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会展建筑作为新兴的建筑类型,不仅是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重要元素,还是城市环境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基于其独有的大跨度空间特征,结构语言是其空间形态、空间轮廓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它所处城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的构成元素.本文以当代会展建筑优秀案例为基础,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总结出结构语言对其视觉空间"域"的创作方法,开拓建筑师的创作思路和灵感.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会展行业蒸蒸日上,对会展导向识别系统及人才需求量的急剧上升引起了行业人士的广泛重视.功能明确的导向识别系统是国际化都市的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发达的体现.通过国内外的资料比较,站在国际识别系统设计的视野之上,分别从图形、文字、色彩、造型、系统化、位置、光线、数字技术8个方面研究了导向识别系统.本研究对会展导向识别系统设计的健康发展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会展设计课程是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传统的会展设计课程体系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不是来自于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理论,通过对会展设计工作中"行业和职业"、"工作"、"工作任务"这三个层次的分析,对会展设计行动领域和综合能力的归纳,完成对会展设计课程学习领域的转换,并对课程的学习情境和教学进行设计,从而完成对会展设计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双首层模式"的商业综合体通常利用地势高差,结合场地设计和室内外环境处理,形成两个甚至多个首层商业空间.该空间设计的手法加强了不同标高底层室内空间与室外场地的可达性,形成了多维空间效果,提升了建筑的商业价值,丰富了室内外公共空间的形式,拓展了使用者的空间体验.本文分析双首层商业综合体不同的公共空间节点,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对该类空间形式进行初步的归纳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会展经济与会展旅游思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一些大中城市都在纷纷兴建会展设施,举办会展和会展旅游活动,但由于对会展和会展旅游的特性缺乏客观和科学的研究,其效益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对会展活动与会展旅游产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会展和会展旅游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各会展举办城市和举办者必须掌握好这些特性才能为城市增添活力,为举办者带来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杭州天行国际项目的建筑设计实践,具体探讨了城市综合体总平面及功能布局、交通组织设计、建筑形象、空间形态等.该项目具有城市功能与城市特征的建筑设计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综合体建筑与城市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越发重要。杭州五常飞碟地块城市综合体设计中,对处于湿地环境的城市综合体景观塑造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在保证建筑功能需求和城市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引入周边湿地环境景观元素,利用湿地宝贵资源进行自身景观塑造:贴近湿地纹理塑造建筑形态、利用立体空间进行景观布局、人在其中的活动符合当地生活方式。运用各种造型手法和景观元素,将原本冰冷的建筑群体空间塑造成与相邻西溪湿地相协调的、具有自然神韵和人文特色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8.
在概述会展产业链及其结构和上游、中游、下游产业彼此内在关系与流程的基础上,以珠三角会展产业链为切入点,通过建立模型与大量有关珠三角会展业的翔实的数字、案例相结合,展示了珠三角会展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珠三角会展产业链的劣势进行分析,以德国会展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作为借鉴,提出了珠三角会展产业链的发展对策。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为管理部门和理论界与企业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大型商业综合体规模大,功能复杂、人员密集、火灾危险性大,设计难度高。现行规范对此类建筑防火设计的要求与商业建筑使用功能存在矛盾,以工程实例对此类建筑防火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建筑学、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住宅的内涵,认为生态住宅设计必须具备历史、人本、共生、发展、绿化和节能等6个观点,并从建筑布局、建筑造型、功能空间、材料选择、院落环境等方面对现代村镇生态住宅设计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商业综合体由于在内部空间结构、功能及人员行为方面的复杂性,其负荷特征、空调运行及室内环境等状况复杂,冷站设计及节能优化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首先,针对商业综合体分析其空调使用需求特征,通过室内热湿环境实测分析,发现室内环境较传统商业建筑波动较大,不同业态室内环境有显著差异。其次,通过冷站实际运行工况分析其能耗特征、供冷系统运行模式及问题,发现商业综合体冷负荷稳定、冷站运行时间长、冷机设计容量普遍存在过大的问题。最后,利用DeST软件对两类典型空间分布(环绕型、中庭型)的商业综合体建立模型,分析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负荷特征,并根据业态负荷或时间负荷特征对冷源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和对比,发现按照业态负荷特征对体量大、业态布局分散且各业态负荷差异大的商业综合体进行冷源设计对冷站节能有利。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空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与周边环境及建筑空间融合共生,城市旧城区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有助于充分发挥社区空间的公共服务作用,改善城市物质环境.文章借助现代风景园林生态设计及景观营造等方法,通过对德州平原县和谐广场南地块环境、功能、交通等影响因素的分析,阐明其文化特色和场地特征,依据可达性、文化性、功能性及生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国内大城市相续规划建设CBD及会展中心,其交通空间有限是CBD和会展中心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为了协调好CBD及会展中心交通与城市整体交通的关系,建立CBD及会展功能相适应的交通网络,本文通过在城市设计概念方案深化阶段引入交通专业的论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思路,结合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交通规划设计,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基础,着重从交通时空圈、一体化战略和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等方面对CBD及会展中心交通发展的目标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善道路交通可达性、增大轨道网络覆盖面、加强公交枢纽衔接、合理布局停车、分离会展和日常交通等方案。这些方案体现了CBD交通"高密度、通过性"和会展交通"高强度、瞬时性"的特点,为国内大城市CBD及会展中心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传统商业综合体各功能区之间相互封闭,已无法满足信息交流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互通节点空间的应用.由于空间功能复杂且形式多样,其热环境较为复杂,针对该新型空间,本文从建筑设计方向,对大型商业综合体(下文以综合体代替)互通节点空间分类总结.通过几组典型空间样本的夏季热环境的实测数据,并结合Surfer软件分析,总结不同形式的互通节点空间对热环境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三大会展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具有发展会展旅游的优越条件,广州要进一步发展会展旅游必须加强区域会展旅游合作,促进旅游企业与会展公司全面合作,设计有特色的会展旅游产品,加强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城市综合体的公共空间除了是综合体的核心空间,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承担着激发综合体及周边空间活力,引导它们持续开发的职能.通过对城市综合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侨福芳草地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试图从"城市触媒"的角度出发,探索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伴随5G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对5G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为中国智慧会展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其中会展APP的应用是我国智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立足目前4G条件下会展APP的应用及开发状态,总结了目前会展APP在观展、导览等方面的功能缺陷,提出了5G技术支持下未来会展APP功能的优化措施,主要实现会展APP功能上的体验感、互动性等,旨在为会展APP的健康发展寻找途径,为未来智慧会展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市会展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从行业发展规模、应用层次和服务流程三个层面对上海会展物流业进行剖析。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从本土会展物流企业竞争力、会展物流运作模式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归纳上海物流会展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动因分析。从会展物流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上海市形成辐射全国、连接世界的现代会展物流产业,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打造城市会展品牌是强化城市会展软实力的有效渠道,特别是随着城市会展竞争日趋白热化,城市会展品牌的拉动效益更加突显,它在增强城市自身吸引力的同时,强够使会展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情绪,产生进一步的宣传作用,并拉动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本文首先对城市会展品牌塑造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城市会展品牌的塑造的九大构建要素,即战略定位、主题演绎、项目策划、品牌营销、文化彰显、情感融入、政府支持、服务管理、硬件配套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会展品牌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法对城市会展品牌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要策划特色项目、打造卓越品质、维护良好关系、创新营销手段及融入文化与情感五大品牌塑造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互塑共生——谈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筑创作中,创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将建筑纳入城市之中,实现其有机结合的必要环节,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建筑是城市大的子系统,建筑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子空间:二者是一种包含关系的对立统一体, 此解析了现代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之间的互塑共生关系;指出建筑空间的城市空间的渗透与交融,是实现两者差异整合的有效途径;论述了整合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创作模式;提出了分离、穿插、串联、并联、层叠、重合等六种空间组合方式,并国内外的创作实例,从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室内空间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化途径;系统地提出了对创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