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压引射式燃烧器结构参数的计算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彭世尼 《煤气与热力》1995,15(4):27-31,42
本文对低压引射式燃烧器的结构参数作了详细的计算和论述,为低压引射式燃烧器的结构参数取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提出了使用三种常用城市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的低压引射式燃烧器的结构参数参考值。  相似文献   

2.
低压引射式燃气燃烧器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提出燃气燃烧器对变换气种的适应性,并对低压引射式燃烧器进行研究。为提高适应性,应用计算机对五种措施进行模拟解析,获得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一种纯上进风燃气灶的引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的方法确定了一次空气系数随着喷嘴前压力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喷嘴前压力的变化,上进风燃气灶的一次空气系数由于炉头温度较高而变化较火;同时利用CFD软件对上进风燃气灶进行三维稳态流动的数值模拟,并与实验得到的气相色谱分析数据对比,来验证由数值模拟计算上进风燃气灶引射能力的可行性,另外,对模拟出来的结果的速度场、温度场的分布进行模拟分析,实验及数值模拟的结果可供新型结构燃气灶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与集中供热热水锅炉配用的新型混合式加热器的“局部混合”热力参数计算方法,并进行了该加热器的结构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引射器及引射循环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论述了引射器技术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重点分析引射循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种微型涡轮发动机的引射增压燃烧循环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研究和应用自然通风技术中的热压通风模式,文章对常规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技术原理做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常规热压作用自然通风模式对单层建筑比较有效,同时分析了多层建筑利用该通风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多层住宅建筑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热压引射自然通风模式,初步探讨了该通风模式的原理、特点,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确定了该模式下的通风量要求、中和面的位置和各层通风动力大小。最后针对住宅中某典型户型做了初步的模拟分析,计算所得出的结果证实了热压引射自然通风模式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也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热压作用自然通风新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引射式大负荷陶瓷红外辐射燃烧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大负荷多喷嘴引射式红外辐射燃烧器。它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不耗电能、燃烧性能优良、低污染等优点。介绍了此燃烧器的设计思路及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介绍电磁供暖系统、电磁感应加热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了电磁感应加热器的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进行模拟。对某文献中具有相似结构的电磁式水加热器实验进行同参数下的模拟,验证了加热器几何模型建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线圈、发热管结构参数改变下加热器涡流场、温度场、磁场的特性及分布,得到不同设计参数对电磁感应加热器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加热器线圈可选择电导率高、电阻率小的铜线线圈。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电源励磁频率为5 kHz,发热管材料为马氏体不锈钢410,外半径为27 mm,壁厚2 mm情况下,线圈直径为4.0 mm、绕制匝数为50匝、励磁电流强度为40 A的线圈参数下的电磁感应加热器具有较高的磁电效率及水热效率。加热器发热管平均有效功率与管长、管径、电导率等因素有关,发热管外半径及壁厚的设计选择需适应散热器、供暖管道的尺寸范围要求。在线圈直径为4.0 mm、绕制匝数为50匝、励磁电流强度为40 A的线圈参数下,发热管外半径25 mm、壁厚2 mm具有较优的加热效率,总效率可达95.29%。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究避雷针对引雷塔引雷能力的影响机理,设计了1∶12.5的缩比引雷塔模型,利用波形参数为-250/2 500μs的负极性操作波对缩比模型塔开展接闪放电试验。模型塔接闪放电试验分为单塔间隙放电试验和双塔选择性放电试验两个部分,在单塔间隙放电试验中,通过试验观测平台对间隙放电的过程进行记录,并采用升降法获取不同工况条件下间隙50%的放电电压;在双塔选择性放电试验中,采用高速摄像系统对放电过程进行观测,同时对塔顶接有不同避雷针的两塔放电次数进行了统计。试验结果表明:在长度为1 m的空气间隙下,装有可控放电避雷针的模型塔较装有普通避雷针的模型塔更容易发生接闪,不同于普通避雷针的迎面流注的连接位置,可控放电避雷针上行先导的连接位置要更靠近高压电极的头部,且平均放电电压和平均击穿时间也要更小一些。分析认为,可控放电避雷针具有提前预放电的能力,较普通避雷针更容易产生上行先导,改变了模型塔顶部的空间电场分布,进而影响了模型塔的引雷能力。  相似文献   

11.
周玉林 《煤气与热力》2007,27(12):22-25
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机内燃气微漏是家用恒温燃气热水器事故的重要原因。在机内燃气微漏热水器性能试验的基础上,对机内燃气微漏产生的根源、燃烧机理及特性、对热水器性能的影响、产生的危害、控制与预防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R410a直流变频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环境温度、进水温度不变时,在相同的水温温升区间内,压缩机以较高频率运行,膨胀阀保持相应的开度时,可以使系统的加热时间最短,耗电量最低。同时为了降低排气压力,随水温升高,压缩机频率应随之降低,电子膨胀阀应增大开度。另外,在环境温度22℃、进水温度2...  相似文献   

13.
高层斜交网格结构体系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斜交网格”体系由双向交叉连续环绕建筑外表面的斜杆构成,替代了传统上的垂直柱与斜向支撑的组合,同时承受结构的垂直和水平荷载。斜交网格的刚度较大,能承受很大的水平荷载,因而内框架可能设计成无支撑抗弯刚架,为建筑内部的布置提供很大的自由度。通过静力、弹性反应谱和静力弹塑性等分析方法,对构成这一结构的基本元素——平面斜交网格、斜交网格筒体结构和斜交网格外筒与各种内核结构的组合体系的基本静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传统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结果对比,归纳出这一结构的基本受力性能,可为此类结构的深入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潘超 《重庆建筑》2021,20(5):38-40
为解决单跨框架结构冗余度不足、超静定次数少的问题,该文从增加多余约束,形成多道防线方面考虑,提出在框架结构单跨方向增设钢支撑或短墙的方案.以实际工程为例,对不同方案建立模型并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单跨方向增设钢支撑或短墙,均可有效提高抗侧刚度;增设钢支撑使得原结构框架结构体系变为钢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可提高结构的抗侧性能,减小结构的水平侧移,符合抗震设计中多道防线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5.
汽水混合加热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汽水混合加热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噪声与振动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试验情况及对试验结果的分析 ,指出了它的应用范围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地震多发地段的推广应用情况,本文以理论研究配合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以北京地区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实例为基础,借助ANSYS软件建立了7个不同层高、柱距、桁架跨度的单变量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结合不同模型的位移变形图、应力云图,对相应模型的瞬态位移响应曲线数据、应力数据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层高、柱距尺寸较大时仍表现出优越的抗震性能,但桁架跨度不宜大于21m.本文的相关研究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靖  刘石  王馨  张寅平  狄洪发 《建筑科学》2007,23(4):58-61,86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高温相变蓄热电暖器的研制。对该蓄热电暖器热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暖器蓄热效率高,相变材料在相变阶段温度恒定且散热功率基本不变,热舒适性好;此种电暖器热性能与显热式蓄热电暖器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高温相变蓄热电暖器是一种理想的电采暖设备,可以实现对电网负荷削峰填谷、降低电采暖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寒冷地区冬期成型的大型实体结构模型试验,研究复掺粉煤灰、矿粉混凝土结构实体抗压强度增长变化规律及其无损测强方程,并对自然碳化深度均值随龄期变化规律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冬期施工结构实体抗压强度与龄期呈对数相关,自然碳化深度均值随龄期变化基本符合Fick第一定律.建立了与龄期相关的结构混凝土力学性能与碳化预测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拟合得到回弹法检测冬期施工结构实体混凝土抗压强度曲线.可为工程质量检测与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了解复合墙板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简化计算的模型,通过对六孔满灌复合墙板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对比分析,验证其可行性,而后对复合墙板房屋单元模型进行时程分析计算,研究地震作用下房屋单元的受力过程.  相似文献   

20.
工程结构局部破坏引起整体失效的连续倒塌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且连续倒塌问题的不确定性使得整个结构的临界状态异常复杂。已有众多学者对工程结构连续倒塌问题展开大量研究,笔者对国内外工程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的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归纳了不同结构形式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板柱结构、组合结构和预制装配式结构的连续倒塌机理、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等方面的主要研究; 总结了梁柱和梁板结构受力全过程计算模型等倒塌抗力计算模型的理论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计算模型的不足; 总结了采用加固方式提升抗连续倒塌性能的方法,并且从增强抗弯性能、压拱效应、悬链线效应、拉压膜效应以及改变受力体系方面分析不同加固方式对连续倒塌破坏机制的影响。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