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从当前由城市化所带来的严重环境危机入手,总结了人类建设活动对环境的种种破坏。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角度,通过对工业革命后关于建筑、规划正反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以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人类生存与发展出发,主张以景观建筑学的观点从事营造,处理好建筑与自然、建筑与建筑及建筑与城市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理论和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建筑现象学方法研究城市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特色危机是20世纪以来与城市现代化同时出现的。城市失去自己的特色,普遍存在着千城一面的现象。为寻求城市的本质特色,文章从现象学入手,利用建筑现象学的方法,对城市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的分析,研究从城市现象中发现其本质特色的方法,探讨利用建筑现象学理论从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两方面挖掘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3.
墨尔本在城市规划中,将现代建筑与对自然的崇尚和谨慎的开发相结合,使得该城市环境成为了融合自然及特殊人文精神的典范.其市政府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来实现墨尔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并将科学的城市管理体制与交通规范体制融入了城市的规划中,加速了墨尔本的现代"城市化运动"进程.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经济技术、科学文化综合的产物。建筑空间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新的变动。建筑师对于空间的开放、灵活、变化、渗透与综合,提出了种种新的设想和大胆的探索,促进了建筑空间的解放,使建筑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中就建筑空间的无限性、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建筑空间的可变性、建筑空间的渗透性、建筑空间的综合性等方面发生的变革,结合一些例证进行了简要地分析。例如从扩大空间、利用水面、地下发展、结构集约等方面说明空间无限性发展的途径;从统一格网、单元构件、竖向组合、灵活单元的办法给建筑空间带来的灵活性;从框架轻板、居室调整、厅堂变换、联合办公的办法说明建筑空间的可变性;从庭院设施、环境共融、因借自然、屋顶绿化等说明建筑空间的渗透性;从建筑组群、建筑统建、综合大楼的建设方法说明建筑功能的综合性。所有这些,都说明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建筑方法的革新。建筑空间环境的开拓,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重要使命,建筑实践中产生的一些新的问题,应当引起建筑师们的关注。让我们为开拓建筑空间环境进行卓越的创造,促进建筑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风环境是评价人居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耸楼宇应运而生,这些楼宇会较大程度地改变已有小区的风环境,给小区居民正常生活带来困扰,而当前对该问题的针对性研究还十分匮乏。以长沙通用时代国际社区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尺度风洞(10 m×3 m×21 m)对新增高耸建筑后的小区风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多工况试验研究,并基于超越概率法对有无新增高耸建筑小区风环境舒适度与危险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城市小区平均风剖面与湍流度剖面指数值要远高于规范值,表明城市小区具有较大的地表粗糙度。新增高耸建筑会显著改变其邻近区域风环境,如高耸建筑对通用时代小区100、200、300 m范围内平均风速分别造成了25%、6%和2%的加速作用,在增加高耸建筑后小区风环境舒适度与危险度超越概率最大值分别增加了2倍和6倍。  相似文献   

6.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综合体建筑与城市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越发重要。杭州五常飞碟地块城市综合体设计中,对处于湿地环境的城市综合体景观塑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在保证建筑功能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引入周边湿地环境景观元素,利用湿地宝贵资源进行自身景观塑造:贴近湿地纹理塑造建筑形态、利用立体空间进行景观布局、人在其中的活动符合当地生活方式。运用各种造型手法和景观元素,将原本冰冷的建筑群体空间塑造成与相邻西溪湿地相协调的、具有自然神韵和人文特色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文化、技术三方面入手,对改革开放以来齐康先生在福建创作的地域性建筑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梳理。分析了齐康先生如何通过对基地地形地貌的尊重、地方气候条件的回应和地方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创造尊重地域自然条件的建筑作品;进而分析齐康先生如何通过对地域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建筑尺度、形式表征、空间特质和细部处理上与城市建筑文脉相呼应,营造高品质的建筑环境;最后分析齐康先生如何通过对建筑技术的理性把握,走出一条"现代建筑地区化,乡土建筑现代化"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一座以人类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也是一座由人、建筑、环境组成的有机综合体。本文从美学观点的角度阐明重视城市的整体设计(环境设计)和城市美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视城市为一巨大的艺术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城市建设的美学特征;指出城市建设者,用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技巧(技术)创造出优美的城市,以影响人们美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居住形态发展与历史城市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城市具有较为完整的某一时代或若干时代叠加而形成的传统环境。文章从城市居住形态的变化入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中国传统居住形态的影响以及社会进步引发居住形态变革,说明中国城市旧区急需改造,同时旧城改造过程中保护城市历史环境亦迫在眉睫。在关于城市的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应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物建筑三个层面上建立历史城市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0.
历史城市具有较为完整的某一时代或若干时代叠加而形成的传统环境,文章从城市居住形态的变化入手,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中国传统居住形态的影响以及社会进步引发居住形态变革,说明中国城市旧区急需改造,同时旧城改造过程中保护城市历史环境亦迫在眉睫.在关于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应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物建筑三个层面上建立历史城市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1.
绿化与建筑环境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视觉感受、生态效应和人文景观影响着人们生活和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小区设计中绿化与建筑环境的互相融合,成为设计师们努力探索及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早期哲学的辩证思维,异彩纷呈。其中阴阳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建筑作为文化载体体现十分全面。基于对山水自然环境的追求,建筑高低俯仰的布局,静动互释的变化,相互渗透的情调,兼容并蓄的发展,体现着建筑自身的自然性、秩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本文为探求中国建筑发展的理论对以上体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跨世纪新住宅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城市住宅建设进入新的高潮,十多年间在住宅设计观念,思想与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世纪之交的时期人们特别关注跨世纪新住宅设计。本文就此课题探讨设计观念,设计指导原则和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城市历史地区文态环境和建筑特色的调查和分析,指出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快转变的激流中,唯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市民的文化归宿,提出了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地区文态环境和建筑特色的方法,认为只有把城市的"根系"留住,城市才会有生命力。我国还有许多历史城市与聊城古城类似,希望研究对这类城市的保护和更新能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5.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中村现象波及全国众多大中城市,城中村改造成为近期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大量实例调研发现,现有城中村改造模式多为大拆大建,存在众多的社会问题和严重的资源浪费。结合郑州市七里河城中村改造项目,探讨一种“保留性”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通过对原有建筑环境有选择性地保留和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环境品质,丰富和传承城市社区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在世纪之交的时期建筑学如何发展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建筑学多限于建筑功能和艺术贩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环境发生的变化,传统建筑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应从人类社会环境出发去探讨建筑学的发展,也就是建筑学要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就是社会建筑学的提出,建筑创作也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而进行。  相似文献   

17.
用计算机求解建筑日照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日照、日照时间、建筑间距、建筑阴影等问题对室内、外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室内物理环境(声、光、热、气)影响更大。对此类问题的分析随地点、日期、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因此用计算机分析此类繁琐、信息量大、影响因素较多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根据日照理论及建筑物的不同朝向和间距,建立各种工况下此类问题的计算机分析模型,给出分析程序框图及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8.
色彩作为城市形象的组成应得到人们的重视,青岛由于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原因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色彩.笔者从青岛老城区的建筑环境色彩入手,利用了文献参考、实地考察、照片分析等方法,着重对建筑环境色彩的特点、设计、整体规划、利用效果以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究,并对形成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为日后青岛的城市色彩设计规划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