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综述智能I/O技术的现状与趋势,同时简要介绍智能I/O技术。  相似文献   

2.
I/O存储子系统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目前各种存储子系统的归纳与分析,介绍一种理论上用来评价I/O存储子系统性能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改善I/O存储子系统性能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SISO非线性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为对象研究扩展线性化方法。不仅讨论了I/O扩展线性化状态反馈的存在性。而且给出了该状态反馈的详细设计步骤。最后,对一个实例进行了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要介绍PLC常用的I/O扩展技术基础上,重点介绍在I/O控制点较多的PLC控制系统中,如何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微机I/O模块来扩展PLC的I/O点,以降低系统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以数字电子种LED显示控制为例,详细介绍了PLC控制系统中,采用微机I/O模块来扩展PLC的I/O点时,其硬件连接和梯形图编程方法。  相似文献   

5.
影响VoD服务器I/O性能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澄  董玮文  杨宇航 《计算机工程》2002,28(7):140-142,147
在讨论了基于网络视频点系统模型和通用服务器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影响视频点播服务器性能I/O能力的几个关键因素,对存储设备的吞吐量,PCI总线速率,SCSI通道的速率和网卡的传输速度等对服务器I/O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分析,最后提高一种利用服务器集群的方式提高VoD系统I/O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网络存储I/O流水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I/O请求处理划分为多个阶段,为流水线技术引入网络存储提供了新思路.同时,I/O请求处理的各阶段必定通过缓存(内存)来传递或处理数据.I/O请求处理除了直通方式外,大部分依赖存储转发方式(例如对I/O命令的聚散、排队操作等),存储转发的方式下的网络存储I/O流水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厦其自身特有的制约因素.探讨I/O流水机制,对提高网络存储系统整体性能,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Mach的I/O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chI/O系统采用了和UNIX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结构。Mach设备管理围绕端口和存储对象这两个Mach基本概念进行,提供了方便的PRC用户界面。Mach3.0的I/O系统新进展将I/O管理作为用户Server对待。本文介绍了Mach设备管理机制、“设备独立”的驱动程序的构造原理及其例子、在用户空间对设备的直接控制方法和引进新概念后设备管理的性能情况。  相似文献   

8.
余昌华  谢剑英 《测控技术》2000,19(10):29-30,34
针对车辆制动系统的非线性,提出了一种滑模控制方法。该方法将制动控制问题视为一类跟踪控制,在I/O线性化的基础上,引入切换函数,当其按指数趋近于零时,跟踪误差也趋于零,从而满足控制要求。文中按此方法对制动系统实施滑模控制,选聚误差及其积分作为切换函数,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PC汇编语言的I/O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C汇编语言没有提供任何I/O手段,给汇编语言的教学和开发造成极大的困难。本文给出了一套I/O工具,功能强大,用法简单,便于记忆,能满足教学和开发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工业自动化通用组态软件-组态王中,利用DLL库及Visual Basic来编制A/D和I/O的服务程序。利用DDE功能在服务程序和组态王软件之间进行动态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了在组态王软件名中使用A/D和I/O板进行数据采集与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网络存储改变主机系统与存储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利用存储设备的计算能力直接向网络用户提供存储服务。这种结构的改变使系统存储处理模式相应发生变化,导致存储设备 I/O负载特征发生变化。本文提出存储系统负载不仅与应用环境相关,还与系统存储处理模式相关的观点,并据此分析了传统存储系统和网络存储系统的I/O负载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几种简单的节省PLC控制系统I/O点数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实现小型PLC控制较大系统,从而降低设备投资,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I/O和网络开销是数据库系统主要的性能瓶颈,本文针对数据库I/O请求的特点,讨论在大量并发I/O请求到来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对这些I/O请求进行重组、排序和合并,以便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一个基于NOW的并行I/O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冀  陈晓林  陆桑璐  陈贵海  谢立 《软件学报》2001,12(11):1654-1659
随着NOW(networksofworkstations)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为NOW上的科学计算提供高性能的输入、输出成为人们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根据NOW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具有NOW特色的采用CollectiveI/O技术的并行I/O系统CION(collectiveI/Oonnowsystem).CION吸取了DDIO(disk-directedI/O)与two-phaseI/O的优点,同时采用了数据筛选等一系列优化技术.初步的测试已经显示了良好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5.
详细分析Windows的I/O机制,提出了分别在用户级、系统级、驱动级的I/O模拟操作,通过实际案例和源代码分享在I/O模拟上的得失,着重介绍鼠标与键盘的模拟。  相似文献   

16.
随着NOW在科学研究中白益广泛的应用,如何为NOW上的科学计算提供高性能的输入输出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作者根据NOW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具有NOW特色的基于CollectiveI/Q的并行I/O系统,吸取了DDIO与two-phaseI/O的优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高带宽和低延迟问题。初步的系统吞吐量测试显示了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we study I/O server placement for optimizing parallel I/O performance on switch-based clusters, which typically adopt irregular network topologies to allow construction of scalable systems with incremental expansion capability. Finding optima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computationally intractable. We quantified the number of messages travelling through each network link by a workload function, and developed three heuristic algorithms to find good solutions based on the values of the workload function. The maximum-workload-based heuristic chooses the locations for I/O nodes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workload function. The distance-based heuristic aims to minimize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the compute nodes and I/O nodes, which is equivalent to minimizing average workload on the network links. The load-balance-based heuristic balances the workload on the links based on a recursive traversal of the routing tree for the network. Our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performance advantage of our algorithms over a number of algorithms commonly used in existing parallel systems. In particular, the load-balance-based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the other algorithms in most cases, with improvement ratio of 10 to 95% in terms of parallel I/O throughput.  相似文献   

18.
PCS7近年来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DCS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PCS7与过程信号的连接有两种方式:集中式I/O扩展和分布式I/O扩展,目前这两种方式在新型千法水泥生产线上都有应用,相对而言,分布式I/O扩展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