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件》2018,(2):57-6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愈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设计开发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粤西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B/S结构,采用PHP、MYSQL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系统主要具有用户管理、资讯管理、人文地理、项目资源库、政策法规、公益活动、粤西非遗村落、粤西非遗传人、系统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中应用数字技术,可有效保护非遗资源档案,多元创新非遗传播方式及途径,促进非遗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影响力。本文主要结合非遗数字化的概述,分析数字技术对非遗项目发展及传播的价值,探讨非遗数字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发展及传播非遗项目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是非遗大省,非遗数字化已取得不少成就,在科学技术变革和互联网商业冲击下,内蒙古非遗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数字化保护状态,应顺应智能时代发展趋势,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非遗保护和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通过对内蒙古非遗数字化进行调查和研究,结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从人工智能在非遗创新应用中的可行性、内蒙古非遗应用场景和创新设计路径几方面入手,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内蒙古非遗的保护和创新设计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数字媒体技术在保护非遗技艺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通过数字影像、交互体验、虚拟现实等手段,可以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并促进其发展。文章以北海贝雕博物馆非遗传承单位为依托,实现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在非遗技艺传承的具体应用。设计构建了北海贝雕博物馆App平台,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作为载体,以实现贝雕作品展示、工艺教学、交流互动以及在线购买等多种功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海贝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  相似文献   

6.
在移动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以开发扬州非遗App界面设计方案为目的,首先梳理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整理了扬州非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现状;其次创新性地构建了扬州非遗App的功能操作逻辑图,提出了扬州非遗App版块内容设计方案;再次,从App入口图标的设计、ICON按钮元件的设计、四大主要版块的设计,这三方面进行视觉化设计。基于上述理论,设计扬州非遗App界面的开发原型。  相似文献   

7.
鄂伦春族非遗文化是其传统生活方式与精神价值的载体,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巨大的资源宝藏。依据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挖掘非遗文化,塑造文创产品独特价值,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体验,带动本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以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分析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生态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对此类非遗展示设计方法进行探析。将文化生态学理论与非遗展示设计理论相结合,在展示过程中强调传统技艺产生的环境、其流变过程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于所处环境产生的结果,有利于阐释此类非遗的活态性,使非遗展示更加全面,加深受众对于此类非遗的印象,从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乡村振兴中甘肃甘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且经过生产线保护与传承得到有效发展,而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途径可以通过展示、展览的方式。为更好的的展示宣传、销售肃非遗手工艺及产品,可以通过专业会展活动与各种形式、渠道,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真正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声音地图对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多样性声音景观保护研究,结合城市TOD模式和声音景观设计理论,探究以声音为媒介、以声音地图为方法,并在声音地图中融合声音景观的构建试验,以实现对城市非遗文化、城市文化记忆的鲜活的、艺术性的发展与保护,对城市非遗文化具有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山西漆艺的历史源远流长,山西漆器在工艺、造型和装饰等方面,均体现了山西地域文化典型性的特色,器形庄重典雅,装饰手法巧妙、精练成熟,代表着汉文化最具成就性的水准。在山西省运城市的国宝建筑永乐宫,由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主办的"文化之美·漆心可见"年度成果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山西漆器髹饰技艺,揭开了山西漆器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但目前的处境却不容乐观,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当前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受到地域的限制,不能被人们所了解,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网络、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多元化开发,面向更多的人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下,文章以消费者、制作工艺、产品性质为导向,为开发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提出策略,并从博物馆文创商店、网络等方面进行推广,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非遗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一些原因导致了目前非遗文创市场并不如人所愿,这是因为各个行业对于这方面多有忽视,而非遗传承人自己也仅仅传承了工艺从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IP概念的兴起为非遗文创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两者的结合能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质量,更利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地方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发展史、地方非遗保护重要性、技艺所包含的器物美学意义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以传承与传播地方非遗技艺文化为出发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出版行业有效融合发展。文章从出版学角度,分析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书籍的出版路径,详述出版原则、出版范围、出版策略,系统阐释了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开展书籍撰写与出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课程建设与具体实施情况,强调了数字化展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了解非遗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传统的传播与保护方式却使其逐渐边缘化。儿童是民族文化延续的基础,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必须考虑当下儿童的特征。面向儿童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具体可分为:移动互联网信息互动传播、基于大数据的定向传播、基于社交软件的群体传播、非遗传承人的自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传播。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是对其保护的开端,数字化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对非遗文化精髓有准确的把握,但同时对于小众的非遗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7.
独立学院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生源有别于传统的公立学校。文章通过非遗艺术在独立学院美育教学中的独有价值进行阐述,着重于非遗美育教学中师资非遗知识储备不足、美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欠缺、非遗创造性转化不足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问题提出非遗艺术在独立学院美育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建议,以此希翼通过非遗艺术在独立学院美育中的教学改革,能充分发挥非遗艺术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黎围麒麟舞为例,融合多学科设计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非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作家乡文化宣传电子名片》,以期为开发具有校本特色、深圳特色的跨学科统整文化系列课程提供新模式和新思路,推动本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AR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为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非遗AR应用发展趋势分析,在阐述非遗文化珍贵价值的基础上,指出AR应用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助推作用,提出强调清晰便捷交互界面、虚实结合交互展示和具身学习交互体验的设计策略,为非遗AR应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非遗"与文化的相关性论述,得出"非遗+"的概念,体现"非遗"元素与相关文化的共通性与结合创造性。通过论述提炼"非遗"元素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现今运用"非遗"元素的成功产品,并总结了其中的提炼原则,同时提出了"非遗"元素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如何去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