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进一步明确地层微粒运移与堵塞的主控因素 ,采用激光雕刻技术建立岩心铸体薄片模型并 进行微粒运移模拟实验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 - 离散单元法分析孔喉内微粒的运移规律 黄 研究表明 , 由于油井近井地带存在持续微粒源 ,微粒可通过运移在多孔介质中不均匀滞留或沉降 ,进而造成孔 喉和孔隙堵塞 黄 同时 ,在多孔介质中微粒的浓度对其滞留堵塞的影响较小 ,粒喉直径比为影响微粒 堵塞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2.
针对边底水发育的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底水锥进到上部层位、井筒附近剩余油潜力小、井间潜力大、注水动用难度大的矛盾,通过应用油藏数值模拟、计算边底水油藏水驱前缘技术,确定了底水锥进和边水舌进状况,提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技术、水平井优化设计技术、水平井配套技术,有效动用高含油部位,确保水平井轨迹沿油层顶部钻进,有效动用剩余油。  相似文献   

3.
强底水砂岩储层通常采用大排量水驱开发,长期水驱后储层水驱特征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采用新的实验方法获得了油水相渗、采收率以及润湿性曲线,并基于试验结果研究了水驱体积倍数、原油黏度及驱替速度对长期水驱的影响.通过对原油组成、岩石矿物组成以及润湿性变化进行分析,明确了长期水驱过程中流固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原油黏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5.
哈萨克斯坦高含水砂岩老油田涉及中石油中亚MMG、PK和北布扎奇项目的相关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快速递减及低效开发阶段。为了提高高含水期砂岩老油田剩余油采收率,以北布扎奇油田为例,运用物质平衡、测井解释、动态分析、水流通道、数值模拟等综合分析方法,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特征系统攻关与实践。结果表明,纵向上受储层沉积韵律和非均质性影响,层内、层间剩余油差异富集,平面上受沉积环境和储层物性影响,水驱波及弱势方向剩余油局部富集。结合注水开发矛盾和剩余油富集特点,制定注采井网调整和注水方式优化综合调控对策,实现油田合同期内采收率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水驱砂岩油藏压力变化率的合理性,依据物质平衡原理,结合油藏综合水驱规律,建立了描述油藏压力变化率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并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水驱砂岩油藏为实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藏压力变化率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因广义累积注采比Z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当Z>1.0且不断增大时,油藏压力变化率与含水上升率正相关;反之亦然.油藏压力变化率与含水上升率的关系曲线呈"喇叭形",当Z>1.0且不断增大时,"喇叭形"曲线向上移动;反之亦然.为了保证水驱砂岩油藏的合理开发,实际油藏压力变化率应尽量沿着理论曲线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7.
海上油田疏松砂岩适度出砂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近海油田多为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的情况,在常规防砂和出砂冷采的基础上,提出适度出砂开采。论述海上油田适度出砂开采技术的原理及增产机理,以及适合适度出砂开采方式的油藏条件与生产阶段。分析海上油田适度出砂技术关键点"度"的确定依据,给出4种不同平台产出砂处理模式的允许含砂量,讨论海上油田适度出砂技术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含水期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零散的特点,利用先进的网格技术及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寻找这类剩余油分布的最科学、最实用的技术手段.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层系多、开采历史长、井况变化大,精细油藏数值模拟要求网格细、模型大、模拟周期长.应用流线法和并行算法可极大地提高模拟速度,缩短模拟周期.提出了分阶段模拟的必要性和方法,阐述了动态跟踪模拟的意义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吴旗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田的稳产难度大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油藏开发特征和存在问题,主要采取精细注水技术和剩余油挖潜系列技术,对老油田实施各种措施挖潜,有效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确保了油田的稳产。  相似文献   

10.
浩口油田综合含水率达到93.56%,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低渗透层动用差、注采井网不完善和直井措施窜槽情况严重等问题。通过研究浩口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下步开发调整方案:1)主要立足注水、层系细分、对剩余油富集区与分散区分别治理;2)对低渗透层采用水平井配套开发,提高单井产能,减少措施窜槽风险;3)对高渗透层局部剩余油,采用新钻直井与老井侧钻结合挖潜。  相似文献   

11.
丰富川油田为低渗透油藏,2002年开始对长2油藏进行前期注水先导实验,2003年基本实现全区注水开发,但全区开发效果不理想。综合含水率由2003年的25.0%上升到2015年的92.0%,进入超高含水开发阶段。该区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裂缝性水淹水窜现象较为严重,油井含水率上升明显,单井产量低,油田产量递减快等。对全区进行了地质再认识,在对单砂体精细对比、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小层对应程度的基础上,一是提出了整体上大面积注水,局部上缓慢温和注水的注水方式,以补充地层能量;二是提出了采用两套井网,实现分层开采的方法,以扩大原始井距,解决层间矛盾;三是采取单井引效措施,以提高单井产量,最终改善全区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中低渗砂岩油藏S区块为例,为设计化学驱井网和提高其特高含水期油藏采收率,设计反五点和反十三点组合井网、小五点井网和斜列井网,运用三次采油数值模拟软件开展效果预测。结果表明,斜列井网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见效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能提高采收率12.96%;组合井网次之;小五点适应性较差。认为试验区适宜井网为斜列井网。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介于热采开发界限的高孔高渗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在大液量提液冷采模式下的水驱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渤海辽东矿区LD油田样品为例,在实验流速分别为1.0、7.5、15.0 mL/min的情况下,开展了2 000 PV高倍数水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同时结合压汞、X衍射全岩和气测渗透率等实验数据对提液方式进行优化,分析各因素对此类型稠油油藏提液后的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孔喉结构、填隙物体积分数、渗透率等储层地质特征差异对提液后的驱替特征具有较大影响,微观孔喉结构越差、填隙物体积分数越高、渗透率越低,高倍数水驱油效率越低;相比于直接提液方式,分步提液方式能取得更高的水驱油效率。对处于热采界限内的该类型稠油油藏进行水驱冷采开发,为避免造成前缘突进、降低微观波及,提液幅度控制在7.5倍为宜。实验结果可以有效指导该类型稠油油藏在矿场利用水平井规模化大幅提高生产井产液量进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小集油田官979断块"双高"开发阶段地质及剩余油分布特点,研究了耐高温的连续凝胶及SMG微球凝胶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结果表明,实验所优选的HPAM与交联剂KN所形成的凝胶在113℃下可以长期稳定,黏度基本保持不变,达到100 000mPa·s,且在渗透率为3.0μm2的岩心中的残余阻力系数可以达到20以上,具有很好的封堵性能。SMG微球在120℃下可以稳定存在,且高温溶胀后粒径明显变大,可以对高渗管产生封堵,使后续注入液转向低渗层,从而提高采收率。将优选出的适用于高温油藏的KN高温连续凝胶及SMG微球凝胶开展大剂量深部调驱试验,并对层系、井网、注入体积、段塞结构等进行研究优化,结合现场及时的优化调整,整个断块实施大剂量深部调驱后注水指标和开发效果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截止到2013年6月,14口调驱受益油井,见效13口,纯增油9 500t。  相似文献   

15.
辽河西部凹陷双台子地区的储层物性差,属于低-特低孔隙度、特低-超低渗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对这种特低渗区块进行注水开发时,储层保护措施很关键。但是,传统的敏感性流动试验方法已经不适合对致密砂岩油气藏进行评价,因此研究了用于评价储层水敏性的比表面积法和阳膨法,并依据此方法判定出双台子地区的储层具有中等偏强-强的水敏性,现场开发时需要采取防膨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青西油田窿6区块油藏属深层裂缝型油藏.由于裂缝的规模、开裂度、分布以及连通性很不均匀,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水窜现象.当油井投产以后,首先是裂缝中的油被率先采出,使裂缝中的地层压力迅速降低,在裂缝中形成一个低能带,于是地层水沿裂缝快速窜至井底,从而形成油井出水.裂缝发育程度及其与水体连通程度决定了出水时间的早晚和出水量的大小.通过Logistic函数、Gompertz函数两种S型增长曲线预测模型,对窿6区块含水率进行拟合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针对海相砂岩FOURD油藏大排量生产,发现底水油藏开发过程中不同位置水驱孔隙体积倍数不同,而常规行标中测量的实验不足以表现高水驱倍数后的油藏渗流特征。高水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黏土含量岩心水驱倍数的半对数与驱油效率呈线性关系,底水油藏水驱波及系数缓慢增加。基于FOURD油藏实际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技术表征了油藏时变特征;针对FOURD油藏南北动态不同、南区水淹程度高、波及程度难以提高的问题,提出了以提液方式再提升油藏驱油效率的方案,针对北区波及程度不高的区域提出了进行井网加密的后期挖潜方案。采用该极限挖潜策略后,根据数值模拟及实际矿场应用,波及系数提高了11.1%,标定采收率提高了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