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混凝土现浇板早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土裂缝严重影响着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强度和耐久性,进而影响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和寿命。主要分析了混凝土现浇板早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裂缝产生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截面尺寸大且不易导热,在水化时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从而容易产生温度裂缝及收缩裂缝。文中分析了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并从混凝土配比、施工等方面阐述了桥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同时,介绍了埋设循环冷却水管降低水化热控制裂缝产生的方法。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的机理、裂缝扩大从而导致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防止混凝土路面产生裂缝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是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之一,分析了产生路面裂缝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裂缝产生的措施,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在铁路混凝土预制梁生产时如何防止温差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容易产生裂缝。在平顶山鸿翔热电公司高层住宅楼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裂缝控制、原材料使用、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方面加强管理,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容易产生裂缝。在平顶山鸿翔热电公司高层住宅楼基础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 ,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裂缝控制、原材料使用、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方面加强管理 ,有效地控制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浅谈大体积筏板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体积筏板混凝土施工中,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浇注内部温度和温度应力剧烈变化,由此而产生的温度应力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裂缝会影响混凝土的整体性、防水性和使用的耐久性,因此如何控制裂缝是混凝土施工成败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大体积筏板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温度控制措施、施工措施、原材料措施来预防裂缝发生。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混凝土裂缝渗水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了泊肃叶混凝土裂缝渗水量模型,确定了单位渗水量与裂缝宽度等的关系曲线,以及混凝土裂缝可能产生自愈合的时间及裂缝宽度等;还对混凝土裂缝自愈合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着重阐述了温度应力对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影响与关系,提出了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混凝土弯曲强度尺寸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混凝土脆性的评价指标, 采用Bazant提出的基于能量释放的尺寸效应律的方法, 以普通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改性混凝土为样本, 对其弯曲强度的尺寸效应进行研究, 定量表征不同类型混凝土的脆性.研究结果表明:Bazant提出的尺寸效应律适用于不同种类混凝土的弯曲强度的尺寸效应评价;从尺寸效应律曲线分析可知, 轻骨料混凝土比其他混凝土呈现明显的脆性断裂行为, 而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改性混凝土的脆性断裂行为不明显, 粉煤灰对于混凝土脆性的改善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线性断裂理论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比非线性断裂理论更适用于混凝土断裂行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分别对纤维类与非纤维类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将其与素陶粒混凝土、仿钢纤维陶粒混凝土、钢纤维陶粒混凝土、聚丙烯陶粒混凝土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均远远优于其他各组;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优于素陶粒混凝土;仿钢纤维陶粒混凝土与素陶粒混凝土并没有改善其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陶泥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采用快冻法进行混凝土抗冻试验.设计两类混凝土,即未掺引气剂和掺引气剂,每类中分别包含12组混凝土,其中,基准混凝土1组,陶泥和粉煤灰分别取代水泥10%,20%,30%,40%的混凝土各4组;陶泥和粉煤灰共同取代水泥(10%(陶泥)+20%(粉煤灰),20%(陶泥)+10%(粉煤灰),20%(陶泥)+20%(粉煤灰))的混凝土3组.试验结果表明:未掺引气剂时,以陶泥取代水泥量30%的混凝土抗冻性能最佳,其他取代量的混凝土抗冻性能与基准混凝土抗冻性能相当;取代水泥量为20%时,陶泥混凝土抗冻性能略低于粉煤灰混凝土抗冻性能,其他取代量时,陶泥混凝土抗冻性能与粉煤灰混凝土抗冻性能相当;复掺陶泥和粉煤灰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相同取代量的单掺陶泥或粉煤灰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相当;掺加引气剂可以显著提高陶泥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故陶泥取代水泥后,混凝土抗冻性没有降低,并且在某些取代量时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复合高性能混凝土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平  孟云芳 《宁夏工程技术》2005,4(2):151-153,156
采用自燃煤矸石和矿渣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掺合料,通过混凝土配合比的正交试验,分析了有关因素对该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和效果,验证了自燃煤矸石具有很好的活性,可以作为掺合料配制高性能混凝土,并确定了不同标号复合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水胶比是决定该次试验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自然煤矸石掺量对混凝土强度影响显著,其细度对混凝土强度有一定影响,但对工作性影响不显著;掺入矿渣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显著。但对混凝土工作性影响显著;沙率对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对混凝土工作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微硅粉和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必须先解决混凝土的抗裂性.因此,在混凝土原材料中加入聚丙烯纤维、微硅粉、矿渣来优化混凝土的抗裂性.用试验手段和正交设计来分析不同掺量时聚丙烯纤维、微硅粉以及矿渣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尤为显著;掺入微硅粉有利于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抗劈裂强度;复合...  相似文献   

16.
老砂浆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内在区别主要在于老砂浆的存在与否,为了能够准确把握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影响因素,从老砂浆入手,研究其强度、含量和分布特点。将原始混凝土剔除骨料制备成砂浆试块,并研究其力学性能,将原始混凝土破碎制成再生粗集料并制备成再生混凝土,研究其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并根据切割断面研究再生集料中老砂浆含量和分布,分析老砂浆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FRP与混凝土的黏结性能对结构加固效果的影响,采用单面剪切的试验方法研究GFRP与混凝土黏接性能.试验考虑的因素包括混凝土表面处理情况、混凝土的强度、GFRP的宽度、GFRP与混凝土宽度比、GFRP片材在混凝土黏结面上的黏结长度等.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GFRP宽度以及黏结长度等因素对GFRP与混凝土黏接性能有较大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给出建议的GFRP与混凝土黏结强度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8.
在面板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设计时,对混凝土的膨胀性进行补偿,加强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解决了堆石坝混凝土面板由于受几何尺寸和外部环境作用而产生横向收缩裂缝的问题.介绍了天台黄龙水库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面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施工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混凝土防裂技术的应用,在避免和减少施工后收缩裂缝方面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可实现混凝土裂缝的自修复,微生物载体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基体内部微生物存活率,从而改善混凝土的自修复效果,然而目前的载体存在力学性能差、与水泥基材料兼容性差以及费用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增强再生骨料固载混菌的裂缝自修复混凝土,通过再生骨料增强时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自修复性能的影响研究,确定再生骨料合理矿化增强时间,并揭示再生骨料矿化增强和混凝土裂缝自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合理增强时间为7 d,矿化增强后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和压碎指标降低幅度分别为20.5%和9.5%;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幅度为8.6%;经56 d的修复养护后,基于增强再生骨料固载微生物的混凝土裂缝平均修复宽度和完全闭合率分别达到了0.44 mm和73%;再生骨料表面沉淀物呈规则方块状、晶体类型为方解石,裂缝部位沉淀物呈规则的方块状和针簇状,晶体类型为方解石和文石。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了解HRB600级钢筋与高强混凝土之间的黏结性能,进行48个试件的中心拔出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参数对于HRB600级钢筋与高强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主要变化参数为混凝土强度、锚固长度、保护层厚度、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在试验基础上,确立HRB600级钢筋与高强混凝土的极限黏结强度公式和黏结滑移本构关系,评价分析现行规范对HRB600级钢筋高强混凝土锚固设计的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HRB600级钢筋与高强混凝土的极限黏结强度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极限黏结强度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极限黏结强度随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横向配筋率的提高而提高;掺入钢纤维后,极限黏结强度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多而提高;HRB600级钢筋与高强混凝土黏结破坏时脆性增强,延性相对较差,在高强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或配置一定量的箍筋可以显著改善其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