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司马迁曾经用“究天人之际,通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三句话来概括他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今之变”是从哲学和历史方面讲的,“成一家之言”则是从表现自己的理想、观点方面讲的。而这后一点还相当重要,正如梁启超所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另外,在司马迁生活的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2.
《关雎》向来被认为是用“兴”手法创作的典范,它的用“兴”特点是“兴中兼比”。《关雎》之“兴”的意义,不仅表现为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也是一种审美的认知方式,具有认知功能。“兴中兼比”的特点是“兴”具有认知功能的主要原因。“兴”和“比”都具有认知功能,但两者的认知思维过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简单易学的思维工具,手绘思维导图在《高级英语》语篇教学小结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把握、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与趣味,优化课堂教学。本文以博赞思维导图特征为范式详细介绍了《高级英语》课例思维导图设计步骤,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熹是闽学代表人物,其《周易本义》成为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的教科书。林栗是宋代福州福清的名宦,官至兵部侍郎。但二人在易学思想上意见分歧,朱熹为宋易突出代表,对宋易邵雍先天之学推崇备至;林栗重视易学重象之传统,反对邵雍先天之学,而又赞成宋代流行的河图洛书之说。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展现了宋代汉易、宋易交糅纷呈的状况,也反映了闽学在争鸣中不断前进的历史事实。朱熹林栗二人辨易发展为相互讦奏,为一大憾事。但平心而论,《宋史》对林栗论定有失偏颇,林栗仍不失"为时直臣"。  相似文献   

5.
阴阳观念是《周易》的核心观念。本文阐述了阴阳观念的丰富内容、阴阳变易观念的思维方式及阴阳变易观念的生存智慧 ,从而展现阴阳变易观念的丰富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2020年12月29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讲坛第三期暨卓越工业文化讲坛第十三讲开讲。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向罗生从挖掘易经与创新的共同点出发,创建易经思维的数学模型再到创新的易经思维分析,带领现场师生走近《易经》这门古老而神秘的智慧经典。"经过二次抽象,运用‘观物取质、取质成象、成象比类’,比传统的‘观物取象、取象比类’更容易理解易经的阴阳关系和卦象,对于初学者利用卦爻系统进行学习有重要作用。"向罗生介绍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等易经思维的基本元素。从气体、形状、性质、数理结构、形象等万物的五种形态或要素形成的《五要素研究思维导图》切入,找到了易经可以用数学模型研究的理论依据。"一切事物,包括物质、能量、场等的发展变化,都可以根据经典卦的排列组合或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集韵》和《类篇》中收录的俗字主要有简省、增繁、偏旁改换、讹变、书写变易、全新创造、借用7种类型。这些俗字反映了汉字系统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鼎,古文为鼑,《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是中国最早的青铜铸件之一,也是最大最重要的铸件。研究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先秦时代的青铜鼎,以探讨中国古代铸冶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一、铸鼎溯源考中国最早铸鼎,始于夏或夏以前。《史记》曾有这样的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贡金,铸九鼎”。《初学记》(唐徐坚):“黄帝采首阳之铜,始铸为刀”。《墨子》:“昔者夏后开始蜚廉采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黄帝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宋朱熹《易学启蒙》中的“卦变图”进行考究和分析,发现我国早在两宋时代,“易”学家们在卦变的研究中就处理对组合数学问题,并得到组合数学中的基本公式。经过分析论述,说明现代组合数学的思想及概念至迟在公元11世纪中叶(即北宋的李挺之时代)就在中国产生和形成了。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古代“先天易”学中关于排列组合理论的早期研究,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0.
烹坛始祖伊尹不仅是个烹饪实践者,也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创始者。他以“至味”说汤,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烹饪理论体系。《吕氏春秋·本味》记载的伊尹的“五味三材”、“鼎中之变”等辩证而精深的烹饪工艺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烹饪工艺操作与思维行程,成为中国烹饪工艺界的圭臬。  相似文献   

11.
烹坛始祖伊尹不仅是个烹饪实践者,也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创始者。他以“至味”说汤,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烹饪理论体系。《吕氏春秋·本味》记载的伊尹的“五味三材”、“鼎中之变”等辩证而精深的烹饪工艺理论,数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烹饪工艺操作与思维行程,成为中国烹饪工艺界的圭臬。  相似文献   

12.
盟礼以杀牲祭神为核心仪节,以“信”为礼义,其中有人神之间的约束机制作为社会心理基础。《左传》记载隐公三年周郑交质,是春秋时期第一次在盟礼之外互相以嫡子为抵押,在人神之信外另取“人”为致信手段。”交质“破坏了盟礼的人神之信,也使人言之信面临危机。盟礼交质,是君王王权的失落,也是君王神权的失落。隐公三年君子曰就周郑交质这一事件,论述盟礼应当回归人神之信,并引《诗》以证人神之信。《左传》君子曰试图在“信”的危机年代里重建人神之信。  相似文献   

13.
《周易》作为考察先秦山水范畴涵义的典范性文本,携带着先秦审美方式的丰富信息和后世多元审美图景的萌蘖。,由“类”的运思方式和“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入手,解读《周易》独特山水审美内质,是廓清传统山水审美理路的先秦成因的关键。相对于原始儒家以道德本质主义为主体的文化建构而言,传统“类”之运思方式的变革为古典美学的发展注入了审关心理和审美经验的维度,之后发生于中国传统美学领域内的一系列变化多是循此而成。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仁”的思想,《论语》中的文学观表现为尚文和尚用两个方面,两者分别表现为对文学艺术特征及其社会作用的关注和重视,“中庸”的思想将二者有机调节融合一体,达到“中和”之美,在文学观上表现为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正> 《序卦》说:“革物 者莫若鼎,故受之以 《鼎》。”《九家易》说: “鼎者,三足一体,犹三 公承天子也。三公,谓调阴阳;鼎,谓调五味。”所谓“调”,就是“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大乐与天地和”。鼎调五味出美食,以嘉惠天下之口。那么,鼎是如何变革而相和、相济呢?鼎中之变,就整体而言,是由热源、传热介质(水、气、油等)和食物三者通过  相似文献   

16.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七月正式创刊发行。该刊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在创刊号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著名学者张岱年、梁漱溟、邱汉生、金景芳,及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分别为该刊题写了贺词。《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周易》经、传最新探  相似文献   

17.
查慎行是继王士祯、朱彝尊之后康熙诗坛最有名的诗人,创作成就高,在诗歌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主张诗歌创作要“熟处求生”,要有创新精神和个性;“三唐两宋须互参”,广泛取法前人的艺术经验;诗人的“至性学问”是诗歌创作的根本;在艺术表现上,崇尚空灵,强调白描。他提倡诗格与人品的统一,但其内涵和审美情趣,已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了。  相似文献   

18.
《宿建德江》是孟浩然诗作的山水名篇,该诗的“象”都是意中之象,是经过诗人严格地主观选择才进入诗境中的。它们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愁、羁旅之苦、失意之悲、孤独之情。这些具有深厚联系的意中之象组合在一起,形成该诗的意中之境。意中之境是对意中之象的一种巨大超越,能开拓出无限的审美空间。通过对该诗的意中之境进行分析,可以见出诗人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因此,《宿建德江》也是一首悲诗。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主张探求《诗》本义,但《诗本义》并非全是《诗》本义。《诗本义》的许多解说很精彩,但也有不少解说值得商榷。学者过多关注《诗本义》疑古惑传的开创性、人情解《诗》的独特性、求《诗》本义的合理性,而较少关注它解说《诗》本义的错误。《诗本义》错解《诗》本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诗经》传注本不误,欧阳修反对其不当批驳;二是欧阳修以人情解《诗》,“人情”却并非总是合理;三是欧阳修过分探求圣人之志,妨碍了他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宋代林光朝称《诗本义》“于义未稳”,却被视作讲学者的一面之词,致使《诗本义》解《诗》本义之不足被忽视。  相似文献   

20.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本质易学建立了一个易经理论及运用的知识系统,主要通过"观物取质、取质成象"的方法,抽取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本质要素,按易经思维方法设卦,并纳入易经系统,进行成象比类和分析推演.其目的 与意义在于:一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并融汇东、西方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于一体;二是有利于易经的科学化、现代化,开辟了易经推广的一条新路;三是在科学预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