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青花瓷的艺术特色 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特有的陶瓷艺术品种,是景德镇陶瓷装饰中珍贵的传统艺术.青花瓷是一种彩绘装饰瓷,是高温釉下彩瓷之一,是白地青花瓷器的专称.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自己多年陶瓷彩绘创作中的青花与青花综合装饰实践体会,试漫谈青花瓷的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青花斗彩及综合装饰的艺术关系。认为:青花与其他彩绘的艺术之美应该是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与日俱进,相辅相成的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陶艺是由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表达了陶艺家对他所处时代的深刻洞察与独特感悟,更善于汲取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家的技艺与智慧,从而实现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与完美融合。本论文主要以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纹饰为切入点,通过梳理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装饰艺术特点来揭示其对当代陶艺设计尤其是青花装饰技艺的影响与启示,从而进一步分析当代陶艺既要回归传统陶艺,更要在汲取传统陶艺文化养分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陈哲熙 《景德镇陶瓷》2014,(3):J0014-J0015
青花瓷中"分水"法的发明,推动了青花彩绘技法的发展,并一直影响到现当代青花陶瓷艺术。当下如何将传统的青花技艺传承并发展好,是现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所要重视和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这也是景德镇青花瓷器艺术传承和创新发展道路的未来表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古彩     
一、古彩的由来和特点古彩是我国瓷器釉上彩绘较古老的一种装饰方法,也是景德镇传统瓷彩绘艺术之一。古彩创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就有很漂亮的低温三彩(黄、绿、紫)颜色釉。至宋代又出现优美的红绿彩绘。入明以来,劳动人民总结了唐三彩和宋红绿彩绘的经验,与釉下青花(蓝色)相结合,在一件陶瓷艺术品中出现了红、黄、绿、紫、蓝五色彩绘,人们称它为“五彩”,后称“古彩”。成化时,古彩又与青花在纹饰上相互配合,产  相似文献   

6.
青花艺术是指运用青花颜料在瓷坯上作画,经过窑火高温烧制形成的青花瓷器,亦称青花装饰。青花装饰始于唐五代,形成于元代后期,成为陶瓷釉下彩绘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统治者对陶瓷生产十分重视,为陶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青花艺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陶瓷中具有深远影响的装饰形成,并取得了杰出成就。尤其是明、清两代的青花艺术,由于注重水路的运用,更加显得精致、华美。青白相间,水路穿插,加之青白釉的烘托,达到白中泛青,幽青淡雅的工艺美。  相似文献   

7.
王志文 《陶瓷》2022,(1):92-94
探索元代陶瓷青花装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文化,从中感受元代陶瓷青花装饰的审美情趣,品中国古代陶瓷青花兴盛之时的艺术魅力.以元代陶瓷青花装饰的设计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从造型设计与功能设计、彩绘设计与工艺设计等方面去探究元代陶瓷青花装饰中的设计语言和审美情趣.元代陶瓷青花装饰设计中的装饰元素和设计语言,不仅开启了中国陶瓷青花装饰...  相似文献   

8.
青花艺术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结了历代陶瓷匠师们的集体智慧和创造。青花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传统青花在当下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中国陶瓷艺术,甚至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青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视角,从现代青花对传统青花纹饰的传承与发展、青花笔墨的传承与发展、构图形式的借用与再造、除装饰因素以外其他方面的传承发展,四个方面论述了青花瓷艺术从传统到现代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青花青花是我国瓷器装饰中珍贵的传统艺术。早在宋代就有釉下黑色的绘画,给青花瓷器的釉下彩绘提供了经验,于是人们常说:青花是从釉下黑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元代,青花制作技术已趋成熟,青料发色较好,才开始大量生产。明代,青花制作大盛,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且成为中国近代五百年江西瓷器的主要特色。青花瓷器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白色的瓷胎,一是青色的釉下绘画——也就是青色  相似文献   

10.
闫彬 《陶瓷》2022,(1):24-25,33
唐代长沙窑以釉下彩装饰为特色,从追求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为主,景德镇元青花的出现让景德镇原有的瓷器装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标志着中国瓷器釉下彩绘技术走向成熟.本文主要聚焦于磁州窑与景德镇元青花这一视角,从彩绘工艺、装饰纹样表现形式、装饰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比较磁州窑和景德镇元青花,从而探讨磁州窑彩绘对景德镇元青花产...  相似文献   

11.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在陶瓷装饰上,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方向,它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古老的长沙窑,虽然己经逝去,但我们能从它民间名窑画风洒脱、俊逸、空灵的釉下彩装饰艺术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精神气质,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民间风俗,也为后人研究中国陶瓷史以及现代陶瓷装饰留下丰富而详实的考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在陶瓷装饰上,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方向,它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古老的长沙窑,虽然己经逝去,但我们能从它民间名窑画风洒脱、俊逸、空灵的釉下彩装饰艺术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精神气质,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民间风俗,也为后人研究中国陶瓷史以及现代陶瓷装饰留下丰富而详实的考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郑芳 《陶瓷研究》2007,22(4):76-78
青花装饰以其蓝白相间的花纹相应成趣,色彩淡雅清新,是中国陶瓷装饰的重要代表。传统青花纹样在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直到现代也被应用于陶瓷装饰,并被现代陶瓷艺术家所青睐,在现代陶瓷装饰手法上嫁接传统青花语言符号,不仅是对当下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且重新肯定了传统青花装饰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长沙窑是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在陶瓷装饰上,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方向,它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古老的长沙窑,虽然己经逝去,但我们能从它民间名窑画风洒脱、俊逸、空灵的釉下彩装饰艺术中感受到湖湘文化精神气质,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趣和民间风俗,也为后人研究中国陶瓷史以及现代陶瓷装饰留下丰富而详实的考证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磁州窑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观台及邯郸市彭城镇一带,是我国古代民间瓷窑的杰出代表。磁州窑制瓷始于北朝,盛于宋元,延续至今陶瓷生产历史之久,举世罕见磁州窑集宋代陶瓷装饰之大成,将中国传统雕刻、刺绣、金属刻划、绘画、书法等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烧制出以黑白对比为主要艺术特色,以白地黑花装饰为典型代表的彩绘瓷器,开拓了宋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并为以后青花,五彩等彩绘瓷器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作为著名的民间窑场,磁州窑产品面向广大民众,品系繁多,在众多瓷窑中首屈一指,别具一格。画工们采用极其潇洒的技法和高超,精湛的画技,  相似文献   

16.
陶瓷装饰艺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洋  汪洲 《景德镇陶瓷》2005,15(1):13-15
陶瓷装饰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彩陶文化到汉代瓷器装饰,采用绘画、刻划等技法,以弦纹、水波纹、几何图形。唐宋时期开始。采用彩绘颜料在瓷器上装饰。景德镇陶瓷.从现在发现的古瓷资料中,已有定论的是五代时期的青瓷,以釉色为主要装饰。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刻、划、印、雕花装饰:元代青花瓷是景德镇陶瓷彩绘装饰的起源时期.历经明、清、近代.到现代陶瓷装饰,  相似文献   

17.
青花装饰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宝贵财富,也是现代陶艺装饰的一种手法.现代青花是在中国现代艺术思潮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吸收与借鉴传统青花,与当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归纳现代青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成国画写意、民间装饰、抽象变形、综合装饰这四种类型.陶瓷创作者以不同的手法绘制出来的作品,显示出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它是传统青花艺术的延续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艺这一新载体的引入,现代青花装饰正向着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陶瓷装饰工艺历史悠久,中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在陶瓷器皿上进行彩绘,是陶瓷装饰的一项重要手段,经过美化了的陶瓷作品,既能提高陶瓷作品的文化品位,又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陶冶人们的情操。形态各异的瓷器,配上精美的装饰纹样,能有效地提高瓷器的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提高其经济、技术含量,使其身价倍增。运用中国画花鸟技法对陶瓷进行彩绘装饰,是提高陶瓷作品的经济技术含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陶瓷彩绘技艺人员乐于选择的题材内容。  相似文献   

19.
刘林暖 《陶瓷研究》2023,(6):117-119
陶瓷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青花艺术在陶瓷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一千多年来,青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通过不断的创新、完善、发展、提升,并将传统的青花艺术传承下去,又融合当今的美学理念继往开来。使得陶瓷文化在发展中创新,进一步提高青花在陶瓷文化中的占比。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是陶瓷大国,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器物有着各异的审美特征,千姿百态的造型、五颜六色的装饰都是陶瓷独一无二的语言,这其中,醴陵釉下五彩瓷器是陶瓷艺术中最为绚烂的一枝鲜花,它色彩缤纷丰富,风格清新优美,制作工艺精巧独特,釉下彩绘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醴陵窑又因烧制釉下五彩瓷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流传了几千年的绘制基础上进行了再度创新,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