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动态仿真工具SIMULINK,建立了并励直流电动机制动过程的仿真模型,通过实例对能耗制动、电源反接制动和倒拉反接制动过程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并励直流电动机起动过程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建国 《微电机》2003,36(3):24-26,32
根据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动态仿真工具SIMULTNK。建立了并励直流电动机瞬态过程的仿真模型。通过实例对直接起动、电枢回路串电阻起动和降压起动过程进行仿真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 ,利用MATLAB软件中的动态仿真工具SIMULINK ,建立了并励直流电动机制动过程的仿真模型 ,通过实例对能耗制动、电源反接制动和倒拉反接制动过程进行仿真 ,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用分析法计算复励直流电动机、串励直流电动机及并励直流电动机的过渡过程,在电动机运行及控制方面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复励直流电动机串励磁场方向与主磁场方向不一致运行时的危害,对直流电动机的电枢及励磁电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后的复励电动机,无论电源极性怎样改变,电机均能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直流电动机的转速和转向控制电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目前,直流电动机以其调速性能优越仍应用于工厂中。直流电机按其励磁方式可分为并励直流电动机、串励直流电动机、复励直流电机等形式,以并励直流电动机应用较为广泛。直流电动机由定子和转子组成,转子由转子铁心和电枢绕组组成。定子由定子铁心和励磁绕组成。另...  相似文献   

7.
针对串励直流电动机在低压运行时易堵转和在高压下重载运行时会严重过载的缺陷,提出一种变电流反馈的串励直流电动机调压调速控制方法。在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并将其线性化的基础上,分析给出确保系统稳定的设计约束条件。该控制方法的应用表明,串励电动机调速系统的低压驱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并具备了过载保护,且正常运行时系统保持有串励直流电动机的软机械特性。  相似文献   

8.
直流并励电动机运行时转速可能会发生波动,采用数值计算法计算其运行性能十分必要.文章描述了直流并励电动机运行方程,结合有限元方法,运用实例分析其转速波动现象,并提出消除转速波动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玲芝 《防爆电机》2011,46(4):27-29
简述了直流电动机的起动过程及要求,并介绍了并励直流电动机的简化模型及特点.给出了并励直流电动机起动线路常见的两种接法,并对电路中的参数电枢电流和励磁磁通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结果表明,前一种起动线路中电枢电流和励磁磁通比后一种起动线路中电枢电流和励磁磁通都要大,从而有较大的电磁转矩,有利于并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  相似文献   

10.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同步电动机最佳顺极性投励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建立了凸极同步电动机投励时刻的仿真模型,利用MATLAB6.0仿真软件对多个不同投励时刻(θ角)进行了仿真。通过对仿真曲线的分析,确定了同步电动机顺利牵入同步的最佳投励时刻。这种方法对同步电动机的设计及投励装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遵循IEC 61850-9-2实现变电站采样值传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IEC61850标准的实时、可靠的采样值传输是数字化变电站过程总线通信的重要内容。IEC61850-9-2与IEC61850-9-1相比在灵活性和适应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其实现的难度也增加了。文章阐述了遵循IEC61850-9-2实现采样值传输的对象模型、服务映射和编码规则,以及采样值发送和接收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和实现方法。通过在初始化过程中构建应用数据管理链表和预配置的方式提高程序效率,并组建了一个简单的测试环境对通信报文的正确性进行测试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IEC 60870-5-104远动规约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阐述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用于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基于TCP/IP的国际标准IEC 60870—5—104。详细介绍了IEC 60870—5—104的网络参考模型、帧格式结构和通信过程,结合电力系统的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软件设计方案。介绍了IEC 60870—5—104在目前电网调度中的应用状况,并分析了其在国内电网调度中广泛的应用前景,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220 kV/180 MVA三绕组电力变压器出口短路时短路电流的计算问题,从磁势平衡原理出发,建立了在中压绕组短路工况下中压绕组短路力的计算模型,利用"场-路耦合"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该模型的二维瞬态漏磁场,获得了中压绕组线饼的受力分布和瞬变曲线,并对受轴向短路电动力作用最大线饼的轴向稳定性进行了校核。计算结果表明,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三绕组变压器中压短路工况下中压绕组短路电动力的计算方法,省去了传统计算电动力复杂的计算过程及一些计算假设,提高了计算精度,变压器的中压绕组具有足够的轴向机械强度,对变压器设计和运行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低-中-高结构的三绕组电力变压器低压绕组幅向短路力的计算方法,即从磁势平衡原理出发,导出了求解该变压器最严重短路情况下低压绕组幅向力的计算模型,利用“场-路耦合”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该模型的二维瞬态漏磁场,获得了低压绕组线饼的受力分布和瞬变曲线,并对受力最大的线饼进行了抗幅向失稳能力校核.该计算方法简化了传统计算电磁...  相似文献   

15.
IEC 61850标准定义了采样值传输的抽象模型,应用于采样值传输及相关服务。为了满足该标准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设备所提出的灵活性、互操作性的要求,在研究IEC 61850信息模型内涵的基础上,对合并单元的信息模型及其映射进行了介绍,构建了合并单元的采样值传输模型;通过预配置采样值控制块,进行IEC 61850-9-2采样值传输,分析了合并单元配置信息的灵活性,通过实验验证了信息配置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在静动的,绝对主义数学观的支配下,我国的数学教师只注重充实学生的基础与系统学习,培养出来的学习创新能力太薄弱,从而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在数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特别要强调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动态的,易谬主义数学观对于培育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是绝对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IEC60870-5-103的变电站多子站仿真测试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变电站多子站仿真测试系统是基于国际标准IEC60870-5-103(简称103)与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的7层参考模型的映射关系,利用分层理论.用1台工控计算机自适应地同时模拟32个不同类型智能电子设备(IED)的仿真测试系统。根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般配置.提出了仿真测试解决方案,在介绍仿真系统核心软件模块(多IED的103协议动态模型、分层模块化协议分析、公共协议解析模块)后。给出了多子站仿真系统软件总体结构,该仿真测试系统具有定制和自动两种测试模式.操作简便.测试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IEC 61850-9-2标准规定了间隔层和过程层之间通信的特定通信服务映射,规范了采样值的网络传输方式。为了符合该标准,设计了合并单元的服务器模型及其采样值模型。采用多路广播采样值传输通信服务(SendMSVMessage),将采样值模型服务映射到以太网链路层,实现了对合并单元采样值的传输。经实验证明,合并单元发出的采样值符合IEC 61850-9-2标准。  相似文献   

19.
IEC 60870-5-104远动协议的一种安全报文探讨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随着电力系统网络化的发展,很多调度主站和变电站远程终端设备(RTU)的通信已经逐步采用以太网,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98年8月制定了 IEC60870-5-104协议,该协议的目的是将原有的 IEC60870-5-101远动协议用于 TCP/IP 网络。通过 TCP/IP 网络传输远动信息也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其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对远动报文的窃听、篡改和伪造等3个方面,解决方法在于调度主站及厂站 RTU 的身份认证与远动报文信息的加密。为此,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对IEC60870-5-104应用协议数据单元(APDU)及其传输模式进行了研究,在不改变原有报文传输模式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安全报文的设想,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满足信息保密与安全认证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分布式能源通信及控制功能的扩展性与互操作性,针对分布式能源的信息模型构建与信息交互,提出了一种基于IEC 61850-7-420标准的分布式能源通信及控制通用接口,给出了通用接口具体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开发了通用接口实际的智能电子设备,并基于构建的多分布式能源集成测试平台,对分布式能源通信及控制功能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通用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切实可行,分布式能源在其状态信息、设置、控制以及测量/计量值等方面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信息交互,为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