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宗骞的绘画美学思想秉承了明代以来的文入画传统,强调“师古”、“避俗”,崇尚“恬淡冲和”的审美理想。然而他师古不泥古,提倡借古开今;避俗就雅,坚持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主张恬淡中至深远,冲和中见生趣,揭示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处处体现出“于俗异中求传统,于传统中寻新义”的美学追求,这正是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诗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高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何景明创作了大量诗歌,一般认为何景明受杜诗影响较深,其实除杜甫外,李白对何景明诗作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正是因为对李、杜二人优秀诗歌传统的接受,何景明成就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在明代诗坛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3.
李白的诗歌是唐诗成就达到最高峰的标志之一,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代"前七子"领袖何景明创作了大量诗歌,一般认为何景明受杜诗影响较深,其实除杜甫外,李白对何景明诗作的影响同样值得重视。正是因为对李、杜二人优秀诗歌传统的接受,何景明成就了其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在明代诗坛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查慎行是清初宋诗派的拓荒者,他的诗歌创作成为宋诗派的典范,对清代诗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查慎行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从查慎行诗歌的内容、白描手法及其咏史诗的创见这三方面来探讨他诗歌的创新性,从而肯定他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俞绣孙,清末女诗人,朴学大师俞樾之次女,苏州知府钱塘许佑身之妻。俞绣孙擅长作诗,留存诗作75首,后人对其诗作研究较少。在清末社会环境影响以及良好的家学熏陶下,俞绣孙以自己的才情颖悟和对文学的喜爱,在文坛上开出璀璨的文学之花。通过俞绣孙独特的创作渊源,分析其多元的诗歌题材,探究其超俗的诗歌艺术,可窥见她作为清末仕夫之家女性创作的世界,反映那个时代女性创作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诗作常传达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从史蒂文斯诗歌的词汇运用、主题选择、诗体风格方面分析了史蒂文斯诗歌的艺术特色,介绍了道家思想对史蒂文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剧理论的提出者之一。在历史剧同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他主张“借古鉴今”,表现历史的真实;在历史剧的创作上,他强调“失事求似”,写出历史的必然与可然;郭沫若重视社会悲剧,要求充分发挥悲剧的教育作用,认为社会主义时期可以写悲剧。  相似文献   

8.
诗人朱吉成的诗歌创作一直比较重视道德情操的表现,在他近年诗作中更出现具有精神向度的好作品,较好地展示了诗歌的文学品格和思想力度,既有审美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金伞是中原农村大地孕育的诗人,他的前期诗歌是指从1926年到1948年间的诗作.本文从诗歌内容、创作手法、诗体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对苏金伞这一时期的诗歌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0.
大理浪穹的文学家何蔚文是明朝末年诗文创作较有成就的一员。他虽生活在乱世,生活困顿却不减诗情,为后人留下了诗歌一百二十余首。这些作品均出之于真情,出之于生活。艺术风格有崇尚古朴、讲求趣味和以诗讽世的特点。透过他的诗歌,有助于了解明清易代时期百姓生活的艰难,南明王朝在云南的政治变迁,知识分子消极避世的无奈,士子们借诗友唱和排遣生活、寻求慰藉的状况等。基于此,论述了何蔚文的现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分析了其身逢乱世却品德高尚、一心为诗的实际,进而论述了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与时代、个人生活、情怀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诗歌豫军”是对河南当代诗人的有效命名,更能够体现出独有的地缘特征和文化传承。在当代,“诗歌豫军”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人文精神的诗歌创作群体。“诗歌豫军”的存在和发展对于河南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嘉道年间的封疆大吏陶澍所创作的诗歌为核心,结合他融会贯通的经世思想,侧重解析他所创作出的反应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以及田园生活的诗篇,辅以他励精图治的政绩,抒写出他“民胞物与”的经世情怀。  相似文献   

13.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创作的大量绝句是在模仿李白、王昌龄等盛唐名家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试图从艺术手法方面考察盛唐时期绝句的风格与特点,探讨其对李梦阳绝句体裁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试图寻找李梦阳以盛唐诗歌作为模仿对象的动机。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在现代诗坛的独特性在于他具有中西兼顾的视野,在他的人生道路选择、关于诗歌美学原则、诗歌审美特征以及实现诗美手段等诗论方面,明显受到了英国诗人济慈的影响。然而,他不是一味的西化,而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坚持走“中西结合”的理论与创作之路,为我国诗坛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阮章竞是老一辈革命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作家,他的童话诗歌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阮章竞的4部童话诗歌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他的童话诗歌中的人物“原型”,即“智慧老人”和“童神”,探讨这两类人物“原型”所表征的理想人格,揭示作者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16.
“和陶诗”是苏东坡追和陶渊明诗韵而创作的诗歌,现存124首,是诗人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内,主要于扬州、惠州、儋州三地完成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论述“和陶诗”绝非东坡单纯模拟陶渊明诗风的作品,而是宋以来诗坛主平淡之风的大背景下,苏轼平淡诗论的一种艺术实践,陶渊明的诗歌,符合苏轼的审美理想;尤其重要的是,“和陶诗”的创作是东坡晚年贬谪生涯中,借学陶、和陶来消解胸中抑郁的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它对于我们了解诗人诗歌创作的全貌和诗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态,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印第安作家纳瓦雷·斯科特·莫马迪的小说《日诞之地》讲述了印第安青年阿贝尔穿梭于部落与都市之间身份建构之旅。小说中的曲词诗歌重建了人物与部落的联结,破除其迁居城市的精神困境,展现出口头传统与部落景观在印第安人文化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诗歌通过英语元音辅音的巧妙运用和带有印第安色彩的重复手法,再现传统印第安曲词诗歌的音韵,体现出印第安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殷切期盼。其次,诗作中充满有关部落景观和动物形象的各种意象,体现了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崇敬,传达出人和自然、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的生态观。对于在城市迷失自我的阿贝尔来说,曲词诗歌中的部落景观和口头传统唤起了他对印第安土地和古老文化的深厚情感,促使其回归印第安部落,重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刘以鬯的小说创作存在“娱乐自己”与“娱乐他人”二维价值取向,在进行“娱乐他人”的通俗创作时他仍坚守严肃文学的信念,实践着”娱乐自己”的文学主张。由于他的强烈的创新意识,他在文学现代意识的传达与文体实验方面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19.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社会的动荡,战争的磨练,诗人们开始重新给自己定位,也重新开始创作符合新的社会环境的诗歌。因此,作为特定阶段的乱世文学,即“安史之乱”中的文学,呈现出新变的特征。诗风由盛唐的自信、乐观、豪放走向了反思、沉郁、低靡。就此对“安史之乱”这8年及其前后的诗歌创作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多根据圣经故事重写,缘起于其“尚古”倾向与中世纪情结,具有“灵肉合致”“升天成仙”“普救众生”等宗教特征。文本细读与叙事(空间)理论结合,核心聚焦与整体勾勒并重,分析其诗歌的叙事人物上帝、亚当、夏娃、耶稣与叙事空间天堂,考察其诗歌的“伦理困境”“精神家园”和“道德重构”等叙事主题,寻求中西文化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