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民稿铅锌矿床成矿期方解石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流体包裹体群体液相成分和氢氧同位素测定及分析,进而明确该矿床的成矿机制。结果表明,成矿流体温度主要为150~200℃,盐度一般大于11%,密度约1g/cm,成矿压力约(195.3~215.8)×10Pa,成矿深度在737~814m,是以钠和钙的氯化物为主的高浓度溶液,属低温、高盐度、高密度的地下热卤水性质的含矿热水溶液。成矿流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O和CO,并含少量的CH4和H2;包裹体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Na为主,其次为Mg2+和K;阴离子主要为Cl、SO2- ,其次为F、NO。氢氧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建造水,有变质水的混入,后期可能有雨水的渗入。成矿期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中普遍含CH,表明成矿与有机质相关,控矿构造及容矿层中的有机质充当还原剂,使硫酸盐成为还原硫,从而使成矿流体中的铅、锌等组分从络合物中分离、沉淀,堆积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2.
小北沟萤石矿床矿体赋存于中生代中酸性火山-沉积岩中,主要受近SN向、NNE向断裂破碎带控制。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各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HO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分布在160~200℃,盐度(w(NaCleqv))集中分布在0.2% ~1.4%,流体密度0.77~0.93g/cm;包裹体成分以HO为主,含少量C等有机组分,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NaCl-HO流体体系。野外地质特征及显微测温结果均表明,流体弱沸腾导致早阶段石英沉淀,水/岩反应是萤石的主要沉淀机制。小北沟萤石矿属于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被加热的大气降水和地层水。  相似文献   

3.
小多宝山铜矿床位于多宝山铜(钼)矿床北西约10km处,是三矿沟-多宝山铜钼铁成矿带上一个较为典型的小型矽卡岩型铜铁矿床,矿体赋存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的接触部位。对早期硫化物阶段中石英和晚期硫化物阶段中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研究表明,早期硫化物阶段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8~467℃,盐度w(NaCleqv)变化范围为8.8% ~21.2%,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0~434℃、盐度为39.3% ~50.1%;晚期硫化物阶段仅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8~163℃,盐度为1.22% ~5.99%。结果显示,早期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含CO2 的NaCl-H2O热液的特征,主成矿阶段北西向片理化活动,导致流体减压而强烈“沸腾”,使得金属硫化物卸载沉淀。  相似文献   

4.
中条裂谷铜矿床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条裂谷主要铜矿床的包裹体是以液相包裹体为主,含气液相包裹体亦较普遍,常含子矿物NaCl;成矿温度以140—300℃为主,晚期则高达400—620℃;主要矿床的包裹体化学成分及化学序列相似,普遍富含Cl-,Na+,Ca2+和H2O及CO2;成矿流体以高盐度(32~40Wt%NaCl)为主,密度为1.0~1.18g/Cm3;各矿床成矿的物理条件不同,沉淀环境存在若干差异.矿床属海底中低温热液铜矿床.  相似文献   

5.
利用包裹体测温和激光拉曼探针测试技术对粤北梅子窝钨矿58~#矿脉研究发现:石英包裹体的主要类型为Ⅰ型包裹体(NaCl-H_2O体系),主成矿阶段的包裹体成分以H_2O为主,含少量N_2、 CH_4、 CO_2气体,均一温度在169.1~358.7℃,盐度(w(NaCl_(eqv))) 0.70%~8.41%,成矿流体密度为0.66~0.94 g/cm~3,显示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低盐度及中低密度热液。研究认为,当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改变时,流体体系失衡引起钨络合物分解,并重新与Mn~(2+)和Fe~(2+)结合形成新的复合物,最终在有利部位沉淀晶出形成钨矿。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在垂向变化出现异常以及温度、盐度及密度出现分段聚集而又相互叠加的现象,提出矿区存在两期成矿流体的叠加作用,在不同岩石接触界面及温度梯度带是重要的找钨地带。  相似文献   

6.
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考察了初始pH值,H投加量,n(H)∶n(Fe2+)和反应时间对氧化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以浓缩液中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出初始pH值、n(H)∶n(Fe2+)和H投加量3个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初始pH为3~7、H投加量20~40mL/L和n(H)∶n(Fe2+)为2~8的条件下,分析COD的变化。通过DesignExpert8.0软件设计实验,得到了一个二次响应曲面模型。Fenton氧化的优化工艺条件:初始pH值4.94、H投加量1.0032mol/L,n(H)∶n(Fe2+)=5.38,在此最优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最大,为76.12%。经实验验证,响应面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拟合性好,能够很好地反映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pH3.5的NaOH-HSO缓冲溶液中,牛血红蛋白催化H 氧化香豆素生成7_ 羟基香豆素,导致体系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该氧化产物在456nm处有最大荧光强度。实验表明:在456nm处,体系的荧光增加值ΔF与H的浓度在3.940×10-7~7.88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85,检出限为1.25×10-8mol/L。据此建立了一种简单、灵敏度高的检测水样中痕量H的荧光新方法。该方法已用于雨水及消毒液中H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水化学特征分析是研究岩溶地下河系统的主要方法之一。选取桂林寨底地下河为研究对象,研究寨底地下河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包括水化学类型、水质的矿化度和硬度,不同区域K、Na、Ca2+、Mg2+、SO2- 、Cl、、HCO3离子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运用离子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离子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寨底地下河大部分属于微硬水,矿化度与Ca2+、HCO3呈显著相关。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离子浓度逐渐升高。寨底地下河系统的离子来源主要有碳酸盐岩和白云岩溶解,易受到地表污染源和人为污染的影响,且具有区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合成和表征了磷氯钡石[Ba5(PO43Cl]固体,通过溶解实验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作用。结果表明:溶液的pH值和组分随时间的变化与初始pH值密切相关。溶解过程包括了质子化作用,Ba2+、PO43- 和Cl离子的释放、络合作用,重结晶作用等。在25℃和初始pH=2.00、5.60、9.00的条件下,磷氯钡石[Ba5(PO43Cl]的溶度积(Ksp)分别为10-42.85、10-43.44和10-43.34,相应的吉布斯生成自由能ΔG分别为-6235.82、-6239.16和-6238.58kJ/mol。一些常见的氯磷灰石矿物在水中的稳定性顺序为Pb5(PO4Cl>Cd5(PO43Cl>Ca5(PO43Cl>Ba5(PO43Cl>Sr5(PO42Cl>Zn5(PO43Cl。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鹰潭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变化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鹰潭市地下水样品采集和测试结果,利用舒卡列夫分类法绘制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图,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变化显著。与1986年相比,2013年研究区HCO-Ca、HCO-Na+Ca和HCO-Ca+Mg型地下水完全消失;1986年HCO+Cl-Na+Ca型地下水仅仅分布于鹰潭市区附近,而在2013年该类型地下水分布广泛;2013年,研究区新出现SO+Cl-Na+Ca、HCO+SO+Cl-Na+Ca、HCO+Cl-Na+Mg和HCO +Cl-Ca+Mg型地下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近年来酸雨频发、工业污染物排放以及酸雨-基岩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产于广西大化县的金伯利岩类岩石钾镁煌斑岩及金伯利斑岩,经岩石化学、重砂、岩矿鉴定、电子探针等分析,其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42.60% ~42.9%)、Al23(10% ~11.07%),K2O>Na2O、K/Al=0.8746~1.0379、K/Na=4.9707~5.2156;主要矿物含铬,有含铬金云母(Cr231.05% ~1.72%)、含铬橄榄石(Cr230.1% ~0.64%)、含铬透长石(Cr230.06% ~0.2%)、含铬透辉石(Cr230~0.1%)、铬尖晶石、碳硅石等;岩石中微量元素Cr(404.9~478.6)×10-6、Ni(168.6~222.9)×10-6、Co(28.27~39.75)×10-6、Nb(36.55~50.19)×10-6,含量较高。岩石具同种矿物多世代结构、煌斑结构、卵斑结构,基质具隐晶质-显微球粒状结构、显微柱粒状-显微放射状结构、显微席状交织结构。岩中包体(捕掳晶、捕掳体)含量高,包体种类既有同源包体亦有异源包体。  相似文献   

12.
灵湖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小秦岭地区,矿体大多呈脉状产于断裂带内。成矿过程可初步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石英-碳酸盐-黄铁矿3个阶段。Au主要沉淀于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成矿期石英中发育富液两相、富气两相和H2O-CO2三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424 ℃~499 ℃,盐度为11.5%~13.6% NaCleq,密度为0.55~0.66 g·cm-3; 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发育富气两相、富液两相和H2O-CO2三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291 ℃~389 ℃,盐度为0.4%~11.8% NaCleq,密度为0.50~0.83 g·cm-3; 石英-碳酸盐-黄铁矿阶段可见富液两相和富气两相包裹体,其完全均一温度为206 ℃~289 ℃,盐度为8.3%~22.2% NaCleq,密度为0.83~0.99 g·cm-3。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低盐度和低密度等特征。灵湖金矿床中石英的δ18OH2O值为0.7‰~4.5‰,δD值为-106.4‰~-86.1‰。H-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为-8.5‰~2.4‰,206Pb/204Pb值为17.202~17.796,207Pb/204Pb值为15.448~15.473,208Pb/204Pb值为37.712~38.255。S-Pb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低级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灵湖金矿床为岩浆热液型金矿,流体相分离和温度的降低是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广西姑婆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电子探针测试,得到了其化学组成特征。姑婆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富铁贫铝、高钛低镁特征,属于典型的富铁黑云母;其FeO含量为27.26% ~37.15%,Al为12.24% ~14.42%,TiO 为1.96% ~3.61%,MgO为1.16% ~6.47%,Fe2+/(Fe2++Mg)值较高,为0.68~0.94。结合相关图解判别结果,该岩体黑云母属于壳源型,形成时具有低的氧逸度;通过Ti饱和度温度计算公式得出其结晶温度在595.60~696.37℃;里松岩体黑云母全铝压力计计算结果显示,其结晶压力为124.20~174.49MPa,对应的侵入深度为4.53~6.36km。姑婆山花岗岩具有高含铁指数形成于较高温度、低氧逸度环境条件下,这些特征均是锡成矿的有利条件,暗示本区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且上述有利条件可以作为本区寻找锡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贵州松桃县嗅脑铅锌矿床与湖南花垣超大型铅锌矿床毗邻,是黔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铅锌矿床之一。在研究该矿床稀土元素与碳、氧、硫、铅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嗅脑铅锌矿床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具有总稀土(ΣREE范围为2.03×10-6~3.01×10-6)含量低、轻稀土富集、较高的LREE/HREE值、Eu和Ce均呈不同程度负异常等特点,与碳酸盐围岩的稀土配分模式较为一致,表明成矿物质有一部分可能来源于围岩。成矿期方解石的δ13PDB值(-1.23‰ ~0.42‰)和δ18SMOW 值(15.35‰ ~19.51‰)均略低于碳酸盐围岩的δ13PDB值(-0.79‰ ~2.39‰)和δ18SMOW 值(18.81‰ ~21.50‰),表明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导致了成矿期方解石的沉淀,成矿流体中的碳来源于碳酸盐围岩。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26.3‰ ~34.9‰,以富含重硫为主,表明硫来源于碳酸盐地层中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TSR)。硫化物铅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小且组成均一,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值分别为17.952~18.262、15.641~15.811、38.015~38.663,表明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并且具有高铅锌含量的下伏地层为成矿提供了大量金属物质。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一种钴(III)配合物[Co(L)(AcOH)(HO)]·(ClO·HO[HL=乙二胺缩__乙氧基水杨醛双席夫碱](1)。利用元素分析仪、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构分析表明,合成的配合物1为三斜晶系,空间群P,晶胞参数为a=1.1235(2)nm,b=1.3091(3)nm,c=2.1972(4)nm,α=98.37(3)°,β=96.25(3)°,γ=112.05(3)°,V=2.9157(10)nm,Z=2,Dc=1.366g/cm,GOOF=0.994,R1=0.0710,wR2=0.2042。标题化合物分子1是由金属钴(III)离子与AcOH配体中1个O原子,水分子中的1个O原子以及配体L2-中的2个O原子和2个N原子配位而成。化合物1通过O—H…O氢键作用形成二聚体,通过C—H…O弱氢键作用形成3_D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6.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XPS)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缅甸琥珀进行测试,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元素及微量元素。结果表明:缅甸琥珀中含有C、C1012、C10O等多种有机物,FeCu、AlFe、CuAl等金属化合物;主要元素的相对含量C约为70%,O约为22%,N及S均小于2%;微量元素有(10-6)Al223、Fe350、Cu127、Ca39、Mg35等。  相似文献   

17.
以碳二亚胺法合成了对目标植物多肽激素具有高特异性、强亲和作用的适配体功能化磁性纳米量子点荧光探针(Fe@mSiO_ QDs_ Apt),研究了其选择性和荧光特性。首先在Fe 磁性纳米粒子上包裹一层二氧化硅以克服Fe磁性纳米粒子自身表现出的不稳定性、易团聚以及被缓慢化学腐蚀等缺点。通过自组装、静电作用、共价作用实现Fe@mSiO 表面修饰氨基,再以碳二亚胺法偶联上量子点和系统素适配体。通过对体系中缓冲液及其pH值等条件的优化,Fe@mSiO_ QDs_ Apt在pH8.6的Tris_ HCl缓冲液体系中荧光最强,并能与目标系统素多肽特异性结合,使探针的荧光发生猝灭,猝灭程度随加入目标多肽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且Fe@mSiO_ QDs_ Apt探针对不同多肽的识别能力不同。与适配体功能化量子点荧光探针(QDs_ Apt)相比较,Fe@mSiO_ QDs_ Apt的荧光强度有所降低,但适配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不变,由此拓展了QDs_ Apt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相山矿田成矿流体研究中,前人一般选择成矿晚期结晶良好、透明度高的脉石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其结果难以准确反映成矿流体的信息。基于此,选择江西相山矿田邹家山铀矿床特富矿石中与铀矿物紧密共生的磷灰石及其伴生微细晶透明矿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讨论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以期为成矿流体来源的判断与成矿过程的研究提供新资料。结果表明:特富铀矿石中与铀矿物密切共生的磷灰石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含黑色矿物包裹体的微晶磷灰石(Ap1型),晶形较差,形状不规则,透明度较差,粒度小,推测为主成矿阶段产物,与之共生的主要有微晶石英和紫黑色细晶萤石,同属主成矿阶段产物; 另一类为中粗晶磷灰石(Ap2型),自形程度高,形状规则,部分呈六方柱形,粒度大,推测为成矿晚阶段产物。主成矿阶段,紫黑色细晶萤石中流体包裹体气体成分主要为H2,微晶石英中流体包裹体气体成分主要为O2和CO2,指示了成矿流体中的气体组分以H2、O2为主,可能含有少量的CO2,说明成矿流体具有富H2的深源流体加入。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70 ℃~330 ℃,盐度为5%~9% NaCleq,成矿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 ℃~220 ℃,盐度为4%~10% NaCleq,成矿温度最低为180 ℃。特富铀矿石中成矿期磷灰石及其共生脉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较好地指示了铀主成矿阶段的流体性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液法合成了一维链状4,4′-联吡啶铜配合物{[Cu2(OOCCH34(4,4-bpy)]·(CH3CN)}n(4,4-bpy=4,4′-联吡啶),经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其晶体结构。此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胞参数:a=2.31167(5)nm,b=1.40023(2)nm,c=1.53103(4)nm,β=108.205(2)°,V=4.70769(17)nm3,F(000)=2288,Z=8,Dc=1.582g/cm3,μ=1.850mm-1,R1 =0.0336,ωR2 =0.0935。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心Cu2+形成了变形的几何四方锥CuNO4构型,Cu2+通过4个乙酸根桥连形成双核单元,双核单元再通过4,4′-联吡啶N原子桥联成一维链状,经分子间范德华力作用构造出了三维超分子网。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粉末衍射仪、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等现代测试仪器设备,对川南普格和滇北昭通玄武岩晶洞中的葡萄石及其晶体聚集体的矿物学特征开展系统研究,探讨了葡萄石的颜色成因。普格葡萄石有微蓝的黄绿色和浅黄绿色两种不同的颜色,单晶体主要为板状,平行双面c{001}和斜方柱m{110}较发育,平行双面a{100}基本不发育,聚集体呈扇贝状、葡萄状,成分中除了Al、SiO、CaO、FeO、Fe外,还有少量的Cr。昭通葡萄石表现为浅蓝绿色、浅黄绿色,甚至鲜黄绿色,单晶体以板柱状为主,常见单形为斜方柱m{110}、平行双面a{100}及c{001},平行双面c{001}最发育,其次是平行双面a{100},斜方柱{110}出露的面积较小,聚集体主要为灯笼状,成分中不含Cr。葡萄石的颜色主要是Fe2+、Fe3+、Cr3+等致色离子的晶体场分裂所引起,硅氧骨干外异价阳离子之间的类质同像替代所形成的空穴对葡萄石的颜色也有一定的影响。葡萄石颜色随铁(或铁和铬)含量的增加而加深,铬含量的增大有降低葡萄石晶体透明度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