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公共空间"概念梳理为切入点,从"公共"一词的语义内涵出发,探讨中西方不同语境下对公共空间概念的差异比较,对公共空间的人文意蕴的内涵进行定义并提出其特点,通过"佩雷公园"和"高线公园"为例,阐述其设计思想中蕴含的人文意蕴与审美特质.以国外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成功经验为借鉴,揭示对我国公共空间设计的有益启示,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城市居民健身对运动空间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政府公共体育场馆有效供给,探讨城市居民健身空间的"供给侧"发展,开拓城市居民健身空间供给源。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理念的影响下,城市综合体的公共空间除了是综合体的核心空间,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承担着激发综合体及周边空间活力,引导它们持续开发的职能.通过对城市综合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北京侨福芳草地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试图从"城市触媒"的角度出发,探索出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石景山首钢工业区搬迁后,在城市内留下大约8平方公里的城市用地以及用地内大量的工业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石景山区CRD景观建设行动规划总体研究项目中首钢工业文明轴线的设计研究,阐述了工业遗产更新与城市道路公共空间的结合设计.同时,这也是将工业遗产更新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5.
后新自由主义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寻找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点,而城市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这一角色.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人的需求,保证公共利益与社会公平是这一发展背景下公共空间需求的明显特征.从"附属"到"优先"地位的转变,从单纯物质需求到人本需求的过渡,以及从国际风格到展现地域文化特征,反映出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新的认识,而同时,公共空间的布局与结构形态相应变化也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人的行为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设计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底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空间,各地都在为此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尝试.文章通过人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验,对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合理性提出疑问,强调了人的行为活动对公共空间设计的要求,强调了人、人的行为活动、活动的场所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通过重庆两个公共空间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强调了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空间的层级系统与建筑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重要的外部环境组成,现代城市设计者们已经越来直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积极、有意义、富于个性的城市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在很在上也依赖于建筑创作对城市环境的理解。本文从城市空间形态椹。空间形态层级划分的角度,探讨了在城市公共窨的创造中,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所应理解与遵循的方法与原则。  相似文献   

8.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故障树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属性,针对其特有的属性,建立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故障树分析模型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品质进行了评价.对于科学的衡量和评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真实品质,切实营造"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城市",促进和谐建设,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TRIZ理论的城市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的设计原则.以日本在大地震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对地震后受灾群体的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TRIZ理论中的资源分析以及技术、物理冲突消解等方法,对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的设计提出了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实现了部分应急避难设施的创新性设计.为"平震结合"的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中心城区逐渐呈现出功能混合和高密度的空间特征,同时带来的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公共空间杂乱等问题,正不断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发展,由此对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共空间参与式设计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式.以北京磁器口大街周边公共空间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设计论述,对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设计的具体过程和设计策略进行总结研究,以期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全新的思路和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11.
赵爽 《宁夏工程技术》2011,10(2):184-189
通过对法国南部城市考察,总结了城市户外公共空间内部的边界设计的重要性与有效途径.以活动类型将公共空间划分为通道与驻留空间,用立方体模块分析,将实际案例中的边界设计手法归纳为顶面、侧面和底面设计三类,并与北京市的一些边界设计相对比.法国南部城市以引导和暗示的间接手法分割公共空间,更加注重不同功能空间的联系,迎合市民的活动习惯,尊重活动需要的边界设计能够显著提高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在同等尺度的城市空间中,北京可以借鉴法国南部城市的设计手法,做到美观与实用并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市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需求以及城市环保意识的提高,为城市滨河公共空间的开发建设带来了契机.城市滨河公共空间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议题.从滨河公共空间的意象构成出发,进而将空间中易于感知的意象元素总结为规划实践中可控制的城市设计要素,建构其环境特征体系,用于指导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3.
采用现场调研法,对徐州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实践进行考察.在分析现有不足的基础上,从合作机制、建筑布局、供给体系、人员培训等方面,对徐州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新的追求,是城市建设中最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中人们最为重要的交往空间,文章通过对人的感官特性、行为趋向、心理特点等的理性思考和对某些实例的分析,得出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合理的、更具人性化的公共空间环境,赋予其人文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并努力达到使城市从“空间”逐步变成“花园,”直至“家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适应家庭生命周期的城市住宅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家庭生命周期为切入点,比较分析我国城市家庭生命周期的特征与居住需求变化,解析家庭人口复合状态的演变和特点.发现人口复合状态家庭中出现了从"人"到"家"的居住需求转变,由此产生了"空间溢出"现象,反映出家庭人口结构变化与功能空间的矛盾,指出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住宅空间与居住功能之间的过分对应.尝试提出以"合"为前提下适当的"分",即"和合而居"的"家中家"居住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城市空间层面,这需要以人的尺度、行为和认知模式为出发点来构造空间。本文从人的感知角度出发,关注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动态知觉属性。依照感知理论,建立感知框架。并将这种框架结合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城市公共空间案例结合,使用空间注记法和观察法提炼其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感知要点,丰富并完善框架,形成人在城市公共空间下的感知模型。分析该模型,得出结论,空间感知模型需要基于人的先验与意图,结合多种感官系统,满足先验并输入新信息,从而构建从人的感知出发的感官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提质”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品位快速提升的过程中,城中村存在空间环境品质差、安全隐患严重、公共配套设施不足等诸多问题,成为制约提升城市居民人居环境品质的关键。以徐州市翟山村为例,运用PSPL调研法对生活性街道的公共行为和公共空间进行研究,分析街道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发掘影响空间品质的客观因素;并结合SD法对街道空间进行感知评价研究,分析使用人群心理感知与空间客观指标间的关系,明确使用人群在不同街道中的空间感知特征。通过两种研究方式的结合运用,并以人群主观使用需求为导向,提出城市老旧居民区生活性街道的活力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增长机制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策略,目前尚在探索中。本文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意义,及其与城市公共空间在“多元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演化过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城市发展为主要线索,针对城市发展的转变及趋势,讨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借助空间语言,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化过程,以期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在意义有更深层次上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雕塑是一门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公共空间的造型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环境的美化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雕塑艺术也日益受到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亲睐。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为雕塑艺术发挥其功能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城市景观雕塑的公共性特征、艺术特征、语言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城市景观雕塑这一公共空间的造型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