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氧指示剂的光降解是影响荧光猝灭氧传感器光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本文研究了 Ru(dip) 2 + 3络合物氧敏感膜光降解模型 ,给出了敏感膜光降解速率与激励光波长、强度及膜环境温度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基于荧光猝灭原理的光学氧传感器研制开发中的关键问题 ,氧敏感膜光降解的概念及其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3.
基于钌络合物Ru(dpp)3Cl2的发光特性,制备了一种化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荧光激发性能高的氧敏感膜.研究了敏感膜的透光特性,重点分析了荧光试剂浓度、液体温度、pH值、电路参数等因素对敏感膜荧光发射强度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激发光源对敏感膜荧光性能及其使用寿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氧敏感膜的特异性和对溶解氧的响应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氧敏感膜对水体中的溶解氧响应度较好,检测误差保持在1%左右,在溶解氧/葡萄糖含量测定、微生物传感检测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一种新型的光纤氧、二氧化碳复合传感器.通过在同一敏感膜载体上固定两种不同的荧光试剂——芘丁酸及羟基芘三磺酸,制作了一种对氧和二氧化碳敏感的复合敏感膜.该传感器在医学临床检验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其测氧的分辩率是0.1%,测二氧化碳的分辩率是0.5%,响应时间短于1min.文中还讨论了三种敏感膜载体的比较及复合传感器测量进程中氧和二氧化碳的相互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5.
该文研制了一种新型氧敏感膜,其敏感物质为四对溴苯基铂卟啉,支持体系为PVC粉.该敏感膜是基于四对溴苯基铂卟啉在不同氧气浓度的环境中的荧光强度的变化而工作的.其最大激发波长与发射波长分别为515 nm和664 nm.文中检测了该敏感膜的稳定性,重现性等性质,发现其对分子氧的响应值I0/I100=52,其中I0是敏感膜在纯氮气氛围中的荧光强度,I100为其在纯氧气氛围中的荧光强度.该敏感膜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碳粉掺杂的聚合物为敏感膜,以叉指电极为基底制作了测定挥发性有机气体的化学阻抗传感器.当敏感膜吸附有机气体时,敏感膜膨胀,导致膜中导电性的碳粉粒子距离增加,电阻也增加.同时.有机气体的吸附还引起敏感膜的介电常数改变,从而导致电阻、电容改变.通过传感器电阻电容的变化可以实现有机气体的定量测定.考察了敏感膜厚度、敏感膜中碳粉含量、及测定频率对传感器电阻电容响应的影响.该文还探讨了电阻和电容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一种新型的光纤氧 、 二氧化碳复合传感器。通过在同一敏感膜载体上固定两 种不同的荧光试剂—跪丁酸及狂基龙三磺酸, 制作了一种对‘氧和二羲化破敏感的复合敏感 膜( 该传感器在医学临床检脸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 其测氧的分辫率是# ( ?? ) , 测二氧化 破的分辫率是# ( ? 写, 响应时间短于+ , ?. 。文中还讨论了三种敏感膜载体的比较及复合传感 器浏量进程中氧和二氧化谈的相互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实验证实了氮化硅敏感膜表面存在OH~-羟基和NH_2氨基团.指出了氢离子FET传感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敏感膜表面和溶液中羟基团的活跃性;被测溶液OH~-羟基因及其pH值随时间而变化,敏感膜固/液两相界面势的变化.还证实了氢离子敏FET传感器长期不稳定性与氮化硅敏感膜沉积工艺有关.通过调整或控制敏感膜表面或界面上羟基和氨基因及其比率,可以解决氢离子敏FET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正方形膜片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提出了一种硅微谐振式压力传感器敏感膜片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种正方形间接连接式压力敏感膜片.在相同的膜片面积下,新膜片与原有矩形间接连接式压力敏感膜片性能相近,为内部谐振器的多样化提供了基础.最后,就压力敏感膜片的工艺设计进行了探讨,认为采用正方形凸角补偿结构的〈110〉硅岛和采用边长补偿的〈100〉硅岛最适合间接连接式压力敏感膜片.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可在室温下工作,且具有Pt/LaF3敏感膜的MIS型固态氧传感器,讨论了它的敏感机理,测试并分析了传感器的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光纤微弯的缠绕式管道形变传感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模光纤的微弯特性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颖的光纤缠绕式管道形变传感器 ;也给出了它的基本实验原理 .研究表明多模光纤的微弯损耗对导管的变形响应灵敏 ,其灵敏度可达 3.5 d B/ με.并且实验与理论符合的很好  相似文献   

12.
用于差动电容传感器的高分辨率电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差动电容传感器的电路 ,采用弱信号检测技术 ,将被测微小电容变化量转换成直流电压信号 .输出电压与差动电容变化量成线性关系 ,经过单片机处理后能自动补偿偏差电容和电路的漂移 .实验表明 ,最小被测电容变化量可达 8f F,灵敏度可达 3.82× 10 1 1 V/ F.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以生物芯片及其制作过程来重点介绍采用半导体光刻技术制作基因芯片,通过与传统光引导合成法的比较,表明了这种方法在制作高密度寡聚核苷酸上的优越性,其探针特征尺寸可望达到1μm ,并阐明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伟  谢寿生  王文栋 《传感技术学报》2005,18(2):238-240,246
根据自整角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和输入输出信号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硬件测角方法,并应用于EEC检测系统发动机试车模块.根据相关函数测角原理,设计了数字转换电路及其信号调制适配电路.适配电路中的多级并联放大电路、带通滤波器对试车过程中的随机干扰信号,尤其是振动引起的噪声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精度地跟踪自整角机的角度变化,这对于研究某型涡扇发动机α通道的控制规律及其检查排故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面向微型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多孔硅薄膜的制备工艺.多孔硅刻蚀工艺高效便宜,与标准CMOS工艺兼容.通过选择不同的衬底掺杂浓度和适当的电解液浓度能控制纳米(或微米)级多孔硅的孔径大小,得到适用于膜电极的纳米级孔径的多孔硅薄膜,证实了纳米级多孔硅可用于硅微燃料电池中膜电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一种测定克咳敏的新方法 ,用硅钨酸作为电活性物质 ,将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与药物敏感膜相结合 ,制成药物敏感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 ,测定克咳敏的线性范围为 5 .0× 10 -2 ~ 5 .0× 10 -5mol/L ;适宜的 pH范围为 4 .0~ 7.5 ;响应灵敏度为 5 9.5mV/Pc.用该传感器测定克咳敏片剂的含量 ,结果和药典方法相一致 .  相似文献   

17.
纳米ZnFe2O4的制备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柠檬酸盐热解法制备出纳米ZnFe2O4粉末,其物相纯净,颗粒分散性好,尺寸小于50 nm.实验结果表明,ZnFe2O4晶粒生长随焙烧温度升高存在两个生长阶段,即快速生长I区和正常生长II区.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厚膜元件电阻快速下降.ZnFe2O4厚膜元件对苯及其衍生物蒸汽有较高的敏感度,且存在最佳工作温度和最佳烧结温度,分别为360℃和500℃.  相似文献   

18.
基于TMS320C64x的立体匹配实时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立体视觉是被动式测距的一种重要方法,而立体匹配则是整个体视算法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部分.计算复杂度高,算法的实时性难以保证是立体匹配算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基于高性能DSP的立体匹配实时性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TMS320C64x的实时立体视觉算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够充分利用C64x DSP的架构特性,具有实时性高(大于每秒30帧),结果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Sedentary office work has been shown to cause low back discomfort and potentially cause injury. Prolonged standing work has been shown to cause discomf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it–stand paradigm is hypothesised to mitigate discomfort and prevent injury induced by prolonged exposure to each posture in isolation.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potential of sit–stand to reduce discomfort and prevent injury, without adversely affecting productivity. Twenty-four participants performed simulated office work in three different conditions: sitting, standing and sit–stand. Variables measured included: perceived discomfort, L4–L5 joint loading and typing/mousing productivity. Working in a sit–stand paradigm was found to have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discomfort when compared to working in a sitting or standing only configuration. Sit–stand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lumbar flexion during sitting compared to sitting only. Increasing lumbar flexion during prolonged sitting is a known injury mechanism. Therefore, sit–stand exhibited a potentially beneficial response of reduced lumbar flexion that could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event injury. Sit–stand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ductivity.

Practitioner Summary: This study has contributed foundational elements to guide usage recommendations for sit–stand workstations. The sit–stand paradigm can reduce discomfort; however, working in a sit–stand ratio of 15:5 min may not be the most effective ratio. More frequent posture switches may be necessary to realise the full benefit of sit–st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