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生物预处理 1.1生物预处理的定义 生物处理在城市给水中的应用是随着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加剧而发展起来的。对常规净水工艺不能充分去除的氨氮、亚硝酸盐氮、藻类、嗅味等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还可以去除水中的浑浊度和相应的色度,以及高锰酸盐指数。因此,生物处理常作为絮凝、沉淀、过滤等常规净水工艺的前处理,称为生物预处理。  相似文献   

2.
生物预处理净水工艺除色度生产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净水工艺对受污染的水源原水进行了除色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水温20-28℃的条件下,当污染水源CODMn为6-11mg/L,色度为30-40度和生物预处理净水工艺进行了参数HRT为1.4h,气,水为0.5:1,DO为7-9mg/L时,生物预处理净水工艺对水源原水的脱色率为19%-43%,在较低水温7-16℃的条件下,当污染水源CODMn为6-10mg/L,色度为32-35度和生物预处理净水工艺进行了参数HRT为1.4h,气,水为0.5:1,DO为8-10mg/L时,生物参处理净水工艺可去除水源原水中的色度为13%-22%.  相似文献   

3.
我国许多地区水域普遍受到了微污染,通常表现为水体氨氮浓度升高、水中有机污染增多、溶解氧下降、藻类滋生等.当该类水体作为市政供水水源时,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达到饮用水水质要求,增加生物预处理是一个必要的措施.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工艺,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给水预处理.通过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原理及影响因素进行介绍,调研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市政给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情况,着重考察了代表性工程案例的设计参数及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分析了该工艺在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对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给水预处理方面的未来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微污染水源控制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本立  谢冰  徐亚同 《上海化工》2006,31(11):33-36
详细综述了微污染水源水的各项控制技术及其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生物预处理工艺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物预处理+常规与常规工艺处理西江微污染原水,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常规工艺对氨氮.CODMN的平均去除率达57.6%.47.1%比常规工艺提高了34.7,17.1个百分点.生物预处理强化了混凝效果,能节省约20%的絮凝剂.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的工程投资约100-130元·m3,运行费用0.03-0.05元·m-3.  相似文献   

6.
污染水源的生物法预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谭智  许建华 《水处理技术》1995,21(4):231-236
本文研究用生物转盘工艺预处理受污染源水,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源水中的BOD5,CODMn氨氮,酚等污染物质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源水经过预处理后进行常规处理时,其混凝沉淀性能有明显改善,加矾量减少,在消毒过程中加氯量显著降低,生物法预处理污染源水,本质上是水体自净过程的人工化,对饮用水的卫生与完全无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两组平行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对比研究采用活性炭纤维电解预处理对水质各指标的去除率及膜污染情况。不采用预处理及采用预处理的工艺分别记为工艺A、B。实验表明,B工艺的COD及色度平均去除率比A工艺提高了6.69%和21.54%,并且发现B工艺的蛋白质、膜通量及黏度变化速率比A工艺慢。添加活性炭纤维电解预处理,能提高出水水质及有效的延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组平行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对比研究采用活性炭纤维电解预处理对水质各指标的去除率及膜污染情况。不采用预处理及采用预处理的工艺分别记为工艺A、B。实验表明,B工艺的COD及色度平均去除率比A工艺提高了6.69%和21.54%,并且发现B工艺的蛋白质、膜通量及黏度变化速率比A工艺慢。添加活性炭纤维电解预处理,能提高出水水质及有效的延缓膜污染。  相似文献   

9.
赵书华 《广州化工》2014,(8):157-158
采用不同生物填料研究了生物预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具有显著的水质改善作用,实验期间阿科蔓填料区和组合填料区对COD、NH+4-N、TN、TP等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87%、67%、42%和35%、60%、44%、28%;阿科蔓填料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组合填料区,是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丽  郭俊旺  赖经妹  张斐然  姚颖 《广东化工》2010,37(4):163-163,134
采用纳豆芽孢杆菌强化生物工艺预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此工艺能有效降低后续工段的污染负荷,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达到23.8%。该工艺应用于印染废水的预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跌水曝气生物预处理-超滤组合饮用水净化工艺,是一种微污染水源水净化处理技术。首先构建多级跌水曝气生物预处理装置,然后将待处理的原水一次提升,经逐级跌水充氧和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去除了水中的大部分氨氮,将微量溶解性有机物转化成微生物细胞,先由保护性装置多孔陶粒滤池过滤后.再进入超滤膜组件,使水的微量有机物、氨氮、  相似文献   

12.
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微污染源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厦门湖边水加的微污染的源水进行了预处理中试,实验装置采用YDT弹性填料,通水操作为连续和半连续。实验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源水的浊度,味嗅和藻类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而对低浓度的NH3-N有CODMn的去除作用则不是很明显。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将这种工艺的去除特性主要归结于其对藻类良好的截留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天津渤海湾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渤海湾近岸海水水质进行了长期跟踪监测分析,根据水质特性,选用不同物化工艺和生物工艺进行海水预处理试验,研究不同工艺作为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天津渤海湾近岸海水以有机污染为主,有机污染较严重,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溶解性有机物质量分数在80%以上;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宜选择能有效去除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工艺技术,可对生物活性炭、膜过滤等工艺技术进行集成优化.  相似文献   

14.
生物无纺布反应器预处理黄河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自行研制的生物无纺布反应器对进入济南市鹊山水库一号泵站的黄河水进行了生物预处理试验研究。当水力负荷从2m3/(m2·h)增加到8m3/(m2·h)时,深入地探讨了生物无纺布对黄河水中的CODMn、NH4+-N、浊度、藻类、色度和SS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无纺布反应器能够有效地去除黄河水中的CODMn、NH4+-N等污染物质,是解决水源水微污染的有效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5.
马蓉  吕锡武  李发战 《水处理技术》2005,31(12):74-75,79
本试验研究了用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的效果.探讨了该组合工艺出水的安全性及消毒方法.试验中采用的预处理技术是生物接触氧化和砂滤.研究表明,水温较低时,预处理对浊度、藻类和氨氮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亚硝酸盐氮和有机物的去除作用有限;超滤膜除浊、除藻效果显著.该纽合工艺出水为生物不稳定水,并且有致突变性;要制备优质饮用水应改进工艺或应用新型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华成  吕锡武 《净水技术》2005,24(1):30-32,39
饮用水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传统制水工艺,水源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文中阐述了微污染水源水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臭氧活性炭/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生物预处理技术,膜法深度处理技术、强化混凝处理技术等,展望了各种技术的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7.
陈越  宋梅 《辽宁化工》2008,37(2):124-127
以微量有机物,氨氮污染为主要特征的微污染水源水给常规水处理工艺提出了挑战.常规水处理工艺对此类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很差,难以达到国家的饮用水标准.通过对多种水处理技术包括强化常规处理技术,化学及生物预处理,高级氧化、吸附和膜处理技术等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原理、作用及优缺点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江苏某水厂原水中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铁等指标长期超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为微污染原水。针对原水水质特点,改造后的水厂净水工艺采用“预处理工艺+常规处理工艺+深度处理”的全流程净水工艺,其中预处理采用生物预处理工艺,常规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深度处理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改造后工艺运行稳定,对原水中的浑浊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铁、色度等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厂水水质指标稳定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其中出厂水浑浊度、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铁、色度分别稳定在0.5 NTU、0.5 mg/L、3.0 mg/L、0.05 mg/L、5度以下,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9.6%、88.8%、73.3%、96.9%、82.9%。  相似文献   

19.
石油类污染水源水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源水突发性石油类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的试验研究.通过对自来水厂常规工艺的优化,对比了活性炭吸附与BAF生物预处理对石油类超标原水的处理能力.结果表明:常规工艺只能保证石油类超标3倍及以下的原水达标供应;试验条件下BAF生物预处理对石油类的去除效果不佳.出水中石油类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117mg/L;而活性炭吸附工艺在原水石油类超标4~10倍的情况下,去除率达到80%~90%,最终出水石油类的质量浓度达到0.05ms/L以下.此外,活性炭吸附工艺还具有可行性强、费用低等优点,是满足石油类污染应急处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微污染源水生物处理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水源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总结了微污染水源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现有传统工艺的生物强化过滤作用、源水生物预处理工艺以及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中的生物作用等,综合分析评价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在工程应用中的实践效果,并对微污染源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