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纾作为清末民初重要戏曲家,撰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三部,并有闽剧《上金台》一部。其剧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通俗易懂,但大都重抒情而疏于叙事,情感浓烈却情节平淡,缺乏戏曲冲突,成为极少演出而仅靠欣赏的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研究者重读《文心雕龙》,应该着重揭示"刘勰之所以成其为刘勰的东西"。《明诗》篇的内容,一方面体现了刘勰在经学话语模式下对"诗"的理解,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在现实思维下对经学话语模式的挣脱。所谓的"实证主义"文体论思想是刘勰对"诗言志"等儒家诗学思想进行重新理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对刘勰批评体系建构的探讨,是《文心雕龙》研究中最富有成效的学术领域之一.然而,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内在连贯性或系统性出发,探讨这一系统性著作的研究却明显匮乏.用这种大视野来集中审视《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会有如下发现:从远古到汉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文学观:以《尚书》为代表的宗教文学观,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的人文文学观,和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教化文学观.刘勰继承了前人把文学理解为一个和谐过程的基本模式,重新认识了文学的性质、起源、思想和语言的形成及其功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综合文学观.这四种文学观之间的联系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批评体系.这驳斥了人们普遍认为的中国传统批评没有一个连贯体系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4.
刘勰生活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齐梁时代,但《文心雕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序志》篇所呈现的刘勰因圣人垂梦而最终织梦成书、敷赞圣旨并立言不朽的人生志愿以及改变颓靡文坛的为文动机,都与其崇儒尊孔的思想密切相关。《宗经》篇所宗之经即儒家经典,宗经思想作为《文心雕龙》的核心思想贯穿全书,"文之枢纽"之一的《辨骚》篇也有体现。在《宗经》之"宗"与《辨骚》之"辨"中,见出《序志》篇"变乎骚"之"变"在于"奇"和"采",由此,刘勰确立了"执正驭奇"、"衔华佩实"的理想文学观。  相似文献   

5.
建安时期,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儒家思想失去了纲纪人伦的约束力量,而新的统一思想暂时还没有形成,社会思潮呈显出多元化的趋势,再加上曹魏统治者提倡通脱,于是士人的独立人格形成,其标志就是魏晋风度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儒家价值观中的立言在内涵上相比以前发生了转变。即由润色宏业,有助于德教、政教的对经学的阐释变为诗人自己对自己的情感世界的关注的抒情文学,曹丕的《典论论文》就是这一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但其中些许微言大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质。《文心雕龙》广泛涉及各种问题,结构严谨,论述周详,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其在《明诗》论述四言诗时对魏晋时期的大诗人曹操之字未提。夲论文试从"通变"和"新变"等方面论述,意在探讨刘勰偏见之缘由。  相似文献   

7.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8.
曹禺是中国新文学界的最有希望者。郑学稼论曹禺,主要集中在《论雷雨》和《评北京人》两文,他认为《雷雨》是五四运动的文学传统被"拉丁化"毁灭后唯一的花朵,但并非"暴露大家庭的罪恶"、"煽动阶级斗争"的作品,其中对中国乌托邦主义者的讽刺或指摘,非常动人。而《北京人》的创作,不但人物性格未能充分刻画,和客观的现实也不和谐。  相似文献   

9.
从探讨郭沫若的生平背景入手,介绍了他的翻译成就,并对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做出了初步的剖析。郭沫若的翻译实践主要可以从郭沫若译著《英诗译稿》和《浮士德》窥见一斑,而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则可从罗新璋所著的《翻译论集》和方克平所著的《溯洄从美:从批判理论到文学翻译》中探出精髓。对郭沫若翻译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郭沫若的"创作论"的地位固然不可撼动,但其中对于创作的维度却并没有提出很好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郑学稼论茅盾,主要见诸《茅盾论》一文.《三部曲》的人物,是继承五四运动与大混乱时期形形色色的表演者.其创作,堪称划时代的作品.同时,《三部曲》也是现代中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过渡到写实主义的化石.中共文化人对《三部曲》的批评,促成《子夜》的产生.《子夜》是中共政治理论和政治路线系统的小说化,是政治小说的代表作.茅盾虽然是“浪子之王”的唯一候补者,但却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作为中共的脱党者,郑学稼对中共文化权威的形成和左翼文学的病源,均有清醒、独到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知音》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可以说是建了中国文学鉴赏论之首功,全文结构缜密,阐述有条有理,立论精确。但是并非就是一块毫无瑕疵的完璧。在其行文方面所引证材料的运用并不是十分妥当的,作者对于这些资料并没有作详细的考究。存在的问题一是所引材料去证明的观点与原材料所说明的问题恰好相反。二是引证的材料与原文的史实不符。三是对材料的理解望文生义。这些都是其《知音篇》存在的白璧微瑕,研读者不能不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对楚辞的思想意义、艺术特色、产生条件、地位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其高明卓异之处,在于他能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楚辞产生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即以通变的观点来论述楚辞的渊源、楚辞的新变和楚辞的影响.刘勰认为一代文学的新变,既要接受“世情“和“时序“的影响,也要善于从传统文学中合理地汲取养分,因此,他主张“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劳伦斯的小说作品的叙事风格,既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反映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以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公主》为例,分析了劳伦斯作品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一书具有鲜明的史传文学特征。以《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为例,从叙事的完整性、以人物为中心、传奇色彩和细节描写等诸方面剖析其作为史传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探讨碎片化叙事策略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中的运用,揭示其特点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横光利一的文学理论作品《纯粹小说论》和日本战后派代表作家野间宏的文学理论作品《萨特论》都是在积极吸纳同时代西欧文学潮流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对于文学创作方法和实践的独到思想,都为同时代的日本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探讨两者间的传承和发展关系,从文学理论发展变化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现代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希里斯·米勒在《解读叙事》中对叙事性作品情节要素的解构极大地颠覆了小说创作应完整统一的原则,但他的解构理论中仍有一些需要论证的观点。结合有关作品,对《解读叙事》中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希望能将小说情节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8.
《筛》集是黎巴嫩旅美派作家、文艺理论家米哈依尔·努埃曼最为著名的文学评论著作,集中阐发了作家的文艺美学观点,吹响了20世纪以来阿拉伯文学复兴运动迈步进入新阶段的号角。本文以《筛》集出版的历史背景为线索,试图从努埃曼在作品语言、作品审美层次、审美创作与审美欣赏等方面的论述分析其文艺美学观点,并归纳出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特征,即:破旧立新的文学语言观、鲜明的人本主义思想、独特的精神需要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承续对《文心雕龙》与《文史通义》进行比较研究的做法,讨论其中《知音》篇与《知难》篇的内容关涉,以及撰作时心理动因与旨意归趣的异同。通过比观,可以深化认识二书遥相呼应的对于文学/学术知音的探寻。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