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熊东旭  周海源 《山西建筑》2007,33(10):73-74
介绍了农村居民点的环境景观现状及其特点,从生态观、美学观、构建独具特色的环境景观等方面阐述了农村居民点的环境景观设计注意要点,从而为居者营造出“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2.
黄朝明  姚建忠  董友琴 《山西建筑》2006,32(24):213-214
介绍了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城镇功能调整与部分相对独立的农村居民点的调整,对农村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用地调查的方面,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永芬 《中外建筑》2011,(10):69-71
本文以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新农村南陈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对新农村建设中新建居民点和保留改造居民点的规划设计进行分析,以现代规划理念引导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并对新农村规划中的农村特色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浙江省内农村宗教建筑进行调研,对其数量、类型、利用和保护、修缮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宗教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相应措施,使新农村建设和宗教建筑共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出发,在规划中尊重农村发展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以村庄规划为重点,通过统筹城乡规划,结合新农居建设,突出地方特色,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落实两个规划,建设两新”,这是通州区委、区政府抓住新农村建设干载难逢的机遇提出的工作目标。具体一点说就是解决落实通州区“十一五”规划和通州区新城规划.建设新城区和建设新农村同步发展。通州区结合自身的实际.考虑到新城区的建设.统筹城乡关系同步发展.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应该融入中国民俗文化,新农村与城市只是景观上的不同,在其他方面是一致的。建设新农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在2006年2月14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09—2016年的山西省农村人口统计数据和自然资源部网站公布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在7年的时间跨度中,山西省农村常住人口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引入脱钩模型,探讨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结果如下:7年间,山西省农村人口数量以1.96%的年均减少率持续减少,由1851.27万人减少到1612万人;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以0.65%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由5400平方公里增加到5649.3平方公里;2009—2016年,山西省农村人口数量与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出“强脱钩”状态。除省会太原市呈现“扩张负脱钩”状态外,其他10个城市均呈“强脱钩”状态,耦合关系失调,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徐涛 《安徽建筑》2012,19(5):42-43
新农村居民点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深入,居民点建设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居民点的建设中也暴露出项目规划选址不科学、综合防灾能力不强、施工质量安全无人监管、建成后后期管理问题多等诸多问题。文章通过一些新农村居民点建设模式,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建设实际,对新农村居民点建设加以分析,并就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居民点建设和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很多方面来说,孟买和上海这两座城市荟萃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全球超高层项目的经典之作,孕育了不断刷新高度和速度的摩天大厦,这种情况也许只有在20世纪20年代的曼哈顿或者新千年的迪拜才能看到.每年甚至每个月,都有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  相似文献   

12.
从很多方面来说,孟买和上海这两座城市荟萃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全球超高层项目的经典之作,孕育了不断刷新高度和速度的摩天大厦,这种情况也许只有在20世纪20年代的曼哈顿或者新千年的迪拜才能看到。每年甚至每个月,都有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与欧洲、中东和美洲不同,它们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并在外来投资和境外设计公司的合力推动之下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景象。  相似文献   

13.
上山下乡——乡土实践的爆发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上山下乡”’系列乡土实践的实验性工作的回顾,折射出普适性投影下的地方性工作的核心是乡土空间生产的主观性控制,乡土本质结构的发现、空间控制机制的建立、标准控制的纳入是保证其基本设计质量的三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浅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村落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农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的关系出发,在认清古村落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乡土景观的探索——重构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山川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指出当前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档次低,村民休闲绿地缺乏,乡土景观丧失等问题,并依据山川村竹资源特征和用地建设现状,提出了以"竹链"的构思作为规划建设地方乡土景观的主题,形成发展乡村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休闲空间等规划原则,从而得出了中心村社区改造或建设不同功能侧重的布局,并依据功能布局和乡土景观的建设要求,对重要的景点、小品设施工程营造进行了实践,最后从点、线、面出发阐述了绿化种植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其保护与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针对快速城镇化影响下传统村落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发展要求,阐述了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张奔 《安徽建筑》2013,(6):42-43
2005年中国选出了十大名村,到2013年已经经历了八个年头,今年新型城镇化成为两会关注的观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齐头并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现有的十大名村能否在新的背景下延续其名村之路,以及未来评选出来的名村应该具备哪些标准,文章通过分析现有名村的成功发展模式,结合当代背景,对城镇化浪潮中的村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经验。  相似文献   

18.
吴涛  梅洪元 《华中建筑》2008,26(8):137-140
该文主题是对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改造模式进行探讨,以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为理论导向,以农家游为研究内容,以温州市文成县岭后乡下庄村为具体案例而展开的一项探索性研究。重点通过对下庄村的资源进行SWOT分析,试图得到一种古村落保护性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中国诸多新农村的建设风格雷同。通过对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探索,从理念、定位和系统角度出发,以农村本身的特质为基础进行深入分析,试图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特色新农村的建设方法,旨在对特色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China is in a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Meanwhile, building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is also accelerating. The paper intends to illustrate an original study focusing on villagers’ role in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plan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Case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have been applie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villager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plan imple-mentation. Two case villages, which are pioneer units in the transitio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have been selected. The study outcome shows that the villager participation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mplementing the official village plan. The ideal development regulation mode in village planning in rural China should be a local government-villager cooperating system formed by three pillars: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s from local governments; the participation of rural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able persons in formul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of official village plans; village construction teams like develop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