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Internet网络带宽测量算法的研究是网络研究中的首要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常用可用带宽测量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IPv6网络的网络可用带宽测量算法ICMP-SLoPS,该算法利用IPv6的相关特性,在使测试报文对网络正常业务流的影响减至最低并保证测试路径唯一的基础上,通过ICMPv6实现对网络可用带宽进行单端测量.  相似文献   

2.
IPv6网络中基于优先级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IPv6报文头部的流标签字段和业务流类别字段,通过增设专门用于网络测量的“测试级”,提出了一种IPv6网络中的端到端可用带宽测量方法——Hurnble-Burst.该方法对网络中已有的业务流不产生任何影响,并且测量时间非常短.与现有网络中可用带宽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真正被实际应用程序所采用,可以应用在无线网络等低带宽的网络环境,而且也适用于多媒体QoS动态调节等实时场景.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有效、快速,并对网络本身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种适用于IPv6的高效瓶颈带宽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雯  潘乔  朱畅华  裴昌幸 《计算机工程》2007,33(22):142-144
提出了一种下一代网络的瓶颈带宽测量方法——IPv6-pckt-pr。该方法在OPNET仿真环境下,以自相似业务流为背景流量,给探测报文赋予相同的流标签,同时将其业务类别设置为最高级,通过发送不等长的探测包对测量端到端瓶颈带宽。分析与实验表明,该方法的测量结果准确度较好,分布比较集中,测量时间较短,并能有效减少测量带宽。  相似文献   

4.
园区网网络可用带宽测量算法的研究是网络研究的首要问题,其中可用带宽又与紧链路是QoS的两个重要指标,在拥塞控制、流媒体应用,以及园区网各种应用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种在IPv6网络下紧链路定位的新方法,通过在可控制背景流量和实际的网络环境中进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验证了在IPv6网络下紧链路定位方法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网络可用带宽测量算法性能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轻负载、高精度、自适应的端到端可用带宽测量算法iChirp。基于自拥塞理论采用近似指数分布的动态探测队列结构,以可用带宽预测值为中心设置关键域,在其中加快采样频率,增加报文密度,并能根据反馈自适应的对探测范围和关键域进行调整。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网络干扰性较小,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出端对端可用带宽。  相似文献   

6.
主动式网络路径可用带宽测量是目前网络路径带宽测量使用的主要方法,与被动式网络路径可用带宽测量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且部署方便。为解决主动式网络路径可用带宽测量定义不明确、通用性不强、协议不规范和结果不准确等问题,规范定义了探测通信协议和报文结构,建立了较为完整、统一和规范的主动式网络路径可用带宽测量框架,提出了序列时延增加度和基于序列时延增加度的离群区间计算方法,改进了网络背景流量分析方法,降低了背景流量对网络路径可用带宽测量的干扰,最后使用NS2仿真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区分服务网络特点,利用IPv6报文结构,提出网络服务质量测量模型。模型通过构造特定结构IPv6测试报文组成一定的分布序列的业务流,测量单路延迟、带宽等重要性能指标。仿真证明模型设计合理,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详细讨论了IGI可用带宽测量算法及其实现,并针对该算法的缺点提出了改进的可用带宽测量算法.通过大量的网络测量试验并与MRTG测量结果比较后发现,改进的可用带宽测量算法能快速测量网络的可用带宽,测量准确性更高,稳定性有很大改善,能快速反映可用带宽的变化,增强了跟踪带宽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网络可用带宽测量体系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简要描述,较详细的分析了基于PGM和PRM模型的网络主动可用带宽测量方法的原理及其优劣性,并尝试分析IPV6网络对可用带宽测量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端到端的可用带宽测量方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敏  李忠诚  过晓冰  邓辉 《软件学报》2006,17(1):108-116
目前绝大多数带宽测量方法都是基于网络瓶颈分隔原理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包对/包队列的各种容量/可用带宽探测方法.但是,这类方法的测量结果不能超过源节点的最大发送速率,因此无法在高带宽环境中使用.另外,目前的可用带宽测量理论均没有考虑背景流的不同路由对测量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全面分析了背景流的路由对可用带宽测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蒙特卡洛(Monte Carlo)随机抽样的思想,提出了一种与现有测量方法截然不同的探测理论.该方法用随机发送单个小探测报文取代了目前的探测理论所依赖的包对/包队列,其测量范围不受源节点最大发送速率的限制.分析及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计算整条路径的可用带宽,也可以计算各段链路的容量和空闲率,进而分析得到各路由节点上的流量变化,以及各链路上对应的不同类型的背景流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顾军  张瑾  夏士雄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22):5411-5413,5416
互联网正朝着IPv6的方向发展,P2P应用将是推动IPv6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但P2P业务在推动Internet宽带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因资源过度占用而引起的网络拥塞问题和安全隐患.介绍了对等网络的基本概念,讨论了IPv6对P2P的支持功能,总结了应用于IPv6环境的P2P流量识别策略,设计了支持P2P流量识别的IPv6流标签和跳到跳选项,提出了面向IPv6的P2P流量管理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功能组成及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As IPv4 address pool has been completely depleted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IPv4 to IPv6 has become a trend, P2P video streaming through IPv4/v6 hybrid network is now needed, for equipm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IP addresses widely exist on the Internet. Traditionally, large-scale commercial P2P-IPTV systems have been deployed in IPv4 networks. However, these systems do not support equipments with IPv6 addresses and cannot work in IPv4/v6 hybrid networks. To overcome this problem, we propose a novel dual-stack-based architecture to distribute contents to different networks. The core element of the system is the dual-stack tracker which makes all equipments with IP address interconnect with each other and form a hybrid network. Meanwhile, equipments with IPv4/v6 addresses act as bridges, which distribute contents to IPv4 and IPv6 networks.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make all equipm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IP addresses work in one system, analyzing the 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results related to the use of IPv6 bandwidth. This system has been deployed and broadcasted the 2010 FIFA World Cup South Africa with 755 kbps video stream, and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video over IPv4/v6 hybrid network for a representativ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3.
P2P技术作为一种较新的网络技术以其巧妙的方式将网络中的用户连接起来,极大地加速了用户之间的数据传输,用户可以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网络带宽进行资源共享。随着IPv6地址的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将会使用IPv6地址,而原有的P2P应用程序对IPv6用户的支持都不太理想,拥有IPv4地址的用户和拥有IPv6地址的用户无法进行有效的通信。在实际P2P站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单栈P2P站点拓展到双栈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因特网全部采用IPV6之前,会存在一个需要IPv4与IPv6共存和相互通信的过渡期,在分析SIP协议和IPv6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对IPv4与IPv6混合网间的SIP通信各种过渡机制进行分析.给出使IPv4和IPv6直接互通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5.
吴斌 《现代计算机》2011,(29):59-63
在因特网全部采用IPV6之前,会存在一个需要IPv4与IPv6共存和相互通信的过渡期,在分析SIP协议和IPv6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对IPv4与IPv6混合网间的SIP通信各种过渡机制进行分析,给出使IPv4和IPv6直接互通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6.
WE6: 实时高效Windows平台IPv6网络模拟器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v6网络需要新的网络协议和设备。在将新设备应用到实际环境前,需要大量的实验对设备和协议进行验证。网络模拟器是进行这类实验的有效工具。为此,设计了一种同时支持IPv6和IPv4协议的Windows平台网络模拟器:WE6(Windowsplatform emulator IPv6)。可以实现对网络带宽、传输延迟、传输丢包率以及传输延迟抖动的控制和调节。在Cernet Ⅱ 上进行的实际使用表明,该网络模拟器可以对IPv6业务进行精确的实验环境控制,为协议和设备的开发与验证提供可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移动用户在改变接入网时仍能保持与网络的通信,并对移动节点提供安全保护,在已有IPv6路由器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Sec的移动IPv6功能.文章介绍了安全移动IPv6的设计和实现,对移动IPv6路由器截获、转发数据和用IPSec保护移动IPv6等设计难点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低功耗的要求,采用适配层路由,在LOAD路由协议基础上提出一种简化的按需式路由算法。本算法采用精简的路由控制报文、路由表和路由请求表,简化了路由发现过程,优化了路由维护机制。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能有效的降低IPv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功耗。  相似文献   

19.
基于移动IPv6的流切换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移动IPv6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面向流的切换协议。该协议增加了2个消息(流绑定更新、流绑定应答消息)和流绑定更新列表。系统通过修改Linux内核网络部分的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结构,实现了移动切换过程中数据流灵活的重定向功能,为上层的智能切换策略提供更多功能。通过实验仿真能够看出采用流切换的方式,可以提高传输效率,更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20.
基于DSTM的IPv6网络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IPv6网络性能测试软件的缺乏,首先分析了IPv6网络性能测试的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DSTM的主要原理机制,研究了在Windows平台下的一个IPv6网络性能测试系统Test6,该系统主要由往返时延测试器、丢包率测试器和吞吐量测试器构成,各个测试器均由其基本算法实现;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可以对测量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数学建模,总结出各项性能参数和规律,为IPv6网络的端到端接入控制、镜像服务器选择、路由优化、拥塞控制、以及流媒体应用等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