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谷壳对铀(Ⅵ)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pH、吸附时间、铀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谷壳粒径、温度等对谷壳吸附铀效果的影响,从热力学和动力学方面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红外光谱(IR)和扫描电镜(SEM)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单位质量谷壳对铀的吸附量随铀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谷壳用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pH=3、粒径为100~120目时吸附效果最好;吸附在60min基本达到平衡。在25℃时,饱和吸附量qmax可达15.14mg/g。谷壳对铀的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谷壳吸附铀前后的红外光谱表明,谷壳主要是由羟基、羰基、苯环及碳水化合物组成,通过络合或离子交换的方式吸附铀。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聚合铝对铀的吸附以及在含铝离子的溶液中用偶氮胂Ⅲ进行铀的测定方法的探索。研究表明:在1∶1(体积比)的盐酸介质中,当c(AlCl3)<0.1mol/L时,用偶氮胂Ⅲ测定铀误差小于10%,摩尔吸光系数仅103 L/(mol.cm)。当聚合铝的羟铝比为2、铝浓度为5.64×10-3 mol/L时,可实现铀的吸附率在90%以上。因此聚合铝是一种很好的吸附铀的材料,并可实现含铀废水的减容,从而降低核废物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3.
为在碳微球表面引入偕胺肟基团,采用丙烯腈接枝淀粉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制备偕胺肟功能化水热碳微球(HTC-AO),并研究了HTC-AO对水溶液中铀的吸附性能,HTC-AO对铀吸附的最佳pH=6.0,吸附量最大为455.6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离子共存的情况下HTC-AO对铀具有很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满江红鱼腥藻吸附低浓度铀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用蓝细菌满江红鱼腥藻为吸附材料,研究了时间、pH、阳离子、阴离子等对水相中低浓度U(Ⅵ)的吸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满江红鱼腥藻对浓度低于5.5mg/L铀吸附迅速,平衡时间不超过2min;富集铀酰离子的最佳pH范围在5.0—8.5,铀酰离子可能以[UO2OH]+形式与藻细胞结合;Li+、Na+、K+、NH4+不与UO2+2竞争;Cu2+、Cd2+、Mn2+、Zn2+使满江红鱼腥藻的吸附容量下降;Cl-、SO2-4、NO-3不影响藻细胞对铀的吸附;经过简单串级,3.5‰—4.5‰鲜藻可将模拟废水中的铀从5.5mg/L降低至0.05mg/L。  相似文献   

5.
盐环境中的铀在Fe(OH)3中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6.
铀离子的微生物吸附回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指状青霉菌对溶液中铀离子的生物吸附作用.通过静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影响吸附的实验因素,在25℃、pH=4时,指状青霉菌对铀的饱和吸附量可达155mg/g(湿重),溶液的酸度是影响铀离子吸附的主要因素.Na2 CO3和NaHCO3可有效解吸菌体上吸附的铀离子.  相似文献   

7.
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Fusarium sp.#ZZF51生物吸附铀(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南海红树林内源真菌Fusarium sp.#ZZF51富集铀(Ⅵ)的特性.初步结果表明,受试菌吸附铀(Ⅵ)的吸附平衡时间为60 min,常温常压下吸附最佳条件为pH=4.0,铀(Ⅵ)的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吸附时间为60 min,铀(Ⅵ)的吸附容量为15.46 mg/g.Langmuir和Freundli...  相似文献   

8.
余绍宁  包伯荣 《核技术》2000,23(1):48-51
以4-苯甲酰基-2,4-二氢-5-甲基-2-苯基-3H-吡唑唑酮-3(HBMPPT)为萃取剂,二正辛基亚砚为协萃剂,研究其在硝酸介质中对铀的萃取行为,以及萃取剂浓度、酸度等各种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以确定两种萃取剂的协同取及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态实验法研究了钙-铀-碳酸络合物对红土吸附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总碳酸和钙离子浓度增大会抑制红土对铀的吸附,当pH=7.0,红土投加量为1g/L,钙离子、总碳酸根和初始铀浓度分别为0.4mmol/L、3.8mmol/L和50mg/L时,红土对铀的最大吸附容量约为4.20mg/g。铀在红土上的吸附形态为UO2(CO3)2-2、UO2(CO3)4-3和UO2CO3(aq)。利用铀-碳酸络合物总量c(UCO3)T可预测红土吸附铀的容量qe,c(U-CO3)T与qe呈非线性关系,其方程为qe=18.2(c(UO2+2)·c(CO2-3)(K1+K2c(CO2-3)+K3c2(CO2-3)))0.36。该研究成果可为铀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治理提供技术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对低质量浓度铀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介绍了粉煤灰的基本性质、吸附特性和处理废水的机理。根据粉煤灰的物理和化学吸附特性,研究了其对低质量浓度铀溶液吸附效果,分析了吸附容量及影响因素。实验表明,t=0~76h时,铀的质量浓度急速下降,吸附效果明显,最大时吸附量可达到82%。随着吸附的进行,溶液pH值增大,而溶液中Fe3+、∑Fe则在减少。  相似文献   

11.
某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铀元素的空间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查明某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铀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对该铀尾矿库进行了现场采样,利用便携式XRF元素分析仪进行了原位测试,并采用SPSS软件对铀元素的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铀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分别是中国及其所在省土壤中铀元素含量背景值的4倍和2.3倍,而样品中铀元素含量变异系数达到61.84%,属于强变异,且样品中铀元素含量的统计频数属于正偏态分布,这说明该铀尾矿库对其周边土壤产生了一定的污染效应。在统计分析基础上,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并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该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铀元素污染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主要污染区域集中在该铀尾矿库坝址区0~500 m范围内及尾矿库NE侧的应急处理池周围0~100 m内,该评价结果可为铀尾矿库治理及植物修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Attempts were made to remove and to recover uranium present in nuclear fuel effluents and mine tailings using microorganisms isolated from a Japanese uranium mine. Hundreds strains of microorganisms were screened to establish which microorganisms removed the most uranium. Of the tested microorganism strains, an extremely high uranium removing ability was found in some bacteria, including Lactobacillus sp., which can remove about 2,200 μmol uranium per gram dry wt. of microbial cells within one hour. These microbial cells can remove uranium from the uranium refining wastewater with a high efficiency. Lactobacillus cells can remove more uranium from seawater than the other microorganisms which have superior uranium removing capacities from non-saline uranium solutions. The Lactobacillus cells immobilized with a polyacrylamide gel have excellent handl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an be repeatedly used in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cycles. The Lactobacillus cells can be used as an adsorbing agent for the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uranium present in nuclear fuel effluents, mine tailings, seawater, and other waste sources.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分析测量土壤样品中微量铀的方法:微波消解样品-激光荧光法。该法利用微波消解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样品前处理时间,将前处理速度提高了十几倍,回收率可达到95%以上,同时避免了多个样品同时处理过程中交叉污染的问题。当样品溶液的pH值在6.5~7.5时,荧光强度最高,UO2+2与荧光增强剂形成的络合物最稳定,测量灵敏度最高,在实际样品测量时,应及时调节样品溶液的酸度,以及加入硝酸体系铀标准溶液后溶液的酸度;荧光增强剂、样品溶液、标准溶液等应提前放入仪器间,待温度稳定后再上机测定。仪器放置在温度相对稳定的房间,测定最佳室温为20~25℃。本方法的检出限为0.009μg/g,对于1.4~6.5μg/g的样品,方法精密度优于10%(n=9)。  相似文献   

14.
对某铀尾矿库周边44 km2范围内的土壤进行采样,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结合地统计学的方法,实现小尺度下铀尾矿库周边土壤铀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变异性研究。地统计学结果显示,土壤中铀含量的均值是当地背景值的2.9倍。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计算可知,所测样本中清洁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0.5%,轻度污染样品数占22.16%,中度污染样品数占46.76%,重度污染样品数占31.0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铀的全局Moran’s I为0.154 3,Z值为2.066 4,显著性大于1.96,表明铀尾矿库周边土壤中的铀有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存在空间聚集性。通过局域自相关分析得到铀空间关联的局域指标(LISA)聚集图,探讨区域内每个单元与相近单元属性的相关水平。半方差函数计算结果显示,铀为强相关性,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类似。根据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禁止耕作区、综合治理区、重点治理区、重点防护区,建议有关部门进行分区管理。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设备测量,通过环境土壤样品溶解、铀的分离纯化、上机测量及微量铀结果分析等过程,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微量元素分析方法研究。为考察化学流程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在正式土壤样品处理前进行了全流程空白样本底测量,结果表明:流程的本底铀含量相对于样品中铀含量仅为0.1%以下,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小,能够满足环境样品中微量元素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激光器作光源,利用激光的高温烧蚀特性,以激光束烧蚀金属铀和二氧化铀材料,模拟高温条件下形成铀微粒的过程,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铀材料及产生的含铀微粒的形态学特点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在激光束的轰击下,两种靶材料均出现熔化现象,铀金属表面呈现明显波纹状结构,二氧化铀的表面轰击边缘处呈现趋球状物堆积。生成的铀氧化物微粒为μm级形态不规则微粒及1 μm左右的球形微粒,说明铀在高温过程中产生球形微粒。对比研究了来自高温爆炸过程的金属银微粒,进一步验证了高温高压过程会产生球形微粒。结果表明,密实的铀氧化物微球是铀材料参与高温化学过程的结果,与低温过程中的剥蚀作用有明显的差别,是高温化学过程的特征,这为高温高压环境中的微粒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铀基体中分离痕量钚,采用由TBP 色层柱和7402季铵盐色层柱组成的萃取色层法及低本底α谱仪对模拟铀样品中铀钚分离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分离流程的条件;对影响流程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料液和洗涤液酸度、流速、解吸液浓度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分离流程.当料液中铀和钚分别为0.1 g和6 ng时, 对铀的去污因子大于107,钚的收率大于95%,满足了质谱法测量铀基体中杂质钚同位素丰度比值的要求.使用该流程对后处理铀产品进行了铀钚分离及质谱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