,解决船闸两航道的航行水流和泥沙问题。并对两航道的水流条件,冲淤规律,影响航道淤积的原因,过流冲沙,拉沙效果及影响拉沙效果的主要因素,下航道枯季走沙现象及两航道存在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为今后两航道进一步解决存在或出现新的问题提供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峡临时船闸在工程施工期间承担临时通航任务,二期工程末,临时船闸完成通航任务后,再改建成冲沙闸,以解决通航建筑物上、下游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临时船闸改建成2孔5.5 m×9.6 m(宽×高)的冲沙闸,在库水位145 m时的泄流能力为2 458 m 3/s,可基本满足上、下游引航道冲沙的要求,必要时辅以机械松动冲淤.着重介绍了临时船闸改建冲沙闸,并利用临时船闸宽24 m、长280 m的闸室段布置底流消能工的高水头底流消能方式的水力设计.  相似文献   

12.
 葛洲坝工程三江航道运用以来,采用“静水通航,动水冲沙”措施,较好地解决了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和泥沙淤积问题。本文根据几年来冲沙实践中搜集的原型资料,归纳分析了通航水力学条件及泥沙冲淤规律,阐述了“动水冲沙”在长江水沙特性条件下,运用合理的工程布置,选定有利的冲沙时机、流量和历时,获得了较好的冲沙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进一步弄清了第二期施工导流期的明渠和临时船闸引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和泥沙淤积情况,提出了引航道防淤减淤和河段的防护等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永宁江枢纽引航道和挡潮闸闸港冲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研究水宁江枢纽引航道和挡潮闸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在闸港现场冲淤试验分析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闸港淤积期和冲刷期的泥沙冲淤特点。  相似文献   

15.
葛洲坝工程的通航建筑物规模较大,技术复杂。建坝后,枢纽水头低,库容小,仍然保持着原天然河道的特性。因此,在通航建筑物设计中,遇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枢纽上下游航道的泥沙淤积和复杂的水流条件。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保证长江航运安全畅通,经过反复调查和科学试验,决定采用人工防淤堤、冲沙闸及其他辅助工程措施,以“静水通航,动水冲沙”的办法,作为解决葛洲坝工程坝区引航道的泥沙淤积和改善通航水流条件的基本途径。通过几年来的泥沙、水工、船模等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措施建成的葛洲坝一期工程的三江航道,是一条通航条件良好的静水人工航渠。航道的泥沙淤积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异重流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现象 ,异重流淤积对许多工程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三峡永久船闸的上、下游引航道在三峡工程运行约 30年后将出现较多的淤积。根据试验资料 ,下引航道每年淤积量在 1 6 .5~6 3.5万立方米之间 ,如遇大水大沙年淤积量还更大。特别是对下游引航道中“盲肠”段的淤积 ,估计以使用小型挖泥船清淤较为适宜。但对于象三峡船闸这样重要的建筑物 ,也应考虑一些其他清淤或减淤的备用方法 ,以便在某些意外情况出现时可供考虑使用。这些意外情况包括挖泥作业碍航或由于回淤迅速挖泥不够有效等。因引航道的泥沙淤积主要系由异重流入侵引起 ,所以设想采用在盲肠段内加盐 ,使盲肠段内水密度增加的办法 ,以减少泥沙异重流对盲肠段的入侵 ,从而减少淤积。本试验研究即以减少引航道盲肠区异重流淤积为背景 ,进行水槽试验研究。初步试验表明用盐水减少泥沙异重流入侵的效果是显著的。同时盐水和泥沙异重流浑水接触后促进其中细泥沙的絮凝而加速沉淀。这有利于减弱异重流。通过试验研究得出了异重流运动的一些规律 ,本研究成果对其它“盲肠”河段的异重流防治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葛洲坝水利枢纽泥沙问题的研完成果,并对葛洲坝工程运行期的泥沙问题进行了总结。葛洲坝枢纽建成后,库区内的比降和流速显著减小,目前库区冲淤已基本平衡;库区航道得到显著改善;坝区的淤积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三江航道的水流条件良好;二江电厂引水防沙情况良好,机组叶片磨损轻微。从大江电厂的初步运行和大江航道试运行情况看,电站的底孔排沙效果良好,不需常年运用即可保持“门前清”;大江航道的冲沙效果良好,除下游引航道口门外的横波对船舶有一定影响外,其它处的水流条件均能满足航行要求。本文还对葛洲坝水利枢纽船闸泄水所形成的往复式不恒定流、大江下游引航道口门外的横波和回淤速率以及枢纽下游水位降低等新出现的泥沙问题进行了分析。工程的运用实践和研究表明:坝区、库区出现的泥沙问题与前期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解决泥沙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是有效的;个别新出现的泥沙问题,通过运行期的观测试验研究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提出葛洲坝枢纽三江航道设有2~#、3~#船闸,下游引航道自船闸出口至镇川门与长江汇合,全长约3.4公里,设计底宽120米(口门底宽150米),渠底高程34.5米,底坡接近水平,边坡为1:2.5。设计最低通航水位39米,相应葛洲坝电站下泄流量3200米~3/秒。1981年建成通航以来,1982年元月13日曾因二江电站机组事故停机,下泄流量急剧减小,造成客轮在公路桥以下搁浅。初步分析除了水位低于39米外,尚有其他原因:渠底泥沙淤积抬高、客轮航速过大以及船闸放水波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从异重流的角度出发,分别就水库、船闸引航道以及挖入式港池3个方面分析泥沙淤积特性及产生淤积的原因,并且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减淤措施。  相似文献   

20.
船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及连接段是泥沙淤积区。据1997年三次实8则水下地形图计算分析结果,认为该部位泥沙回淤速度较快,淤积量比模型 大、应积极研究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临时船航线的畅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