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汽车制动系统是一种一系列的专门的装置,其主利用外界的力使汽车强制制动,通常是利用路面力作用在汽车的车轮上使汽车停止运动。制动系统使行驶中的汽车按照人们的求进行强制减速和停车,它使已停止运动的汽车在各种道路条件下稳定驻车,使汽车在各种路况下速度保持驾驶员的需求速度并稳定汽车速度。在汽车运行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行车制动,使运行中的汽车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短的距离内停止运动。但是如果汽车没有安装防抱死系统,驾驶员在用力踩下刹车时,会使汽车车轮转速极具下降,当制动力超过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时,容易产生抱死现象,车轮抱死会使汽车失去控制、产生侧滑等危险。因此,在汽车中安装防抱死系统是十分必的,防抱死系统又称ABS,它能避免汽车因抱死现象产生的危险,在汽车制动系统中是十分重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防抱死锚动系统鞍普通剖动系统的优点在于:ABS系统不但能缩短制动距离,而且能增强驾驶员在翩动过程中控制转向盘,绕开障碍物的能力。此外还能保证翩动时的车辆方向稳定性。本文对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检修做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业的发展,汽车已经变成了常见的交通工具,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在汽车安全控制系统中具有防滑和防锁死的优点,是现代汽车行业提高安全睦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优点,从汽车ABS技术及其控制算法两个方面分析了汽车ABs的研究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对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和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故障检测技术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汽车对于制动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TCS、ACC、ESP、ANS功能也开始与制动系统融为一体,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lectroMechanicalBrakingSystem,EMB),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在未来阶段下,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会朝着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的制动系统而言,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拥有着诸多优势,本文主要分析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现状、优势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汽车制造行业中,有很多机械设计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不断地创新以及研发。本文阐述的汽车自动系统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之一。在汽车系统中,制动系统出现故障进而引发一系列交通问题的例子非常多。因此我们要针对汽车制动系统中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在汽车安全行驶的过程中,汽车的制动系统性能非常关键。汽车制动系统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汽车的安全行驶。因此我们在进行汽车制动系统的分析过程中,除了升级相应的制动元件,还应该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对汽车的制动系统进行维修和保养。适宜的汽车制动系统维修和保养能够延长汽车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汽车制动系统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地分析以及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以及分析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汽车系统中的制动系统的性能安全,同时也为我国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葛坤  高军 《中国科技博览》2014,(28):103-103
汽车制动性是汽车安全性的主要性能之一,强制性地定期检测车辆制动性,已是世界各国的车辆主管部门进行车辆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车辆制动性能检测法规、标准和检测技术是进行车辆制动性定期检测的基础。本文对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浅析汽车制动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汽车制动故障诊断及维修对确保汽车行车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结合自我多年工作经验,对引起汽车制动故障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详细介绍了制动失效或不灵、制动跑偏与制动侧滑、驻车制动器失灵等常见的汽车制动系统故障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在不断地攀升。汽车是众多系统所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在众多的组成系统中,汽车气压制动系统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为核心的系统之一,汽车气压制动系统直接关系到车辆能够安全运行。良好的汽车气压制动系统能够确保车辆在制动的过程中具备一个较为良好、稳定的减速过程进而稳定地停车,使得车辆在制动的过程中不会受到道路坡度的影响,从而使得汽车能够在一定坡度的坡道上进行稳定地停车。本文在分析汽车气压制动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好汽车气压制动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1.
陆艺  徐博文  吴佳伟  郭斌 《计量学报》2018,39(2):163-167
基于硬件在环测试方法,搭建了客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制动硬件在环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Matlab/xPC目标实时环境、气制动系统和整车动力学模型3部分,可对客车制动输出力进行实时数据采集计算。针对整车制动ABS控制策略引入了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算法,并测试了客车在高、低附着系数路面的制动情况。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很好地根据制动情况对PID参数进行实时整定,始终将车轮滑移率稳定在最佳滑移率0.2(高附着系数)和0.1(低附着系数)附近,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和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如何提高新能源汽车刹车制动能力,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由于该技术目前存在一定局限性,使得新能源汽车在运用再生制动技术时,会出现再生制动力,再生制动力的出现会影响汽车整体性能。为了妥善解决该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针对制动踏板解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制动缸与踏板间的耦合关系能够完全切断。设计人员在确定踏板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搭建电子助力制动模型,围绕该模型设计新能源汽车制动踏板解耦方案,减少再生制动力。  相似文献   

13.
王修殿 《计测技术》1994,(3):25-26,10
CoordinateTestofAutomobileBrakeCamWangXiudian我厂生产的汽车后制动凸轮如图1所示,要求渐开线凸轮2工作面对φ40dC3mm轴的对称度不超过0.10mm;渐开线对基圆中心的实际位置与理论位置不超过0.06mm。为了确保加工中的凸轮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在精磨后,抽样检测。由于我厂没有检测凸轮的分度仪器和专用量具,为此,我们在检测此产品时,根据正弦原理,设计和制作了汽车后制动凸轮检具,采用精密量具和量仪,按渐开线形成原理,用极坐标方法进行检测。此检具结构简单,定位合理,使用方便,检测准确度高,避免了检测基准不合理所带来…  相似文献   

14.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购车欲望,据统计,我国去年全年累计完成了约2000多万辆的汽车销售,这一庞大的汽车销售在为民众带来了出行方便的同时也为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现今的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车辆的速度越来越快,汽车的制动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将行驶车辆的速度降低或是停止行驶或是使已停驶的汽车保持不动。因此,汽车制动系统是否灵敏可靠关乎车辆乘员的人身安全。本文在分析汽车对于制动系统要求及制动系统常见故障的基础上如何对制动系统进行改进以便取得良好的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已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人们对于汽车各方面的性能提出了新要求。安全作为人们对汽车性能的主要要求.已成为人们购选汽车的核心依据,在目前汽车生产中,为了提高汽车安全性,多数汽车生产商都采用了电子控制制动系统。本文从电子控制系统的原理人手,着重阐述了它在汽车开发应用要点,旨在为有关工作人员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杜弘 《硅谷》2011,(21):195-195,165
以车轮滑移率为控制对象,分析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建立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模糊控制器,采用模型参考模糊自适应控制算法,并在三种不同路面条件下进行车辆防抱死特性的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由西南交通大学杨东晓等三名同学设计的,能够在室内有限空间内,对汽车的制动性能进行检测的一套检测系统。检测内容包括制动距离与跑偏量。  相似文献   

18.
要确保汽车安全行驶并发挥其最佳的行驶性能,汽车必须制动可靠,而且保证汽车在任何时候制动系都要工作良好。汽车制动系统常见故障有:制动失效或不灵、制动跑偏或侧滑和刹车不回位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制动系统的标杆测试,明确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全制动系统的匹配设计,并将性能指标分解到关键零部件,通过DVP试验确认设计目标是否达成。  相似文献   

20.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汽车中的一种主动安全装置.它的控制目标是把车轮的滑移率限制在对应最大路面附着系数的范围之内,从而使车辆获得最大的地面制动力,同时具有较好的横向稳定性.由于轮胎是车辆与地面作用的物质载体,两者之间的力特性决定了车辆的运动.轮胎的力特性呈非线性关系,而且变化范围很大.这给防抱死系统控制器的设计带来了困难.本文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RBF网络)建立了轮胎的动态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滑移率和垂直载荷对轮胎特性的影响.基于专家经验设计了模糊控制器,控制器输入为滑移率和滑移率的变化,输出为车轮制动转矩的变化量.对系统在水泥干路面和湿路面的行驶工况进行了仿真试验,从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模糊控制能够适应路面变化对系统控制的要求,并可用于ABS控制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