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千禧之年     
先前的苏州河改造如王明贤所说.是“以其前卫色彩,表达了对当下文化的参与”,那么,这一年里.上海新天地则以一种崭新的城市空间再生模式,反映了对城市商业的一种介入与激发。上海新天地在保护近代以来的特色建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具有连带的经济效益,亦为之后接连不断的关于城市空间再生模式的探讨开创了先河。在此基础上.张永和对上海新里弄住宅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成果在2000年12月主题为“海上上海”的上海双年展上展出,  相似文献   

2.
禾木 《上海住宅》2005,(12):98-101
阮仪三,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法国文化部“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是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界获此个人殊荣的第一人,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  相似文献   

3.
钱锡南 《建筑工人》2004,(12):32-33
上海诞生于1292年。早在6000年前已有居民在此生息。春秋时,这里属吴国。在宋代后期,松江下游有一条小河,名“上海浦”与松江相汇合,来往船舶停靠在上海浦,即现今的小东门十六铺附近,这个新的港口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集镇,被叫作“上海镇”,这是“上海”第一次被用作地名。1292年春,上海正式升为县,属松江府管辖。  相似文献   

4.
处于世纪之交的上海,正在以前所末有的建设规摸与建设速度来加快其迈向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终于成为事实.面对今日上海2万多个工地,2千余幢高楼大厦,在众多的现代建筑中,新颖文化建筑尤为独领风骚,引人瞩目.因为它是城市品位的反映,是城市时空、人文背景的交响,也是建筑技术、艺术、环境综合创造的结晶.本人有幸主持设计“上海博物馆”、“龙华烈士纪念馆”、“上海儿童博物馆”以及“外滩风景带规划设计”等多项重大文化、纪念性建筑项目.在这一项项极富挑战性,开拓性的设计创作和构思立意中,我们注…  相似文献   

5.
杨嵩林 《四川建筑》1995,15(2):8-11
4、早期公共建筑上海曾为“冒险家的乐园”,那些西方腹无文墨、目不识丁、一文不名、穷极潦倒的泼皮无赖、乃至囚徒,都跑到这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来淘金。在上海租界还是单一乏味的殖民式建筑时,就建起了“跑马场”、“跑狗场”和大世界”这样的公共建筑。法租界里的“跑狗场”在法国注册,名称是“法商赛跑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狗场”。英文是Canidrome”,人们谐音为“看你穷”。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庙会、上坟、放河灯、耍龙船、秧歌、旱船、狮子、龙灯,多为露天,无需建筑,庙会唱戏有戏台,社戏、会馆有戏台;杂耍、耍猴的,…  相似文献   

6.
上海新建筑     
那同和 《世界建筑》2000,(9):W001-W002
上海古代曾是一片海洋上海何时成陆,史藉上并无记载,但据考古发现约在6000年前。4000余年住在上海地区的是良诸文化古人。上海近百年来历史坎坷曲折,昔日的喧闹与疯狂,历史的遥远与萧瑟,已被今日的灿烂与现代所替代。 上海的巨变是城市规模的巨变,城市建设速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巨变,也是城市轮廓线,天际线和城市空间,环境的巨变。尤其改革开放的近4年,“瞬息万变”几乎成了上海建设发展的代名词。上海面积 6 340km~2人口 1340万在“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连续实现两轮“一年一个样,三年大…  相似文献   

7.
品谈纪实     
经过历时一年半的改扩建,这座带着上海工业时代烙印的老建筑——“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又一次完成了它的改造和“重新发电”,成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城市文化能量的“发动机”。如今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也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由此聚焦八方专家,从文化意境、设计、技术的多角度对文化类建筑设计的建造设施需求、建筑特点、后续利用的可能性、改造的艺术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从一次切实的建筑品谈中寻求万千可能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支文军 《时代建筑》2004,(5):126-131
由缪朴教授设计的“上海闵行生态园接待中心”,是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本土化的一次实验,文章在建筑本体意义上分析了建筑师所采取的本土化策略,从建筑的庭院、组景、室内外空间,材料技术、建构以及地域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上海巴黎春天百货公司李娟珍,范凤翔上海巴黎春天百货公司原称上海黛丽斯益民商厦。建于淮海中路、陕西南路口──原卢湾体育馆旧址,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商业建筑。“巴黎春天”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再次展现了上海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风采,也为闻名遐尔的淮海路商业街增添了一座...  相似文献   

10.
《百年建筑》2005,(2):7-7
2004年12月初,上海,第六届住交会在热热闹闹、熙熙攘攘中又完成了一次开幕与落幕。关于它的报道可谓是琳琅满目,而以“中国房地产界的狂欢节”来评价它,似乎最为贴切。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上海在城市更新和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引起了中国建筑学界和国际同行的关注。有关建筑保护的理论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历史建筑保护运动的发展过程;二是对西方典型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法规的研究。但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技术性成果与历史建筑保护理论方面获得的研究成果没有足够的关联,“高”层面的理论无法直接指导“低”层面的技术手段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发挥正确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广受关注的央视“纪录片”栏目《一个人和一座城市》里,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对他们所处城市那种爱恨交加的叙述。上海的孙甘露说:“现在的上海人更倾向于一个未来的上海,一个新的上海:而实施这一切的,却是一些几无幻想的人。”在他看来,时下上海的许多建筑,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是应该拆掉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追捧“洋设计”在建筑业成为“时尚”.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建筑设计方面.更有人不断向洋设计师伸出橄榄枝。从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东方艺术大剧院,到北京的鸟巢型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央视大厦,再到广州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等,无一不是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中外建筑》2006,(6):1-4
上海“八号桥” 70年代所建造萧条的机器厂房呈现了崭新的面貌,变身成了片地上海中心位置时尚感极强的创作中心。HMA作为此工程的总设计公司,进行了所有建筑,景观以及公共部分的室内设计。  相似文献   

15.
空间     
Koon和Eunice皆是“偏建”设计的合伙人。虽说单凭想象已略略可以感知属于他们“走偏”的独特建筑语汇。但请相信,“亲临”其空间作品的感受则完全不同。从新加坡到纽约再到上海,Koon和Eunice将自己在上海的家当作了又一次自由实验的过程,玩到尽兴的同时,亦深入探讨着“核心筒”概念在空间中的存在及作用。有着“偏建”鲜明风格的设计令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6.
学术茶话     
施梁 《华中建筑》2003,21(1):100-101
9月中下旬,《华中建筑》主编高介华先生赴浙江参加学术会议并在浙江大学同该校建筑系师生举行座谈、交流之后途经上海作短期考察。在上海期间,他和同济大学等单位的部分人士进行了多次非正式学术交流。以下是其中一次座谈的主要内容,座谈是“非正式”的,气氛轻松活跃、自由无束,然而面对的话题却不失严肃。围绕“当代建筑/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大家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由于时间和工作限制,讨论最终以笔谈的形式继续进行并完成。  相似文献   

17.
九间堂别墅项目以其唯我唯新的建筑风格,在上海高档房地产项目中异军突起了“中式建筑复兴”的旋风,也是创新地产又一成功的尝试,所谓“创新”,在开发商看来不仅仅是用砖头瓦块建造房子,还要真正的去理解建筑的要义,并融入当今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8.
岭南建筑设计发展的社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发展从其内涵来看,是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有机统一c那么,跨世纪的岭南建筑发展,必然从建筑观念\建筑设计制度、建筑设计作品等三个方面综合构成,此三者均是制约建筑设计发展的社会性条件。贝聿铭曾说:“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岭南新建筑,作为地域性建筑,却总能领导国内建筑潮流,从侧面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建筑能够跟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永远不会被遗忘”(贝幸铭)。探讨其社会性,不仅仅是设计师们的事,同时也是政府和民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广州市规划局局长戴逢在《跨世纪的广…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松江新城建筑创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虎梅 《建筑安全》2001,(12):38-40
随着上海市建设工作的重心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的转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城九镇”的郊区发展战略,上海的郊县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一城九镇”特别是“一城”———松江新城的建设发展,将为上海其他十个新城(郊县政府所在地)的建设发展提供经验。因而探索新城的城市风貌、建筑风格和建筑创作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确定的十一个新城的情况看,十一个新城中的多数,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经济占主导的状态,规划滞后,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市建设缺乏经验,建筑设计缺乏创新,导致大量千篇一律的平庸之作,…  相似文献   

20.
上海是一座临海城市,每年都会经历台风袭击。2005年八九月份,上海先后经历了“麦莎”、“卡努”等台风,台风过后,不少居民的房屋和地下室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渗漏,国家和个人财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令人痛心。作为一名从事建筑的工作者,经过一些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在今年台风来临前,总结出一些经验,请同仁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