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2020,(5)
盆景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盆景类型多样,植物盆景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中国盆景植物材料应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地域特色突出。文章全面回顾盆景植物材料的应用历史,展示中国博大的植物盆景艺术和文化,并从当前盆景事业发展需求出发,提出了开展盆景植物资源普查、传统盆景植物资源保护、优良盆景植物资源开发、盆景植物繁育和造型技术研发、盆景植物文化挖掘和弘扬等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中国盆景艺术鉴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武忠 《中国园林》1997,13(5):46-49
本文探讨了在艺术与审美范畴内盆景的意义和特点,认为盆景是活的艺术品,具有现实的时空与艺术的时空的审美二重性,中国盆景艺术的美可以从“美在物理、美在创造,美在奇丑,美在意境:这四个方面着手探讨;欣赏中国盆景可概括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赏者在感受作品具体形象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想象,移情,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盆景的艺术审美欣赏活动。  相似文献   

3.
林凤书 《园林》2009,(1):80-81
偶得闲暇,翻翻自己收藏的字画,发现有好几幅藏品与盆景结缘。说起它们的来历,都有一则小小的故事。1979年建国30周年时,北京举办全国盆景艺术展览,盛况空前。扬州送展的盆景陈列于“苏北馆”,当时我是展馆工作人员。展览会设有“卖品部”,一日我正在卖品部整理盆景,此时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他买了一盆五针松,问我能否为他加工一下。我说可以,  相似文献   

4.
邢升清 《园林》2003,(7):57-58
水旱盆景是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相互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盆景特有的一种形式。水旱盆景表现题材广泛,景物内容丰富,自然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水旱盆景的制作比较复杂,要求制作者掌握树木与山水两类盆景的基本技巧,才能得心应手。水旱盆景的选材制作水旱盆景的材料,主要包括盆钵、植物、山石和配件等。水旱盆景的用盆大多采用浅口石盆(即山水盆景盆),形  相似文献   

5.
赵莺莺 《园林》2010,(10):78-79
为了迎接2013年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WBC-2013)在中国召开,选拔优秀盆景展品和创作人才、增进国内外盆景技艺交流,延伸“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于2010年10月1日至10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举办“‘东沃杯’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盆景创作比赛”。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盆景艺术发端、发展、形成过程中,中国历代文学家、诗人、画家、民间艺人,或亲自创作盆景,或以诗歌吟咏盆景,或以绘画描绘盆景,或著书论述盆景,使园艺栽培的盆栽,升华形成具有意境的盆景艺术,为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盆景艺术作出重大贡献。更因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气象、植物、石种及其材料不一,创作技法又各尽其妙,反映在盆景中的树木形态及山川风貌亦有明显区别,从而形成异彩纷呈的各种风格与流派,使中国盆景不论树种、石种、造型或所体现的意境,丰富多采,绚丽多姿,构成民族特色,成为中国盆景之精华,为国际盆景界所  相似文献   

7.
中国盆景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园艺加工,在盆内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的艺术品,它是盆栽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向往大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室内装饰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8.
更新之艺     
<正>艺术是启示而不是信息,是表达而不是描述,是创造而不是模仿或重复。艺术关注的是“怎么做”,而不是“做什么”。——约瑟夫·阿尔伯斯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参观了JKMM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芬兰馆。在这个建筑中,他们借助芬兰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科技和生态环保理念,为世人呈现和分享了芬兰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9.
彭春生同志撰文认为:盆景起源年代应向前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说“盆栽是盆景的雏型,因而盆景溯源实质上是盆栽起始于何时的问题。”显然,作者把盆栽与盆景两者混淆了。盆栽与盆景,虽一字之差,它们既相联系又有质的差别。尽管二者都离不开栽植技术。但盆栽主要是指以盆钵等容器培植植物的  相似文献   

10.
马文其 《园林》2005,(1):48-49
水仙鳞茎球经精雕细刻,精心养护之后,可培育,制作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水仙盆景。中国绘画有“意在笔先”的论述。雕刻,培育,制作水仙盆景亦是如此,立意即构思,在挑选鳞茎球之前就要想好制作什么款式的水仙盆景?表现什么“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1.
《园林》1998,(2)
园林造景中常常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根骨”,它象征做人要有立场、有骨气,因此,传统的国画常注重对植物根部艺术形态的表现。盆景艺术审美来源于国画的审美观,而植物盆景以其独特的根部形态造型,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垂爱就不足为奇了。榕属植物生长于中国的南方,它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方的温室和室内观叶植物的行列之中。榕属植物具有栽培容易、地表根系发达、造型易的优点。其根部形态千姿百态,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上海浦东某绿地就  相似文献   

12.
<正>尊敬的黄部长、王玮司长、王俊理事长,各位院士,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衷心感谢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授予我“标准大师”这项殊荣,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这一荣誉不仅代表我个人,更代表与我合作的团队、单位和同事为工程建设标准化作出的巨大贡献,我只是代表他们来领奖!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3.
马文其 《园林》2004,(12):46-47
水仙鳞茎球的雕刻,只是水仙造型的开始,大量的养护工作要继续进行。水仙盆景艺者都知道,水仙盆景是“三分刻,七分养护和造型”。由于养护方法和造型技艺的不同,可制作出千姿百态的水仙盆景。如图1、2,都是用前面所讲的雕刻方法雕刻的,养护有浸泡、盖棉、定植、场所、换水、控温、光照、整形等过程。  相似文献   

14.
芬兰的青年建筑师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芬兰青年建筑师群体为芬兰建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青年建筑师群体将芬兰建筑推向世界,在公正合理的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在他们在设计中关注技术与美学间的互动,注意从不同门类艺术中吸收营养,从多种自然形态中获取灵感,他们还关注生态问题,注意节能,注意与自然的结合,努力创造高品位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采访时间:2014年6月地点:威尼斯双年展芬兰馆WA: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芬兰馆吗?奥雷·伯曼:威尼斯双年展长期以来都是基于国家的参与,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这里,在阿尔托设计的代表芬兰的展馆前.我的联合策展人茱莉娅,是芬兰建筑博物馆的馆长,她来到这里负责将芬兰建筑呈现给大家.但是芬兰建筑是发展的,而发展不仅仅靠内在的动力,还要置身在全球化的影响力之下.当然全球化的影响也发生在中国,你可以看到,这个展览就是芬兰传统与中国当代语境的相遇.  相似文献   

16.
《园林》2015,(8)
<正>盆景源于中国,一般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两大类,景、盆、几(架)是制作盆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盆景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在盆中经艺术创作和园艺栽培,塑造美丽的缩小版山水风景,是最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特色的代表之一,常被人们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盆景艺术在全国各地未能普及,但市场有个规律:越现代人们就会越眷恋、回归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画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为中国盆景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已有描写盆景的诗词,以后又出现了《云林石谱》等专著,我国的盆景史与我国的诗画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盆景艺术十分讲究“画境”,也就是“构图”上的形式美、线条美,使其具有画一样美的效果。“这盆景真入画!”指的便是“画境”,它往往是给欣赏者的第一感觉。盆景艺术非常注重“意境”,也就是立意美,内在的含蓄美。它是经过严密的构思,把诗的思想感情融入到“画境”之中,从而使景观达到“形伸兼备”的效果。“画境”与“意境”的统一,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胡运骅 《园林》1997,(3):43-43
日本的树木盆景与中国的树桩盆景同物而异名,而中国称“盆栽”的则与日本的“盆景”同义。日本盆栽自1909年在英国伦敦一次展览会中首次出现于西方国家后,逐步为西方人士所熟悉。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盆栽使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对此产生农厚的兴趣。英文“Bonsai”一词早已众所周知,使世人误以为盆景源于日本。其实不然。日  相似文献   

19.
盆景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园艺加工,在盆内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风貌的艺术品,它是盆栽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向往大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室内装饰中的珍品。 有人称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盆景在室内装饰运用中,符合人们反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审美情趣。但它在室内装饰中与书画、工艺品的装饰效果不同。盆景是一种造景艺术,将大自然景物浓缩于咫尺盆中,树石清流可观,可触摸,更接近自然,更符合人们进行室内装饰的原意。何况现代建筑中有许多阳光直射于室内,书画  相似文献   

20.
前段时间在芬兰有一个项目协议要签署,芬兰方的负责人跟我半开玩笑地说:这份合同书其实对中国人约束力也不大,我们还是彼此信任吧。我只能苦笑。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境况,明明已经说得好好的事,在执行过程中人们总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变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