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正在迎来第四次产业革命,即能源革命。”这个话题成为专家学者和官员的共识。在“亚洲能源论坛”上,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首先提出“人类第四次能源革命已经来临”。他说“人类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是蒸汽机革命,第二次是电力革命,  相似文献   

2.
窦武 《建筑师》2004,(4):105-106
今年纪念林徽因先生百岁冥寿,杨永生先生邀我写一篇回忆文章,编进他主编的《回忆中的林徽因》小书里。我进清华大学建筑系读书很晚,那时候林先生已经病重,不再在系里开课,待我毕业留在系里工作,林先生几乎不到系里来了,我向林先生求教的机会很少,只能把很零散的一点记忆,写了给杨先生,以表我对林先生的敬意。到小书出版之后,我倒又想起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毕竟年老昏聩,当时写那篇《爱美·审美·创造美》的时候,竟忘记了。但这次谈话,却反映了林先生建筑思想的根本,不可不写,只好在这里补缀一篇。我在系里头几年教“建筑初步”。当初我刚进建…  相似文献   

3.
明暗的愿景     
受id+c杂志之托,希望我们为面出薰先生写一篇素描。在与面出先生相识的三年时间里,每次都是很匆忙地在国际的“照明侦探团”大会上相遇。了解了一些他在国际上做的案例,很是钦佩的。他将光衍生成一门艺术,从而将建筑更深层次的意义通过光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5)
<正>鲁迅先生在1922年的12月3日写就了《〈呐喊〉自序》,在这篇自序中他回忆了自己的思想变化的过程,尤其是"五四"革命以后的思想演变,这为《呐喊》这本小说集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缘由。在《呐喊》中一共有14篇小说,在高中语文中一共收集了三篇,分别是高中一册中的《药》、高中三册中的《阿Q正传》、高中四册中的《狂人日记》。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学习,高中的学生再来学习《〈呐喊〉自序》可以加深对这些作品的认识,归纳出鲁  相似文献   

5.
刘致平教授的《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于去年出版了。 该书作者刘致平教授是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一向很受国内外建筑界瞩目。他早年与梁思成先生合编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等,至今仍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刘先生治学之谨严,用力之勤笃,为人之谦逊,在学术界里被誉为美谈。《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出版,可以说是先生的又一部颇具匠心的著作。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创刊已经五年了! 在他五岁生日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好象一粒芥子,在各种种子里是顶小的,等到他生长起来,却比各种菜蔬都大,竟成了小树,空中的飞鸟可以来停在他的枝上。  相似文献   

7.
防火与安全的辩证法──一篇闪耀着革命辩证的讲话叶敦平江泽民同志《“关于防火安全问题的讲话”》虽然发表于1986年他任上海市市长之时.但今天读起来仍觉意味深长.使人深受启迪。整篇讲话都有极强的政治性.讲话一开始,江泽民同志就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最...  相似文献   

8.
纪念谭垣先生沈福煦记得玉民的秋天,《南方建筑》主编郑振功先生约我写一篇文景,是关于广东籍建筑弄8人的传记瓦的文章,当时我答应他,写谭增先生。困为谭先生是我的自师.在我大学就读期阎,对他之印象基深,你得上是一伍为人师表障污尊敬的章师了。因为自感债,合印...  相似文献   

9.
即物即境     
柳:2013年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做了一次大舍建筑作品展,当时把展览名称定为“即物即境”,结合这次展览,青锋写了一篇题为《境物之间》的评论,为大舍的设计做了一次小总结.两年后,青锋先生的建筑评论结集出版,分别让我俩给他当时的评论写点感想,我看到你的回应里对“物”与“境”有了新的看法,能再说说吗?  相似文献   

10.
1988年《新建筑》第二期刊载的“成败在于立意”一文(以下简称“立意篇”),主要对中山陵设计作了论评。文章认为南京中山陵的立意与意境的创造是失败的。对此,笔者实在不能苟同,特撰文与“立意篇”作者商榷并就教于读者。孙中山先生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历尽艰辛坎坷,致力于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凡四十年,终于在1911年推翻了满清政府,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与预算》2009,(5):110-110
经《建筑与预算》期刊编委会研究决定,《建筑与预算》期刊将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对上一年度在本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选,评选出优秀论文30篇,其中,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评选结果在下一年度《建筑与预算》第二期公布,编委会将对获奖作者颁发获奖证书。现将2008年评选出的优秀论文题目及作者公布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死而复生     
英国《建筑设计》杂志编者按:1977年,《建筑设计》发表了查尔斯·詹克斯的首版《后现代建筑语言》的摘录。在此,与1991年出的该书第六修订版相配合,特地为《建筑设计》杂志选编了这新的节录。詹克斯再次阐述了他的多元论信条,并继围绕查尔斯王子有关英国建筑的看法的论战之后,肯定了后现代运动。  相似文献   

13.
叶玉香 《华中建筑》2008,26(1):168-168
2007年10月,在湖北省孝感市举行的第二届“宗教、建筑、胜境”艺术论坛上,本刊记者张冯娟、孙霞有幸对陈景元先生作了一次题为《访网络“学术博客超人”陈景元》的专题采访,并刊发于《华中建筑》2007年第11期。之后,陈景元又将专访稿发布在他的网络博客上。专访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反响。兹略摘如次。  相似文献   

14.
现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的芦原义信先生,我国建筑界已比较熟悉,他的名著《街道的美学》在本刊全文刊载后,受到我国建筑界的欢迎。这部著作在日本国内和国外均有一定影响,书中一些主要章节已被选为日本建筑院校的教材。该书1979年出版后,很快即被译成中、英、俄等文本,在我国及英、美、苏等国出版。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和《马可·波罗奖》。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其成果:即1983年出版的《续街道的美学》。该书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和意六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空间与广场、街道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不仅对日本的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建筑设计工作者和建筑院校也有很大参考价值。——编者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伊始,善于为建筑经典著书的我国建筑出版家杨永生先生寄予我他的新著《中国四代建筑师》。我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连续通读了几日。我发现在这仅仅21.3万字,140页的“小书”中,竟然将中国20世纪以采的建筑师的历史描述的如此清晰。小中见大,该书表现了精深的主题。在当今国内万千建筑专著中,肯于大胆为建筑师分代、留痕的著作家及书籍十分罕见,仅从此种意义上讲该书已算一个贡献。如何对侍历史、如何讲还建筑师的历史是建筑出版人的职责。我以为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建筑发展需要用真正的方法来叙旧,更不可缺乏…  相似文献   

16.
聂铭 《建筑创作》2006,(7):i0025-i0026
我是一名在读的研究生,在读张钦楠先生所著的《特色取胜》之前,曾拜读过他著的《阅读城市》,该书提及了很多观察、品味城市的方法,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城市、阅读城市,并激发了我对城市和建筑特色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07,(2):143-143
继1999年中英文双语的《中国建筑实践》.2001年的文集《思考建筑》、2006年英文的《建造革命(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等书之后.薛求理先生的又一本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著作《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于2006年底出版。与前几本书不同.薛求理先生将目光集中在近30年来国内建筑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海外建筑师涌入国内建筑市场,完成和正在从事大量重要项目的建筑设计。薛先生把这些在国内建造的、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经和国内的设计力量合作而完成的建筑作品视为一种“新移植建筑”。客观而言.海外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不仅参与改变了中国城市建筑的风貌.带来了新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境内外建筑师的竞争和国内建筑的发展。然而.海外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究竟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是否百利无害?而隐藏在这些问题后面的.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海外建筑师引起的关于“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全球化/民族性”等命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8.
梁思成先生曾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有幸收到桂学文总建筑师(下文尊称为桂总)的亲笔赠书《本色建筑》,该书收录了近些年桂总的建筑设计思想在具体城市语境中的实践,而桂总书中的建筑设计作品则是对梁思成先生这句话很好的一个诠释。书中内容浅显易懂又不失严谨生动,图片简洁明快而又富有质感,似乎是表达他特定的建筑语汇,暗示着他"本色"建筑的逻辑思想,去伪存真、理性思辨、挖掘提炼,"还建筑空间之本,正建筑美学之色"。  相似文献   

19.
正0、前言每一次重大的产业革命,都会推动建筑业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四次"产业革命"。我国因历史原因,错过了前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机会,建筑工业化发展水平和基础较为薄弱,与先进的建筑工业化国家相比,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以致于我国的建筑总量虽早已领先全球,但距离世界建筑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1981年,日本建筑师、现任日本建筑学会会长芦原义信先生应邀来天津大学建筑系讲学。回国后。他就此次讲学的情况在日本建筑学会《建筑杂志》(1985·11)上发表了与记者藤森照信的对话“中国建筑学界展望”。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