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全球性的三大问题.人口作为社会的主体,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资源的永续利用与环境的合理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21世纪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首先从人类活动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入手,简要分析了人口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关系,利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Logistic模式,说明了资源以及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开展土地利用健康水平测度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从结构、功能、效益等3个维度构建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加权求和法对河南省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健康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河南省土地利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2010—2020年,土地利用健康指数由0.302增加到0.784,土地利用健康等级由不健康状态提升到亚健康状态。(2)结构、功能和效益等3个维度要素对河南省土地利用健康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效益水平对土地利用健康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结构水平指数、功能水平指数。结论:河南省要加快构建低碳型土地利用模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在搜集区内各部门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区域实际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及评价方法.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数值无量纲化、数据格式统一、坐标统一后,基于GIS平台进行因子的加权运算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分区.评价结果表明,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生态环境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符合区域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2年两期TM影像数据,基于马尔可夫模型,借助MAPGIS,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等角度,对沁阳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沁阳市12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来实现的),三者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受退耕还林、耕地动态平衡政策的影响,林地面积增加,部分建设用地、水域、园地通过整理复垦变为耕地.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生态脆弱区在退耕还林政策后多年来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成因,本文选择张家口市崇礼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统计年鉴中该区的社会数据,通过动态度、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其近20年来的土地格局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崇礼区近20年来土地结构以草地、林地、耕地为主,共计占比达到97%以上。(2)2000~2018年,耕地面积先下降后上升,草地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建设用地18年间增加了近40km2,增幅达到500%。经分析知,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对该区土地资源的调控在2010年后显露出成效,经济的发展对该区土地变化驱动力上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典型县域彭阳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强度指数,揭示了彭阳县土地利用年变化率及变化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彭阳县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土地利用整体特征未发生显著改变,其中,林地、建设用地处于增加趋势,草地与耕地面积在减少,水域和其他用地面积变化幅度较小;土地利用强度指数从2000年的286.56%增加到2015年的287.90%,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逐渐加深;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人口增长是彭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共同话题,也是事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在信息社会里,信息生态同样重要。如果只是简单地为了利用信息资源而建设信息资源,会导致新一轮的“白色垃圾”出现,甚至更加严重。为了使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符合信息生态的内在诉求,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信息资源协同被自然引入,以强化信息资源在建设与利用过程中的协同问题,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使信息生态真正融入信息资源协同的全过程,从而造福人类,实现信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球科学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提出21世纪地球科学应围绕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战略性调整,主要方向包括:环境导向型、资源导向型、生态导向型、灾害导向型和社会导向型地球科学。其中,环境型地球科学主要对环境地质背景、环境地质过程、全球环境变化以及环境质量、效应、保护、监测等进行框架性研究;资源型地球科学主张全球自然资源的理性开发,并为资源效用、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管理等提供战略性指导;生态型地球科学强调全球生态文明观,即强调自然地球系统、天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的大统一;社会型地球科学强调地球科学在生命起源、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追求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灾害型地球科学强调人地作用对地球的影响,并为地质灾害的背景、规律、防治、预测、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新时期地球科学理应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农业、区域经济、旅游等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县域“三生”空间格局优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以阜南县为研究区域,利用 2000、2010、2020 年县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以乡镇为单元探究沿淮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 ~ 2020 年,阜南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幅度较小,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转换较多;县域空间生产和生态功能远强于生活功能,县城及其周边乡镇“三生”空间变化幅度较大,外围乡镇变化较平稳;生产空间分布广且呈随机状态,生活和生态空间呈小集中、大分散状态。流域防洪、城乡建设及区域协同是推动阜南县等沿淮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三生”空间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通过张家口市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为监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土地承载率模型法和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张家口市2009-2013年平均土地承载率水平0.8304,处于合理区间;但土地受压力指数的增长速度快于土地支撑力指数的增长速度.研究结论:张家口市土地资源能够支撑当前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开发建设等活动,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1.
以农安县太平池湿地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9年、2000年和2014年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响应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9~2014年间农安县太平池湿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大,耕地、居民用地、盐碱地和湿地面积呈增长趋势,水域、草地和林地面积呈递减趋势,耕地和草地面积变化最为剧烈,分别为68.42km2和-92.20km2.土地利用变化同时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因素.耕地和水域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例分别为45%以上和20%以上.研究区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部分处于递减状态,水源涵养功能价值减少最多,为2 178.12万元.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处于不平衡状态,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89~2014年间整体价值流向为负.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本研究对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产生影响的情况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镇土地利用抗震防灾适宜性评价的特点,利用生态位构建理论以抗震防灾场地为对象,系统地分析了生态位内涵的发展、生态位构建的机理,以及土地利用抗震防灾场地与环境变化间协同进化的特殊规律,提出用土地利用抗震防灾场地生态位的适合程度测定其进化惯量,用现实生态位对其最佳生态位的偏离程度测定其进化动量,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实例计算与分析,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防灾适宜性评价与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的生态脆弱区具有水资源短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土地荒漠化严重的特点,位于生态脆弱区的移民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三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坡度数据获取基础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并且综合考虑研究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了红寺堡区土地承载力的评价体系,最后运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法,对红寺堡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红寺堡区土地承载力总体不断上升,能够承载红寺堡区持续增加的人口和经济,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和生态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文中针对大运河沿线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以大运河沧州段沿线4 km范围为研究区,利用2014,2018和2020年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和RSEI模型评价的生态环境数据,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研究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2020年间,大运河沧州段沿线4 km范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和建设用地,两者占比达95%以上,大运河沿线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指数RSEI整体呈降低趋势,降幅达9.5%,林地、草地对生态环境有积极的贡献,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有消极贡献;至2020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表现为极不耦合发展土地利用滞后型,说明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从1996年和2005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提取的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运用RS及GIS空间分析等手段进行叠加和统计分析,借助于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的比例之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区域以农林牧业生产为主;两期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一般,2005比1996年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生空间”国土开发模式,从土地利用功能转型驱动区域生态结构、服务功能改变的角度出发,借助“3S”技术,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19年间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承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整体呈现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减少,林草生态用地、城镇/农村生活用地不断增加的特点;(2)生态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稳中略增的趋势,从2000年的0.7227增长到2019年的0.7261,生态环境指数相对较高,这得益于研究区得天独厚的林地和草地资源;(3)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同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改善和恶化两种现象,最终两者相互抵消成增长趋势。研究期间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草地生态用地、农业生态用地与林地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2000-2010年间生态环境指数的增长主要贡献来源于草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二者贡献率为91.65%;2010-2019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涨幅是前十年的近4倍多,除主导因素外,还得益于期间大量农业生产用地转为草地生态用地,贡献率为31.97%。  相似文献   

17.
以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脆弱生态系统---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5年遥感影像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研究福建省滨海湿地土地资源流转以及人为干扰度的时空变化,探讨滨海湿地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的经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福建省自然滨海湿地资源呈持续减少趋势,25年来共损失392km;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资源的影响明显,22.4%滨海湿地的人为干扰强度呈增加趋势,这些区域应为未来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点。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影响与福建省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关。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着重就张家口市人口、资源、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现状分析,及张家口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湿地对长江洪水调蓄、候鸟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两景Land-Sat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选择典型 区域,在GIS支持下对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湿地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 了探讨。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用系统分析与系统优化的方法 ,研究疏勒河流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分析计算了土地自然生产潜力、作物气候生产潜力 ,利用多目标规划法对土地利用进行最优规划 ,根据人口消费标准 ,确定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能力 ,提出了疏勒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开发与移民容量等建议性意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