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哈尔滨道外老城区的道路绿化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对道路景观质量的评价,举例说明不同等级下道路绿化的现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今后建设老城区道路绿化方面应该如何更好的烘托老城区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老城区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君  刘倩  谷康 《山西建筑》2009,35(36):351-352,368
阐述了老城区道路绿地更新的必要性,分析了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的更新要点,并通过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以使老城区道路绿地景观推陈出新,达到改善城市面貌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美  徐红娇  杨滨章 《华中建筑》2012,30(4):138-140
文章借助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理论,对哈尔滨老城区历史绿地的演化、分布、尺度、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剖析了历史老城区斑块状绿地的发展过程、作用及其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烨  杨冰慧 《中国园林》2023,39(4):91-96
15min生活圈能够提升老年人群健康安全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群与城市绿地的连接既依赖道路体系,又面临空气污染隐患。基于大数据与ArcGIS平台,从绿地可达性视角展开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绿-居-人”体系的空间分布研究。从健康出行视角综合判断绿地规划、可达便利与老年人群的呼吸健康。研究发现如下。1)老城区中5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4.23%)高于新城区(2.86%),1997年及之前的老旧小区面积占比高达64%。2)老城区有67%的居住区在绿地15min步行范围内,是新城区的2倍多。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绿地对老年人群的服务效能逐级降低。3)老城区绿地受到的道路空气污染压力约为新城区的2倍。可达性高的绿地,所受道路污染源影响也更大。主干道对绿地空气污染压力的源头供给占40%,对绿地可达性的支持达33%。提倡为老年人群出行构建健康绿色路网,满足绿地15min可达和低空气污染。研究成果对城市更新中统筹绿地、路网、居住区布局,优化生活圈适老化环境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7年建成的哈尔滨道外客运站是目前黑龙江省最大的公路客运枢纽站。客运站的设计探索了在环境混杂的老城区进行建筑形式定位的策略,强调了交通建筑的设计特征,突出了建筑造型的时代感、内外空间的一体化以及结构与形体的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许多城市的老城区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基础设施不完善和绿地系统布局不合理等因素,使得老城区活力丧失,进而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分析合肥老城区绿地存在的问题,对绿地系统中绿地结构、景观带、公园绿地布局、多种建绿方式提出了一些策略,从而改善老城区的环境质量,提升合肥的城市品位,同时为老城区绿地的更新改造积累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阶段社会的发展和迭代中,很多城市盲目扩张,缺乏对本地资源、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的考量,城市发展呈现均质化,丢失了城市独有的性格。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旧城改造,充分寻找片区特色,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激发老城区的活力尤为重要。文章以哈尔滨道外八区体育场城市设计为例,探寻合理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8.
公园绿地可达性现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选取郑州市五一公园、碧沙岗公园、绿城广场三个公共绿地入口点作为可达性研究目标,从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居民到达公园时间、居民出行交通方式等角度出发,分析居民到达老城区绿地的便捷度。采用Arc 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将缓冲区法和网络分析法结合,研究绿地服务面积和步行、骑行两种交通方式下老城区范围内居民社区与绿地入口的空间位置、时间关系。结果表明居民30分钟步行到达绿地入口点的空间覆盖面积占老城区的61%,95%的居民社区骑行20分钟可到达绿地。  相似文献   

9.
城市微绿地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通行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更新和发展,“生态城市”背景下绿地空间的不断建设、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城市微绿地空间的现状和改造对优化居民生活体验意义重大。本文以合肥老城区的微绿地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大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解析合肥老城区微绿地空间的分布状况、可达性、功能契合度,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合肥未来城市微绿地空间的改进与发展提出建议,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城市广角     
《北京规划建设》2007,(6):184-185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哈尔滨召开;北京改造四合院重现什刹海明清盛景;北京具备“五水联调”技术条件;北京老城区有望整体划为地下文物保护区;北京规定新修道路管线须先于路面施工;北京市道路绿化指导意见出台;北京颁布地震应急避难所规划纲要;[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汝玉蕾  马全明 《华中建筑》2010,28(4):158-160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是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建筑景观,具有珍贵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该文对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内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做了详细分析,并指出该类建筑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结合建筑现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哈尔滨市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为我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岩  侯幼彬  陆彤 《华中建筑》2007,25(6):170-174
简要分析了哈尔滨道外传统建筑向现代转型的过程、转型的模式以及建筑的形态表征等,探讨了道外模式的基本特点,力图揭示出传统建筑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呈现的某一地域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张军  陈晨 《华中建筑》2011,29(3):136-139
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符号,在延续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特色的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装饰风格的影响,因而呈现出独特的形态.该文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与装饰符号的形式美进行解析,阐述了其体现的20世纪初期哈尔滨居民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14.
以道外八区体育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为例,阐述在旧城区改造中,应充分发挥改造地段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从而激发老城区活力。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合理的设计目标和开发模式;整合基地景观要素,营造良好的环境意象;通过多方案综合比选,从而确定最终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万婷  阮丽芬  谭伟 《华中建筑》2011,29(3):128-131
哈尔滨道外区是目前最大、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所在区域.通过植入步行系统、塑造城市设计五要素、植入触媒点等城市设计手法,挖掘哈尔滨道外靖宇传统商市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创造更多的休闲空间、激发人的行为发生,激活保护区的活力,为"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姜虹  宋妍 《山西建筑》2010,36(11):12-13
通过对哈尔滨市道外旧城区现状的研究,从现状、问题、方法、前景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改造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以达到在发展中保护的效果,解决了该区发展方向、改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青岛市中山路地区保护与改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婕 《华中建筑》2004,22(3):98-102
从青岛市中山路地区的改造入手,分析了中山路地区的现状和现存问题,提出保护性改造,以保护为主的建议。着重探讨了城市街区空间特征和建筑文脉的保护与改造以及日建筑再利用策略。希望能给中山路的改造工程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邓文华 《新建筑》2013,(6):50-53
深圳市罗湖中心区(老城)与福田中心区(新城)分别代表了深圳城市设计和发展历程中两个不同时代的发展思路和设计理念,也是国内众多城市中老城区与新城区建设发展的缩影。以两个中心区的规划网络与道路尺度为出发点,从城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城市空间的体验进行比较与分析,试图引出一个对未来城市设计与发展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的计算,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结合精确的量化数值及实地调研,研究出道外区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和影响的因素,同时分析其中的物质构成规律。利用各个空间单元之中系统表现的特点,得出整个区域的空间性质,分析出特殊单元的特点,力求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针对整体、局部街区、街巷节点的空间形态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尝试为历史旧区的空间优化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城市道路绿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虎彪 《山西建筑》2009,35(16):353-354
针对道路绿化的重要性,分析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意义,从城市道路分车带绿化、道路人行道上行道树、路侧带绿化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城市道路绿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