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羊虎沟组物源特征对天然气勘探尤为重要。通过砂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组分、重矿物组合以及石英阴极发光等研究,认为研究区羊虎沟组受到北部、西南部、南部物源控制,各个方位物源在研究区中部吴忠—马家滩地区汇合。通过砂岩轻、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以及泥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等分析,认为研究区羊虎沟组源岩以大陆上地壳岩石为主。研究区北部砂岩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泥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阿拉善古陆浅变质岩相似,具有亲缘性; 西南部及南部砂岩物源区为稳定陆块区和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泥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祁连—北秦岭造山带中浅变质岩相似。综上所述,研究区北部母岩主要为阿拉善古陆的浅变质岩夹少许火山岩,西南部及南部母岩主要为祁连—北秦岭造山带的中浅变质岩,其次为碳酸盐岩和火山岩。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测地层剖面,薄片观察,粒度分析,X衍射和阴极发光特征分析,对留山盆地上三叠统碎屑岩的沉积构造、碎屑成分和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进而对沉积物源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留山盆地上三叠统是一套近源沉积,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秦岭造山带的晋宁期-华力西期侵入岩、中元古界宽坪群变质岩和古生界二郎坪群火山岩,而华北陆块古老基底及其上部沉积岩未对盆地提供物源,佐证了留山盆地为一个孤立盆地.  相似文献   

3.
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是探索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过程的重要窗口。西北天山是伊犁地块与准噶尔地块的结合部位,保存了两者之间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信息。出露于伊犁地块北缘别珍套山的泥盆系是记录西北天山晚古生代早期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载体。基于此,对中泥盆统汗吉尕组砂岩进行岩相学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碎屑锆石U-Pb年龄介于500~370 Ma,并可以分为两期,主峰年龄为386 Ma,次峰年龄为490 Ma,结合岩相学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汗吉尕组砂岩的物源主要为晚古生代早期中酸性岩浆岩和早古生代早—中期中基性岩浆岩。综合分析认为,汗吉尕组于中泥盆世晚期沉积于弧前盆地沉积构造环境,物源主要为伊犁地块北缘的古生代岩浆弧,暗示伊犁地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早期受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作用影响,为活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下侏罗统是柴达木周缘中小盆地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层段。为了给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事实的支撑,从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角度探讨柴达木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古地理、古环境特征。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下侏罗统碎屑岩主量元素与大陆上地壳整体一致,MgO、Na2O、K2O含量轻微亏损;稀土元素含量整体中等偏高,但与大陆上地壳具有极为类似的配分模式;微量元素中大离子亲石元素整体中轻微亏损,相容元素中等亏损,高场强元素无亏损—弱亏损。中—下侏罗统细碎屑岩样品化学风化程度中等偏高,意味着早—中侏罗世柴达木盆地北缘处于温暖潮湿的气候背景,与前人古生物研究结论以及研究区位于特提斯洋北部中纬度、临海位置吻合。样品沉积再旋回程度不强,说明物源区岩石不存在强烈的沉积再旋回,样品微量元素分析可以客观反映源区岩石微量元素特征。岩石中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由中酸性岩浆岩组成的后太古代上陆壳。古湖盆水体环境判别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北缘早—中侏罗世属于贫氧—还原环境,向上有减弱趋势,这与不同阶段盆地类型有关。早侏罗世断陷盆地湖盆规模不大,但水体深度较大,湖盆较为封闭;中侏罗世属坳陷盆地,湖盆面积大,但水深相对变浅。  相似文献   

5.
博孜—大北地区是库车坳陷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之一,含气层系下白垩统为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在7 000 m以深仍发育有效储层且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明确这类储层的特征及成因机制,对优质储层分布预测、开发井位部署以及天然气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结果,对博孜—大北地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南祁连盆地下日哈坳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碎屑岩主要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组成,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已达到中成岩阶段A期及中成岩阶段B期。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岩心、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X衍射观察分析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对不同区块的岩石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岩石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石英、长石含量较高,岩屑、填隙物含量较低,成分成熟度较低;岩屑以变质岩岩屑为主,塑性岩屑含量较高,刚塑性岩屑相对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分选性中—好,颗粒以次棱角为主,结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各小区块岩石学特征有所差别;物源和沉积环境的不同是该区域岩石学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岩石薄片观察与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中砂岩储层特征与孔隙演化史.结果表明:储层成分主要为岩屑砂岩,成岩压实减孔量为25%~38%,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时间晚于硅质胶结物的;有利储层发育受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影响,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远大于胶结作用的;砂岩粒度越粗,抗压实效果越好,溶蚀强度也越强,裂缝越发育,溶蚀强度越强;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粒度较粗的辫状河道相或裂缝较发育的强溶蚀层段.有利储层研究为气藏预测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长乐—南澳变质岩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变质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充分考虑区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该变质岩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变质幕和原岩层位后认为:变质带是在陆上无海浸“干造山”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存在晚侏罗世的第I变质幕和早中白垩世之交的第Ⅱ变质幕,其分别与华南燕山造山运动幕I—Ⅱ和幕Ⅲ同步;长乐-南澳断裂带南东的变质岩带的原岩层位包括下古生界和下白垩统(南园组),可能还包括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文宾山组-梨山组)、上古生界和下三叠统.  相似文献   

10.
诸城盆地作为早白垩世伸展盆地,与其东南侧胶南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一直以来仍缺少相关研究。基于野外地质考察、砂岩碎屑组分统计及主量元素特征分析,探讨了早白垩世诸城盆地的物源方向、莱阳群砂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物源区风化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结果表明:诸城盆地莱阳群砂岩地球化学类型主要为铁砂岩和杂砂岩,其源岩具有长英质火成岩或中性岩特点;砂岩的化学蚀变指数(45~58)、化学风化指数(47~69)、斜长石蚀变指数(58~73)和化学组分变化指数(0.86~1.02)体现了源区风化作用很弱的特征;Dickinson分类图解及古流向指示砂岩源区主要为盆地东南侧的胶南造山带,砂岩的地球化学组成、风化特征等共同说明早白垩世时期胶南造山带经历了快速隆升事件;结合前人关于该地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胶南造山带的本次快速隆升是岩石圈减薄作用的结果,因而诸城盆地的快速沉降与胶南造山带的隆升是相互耦合的。上述结果一方面从地球化学角度证实了胶南造山带早白垩世时期经历了快速隆升事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诸城盆地原型是伸展断陷盆地,二者均是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须家河组砂岩由碎屑组分和填隙物组成。矿物碎屑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白云母组成,此外可见少量绿帘石、电气石、磁铁矿、黄铁矿、石榴子石和锆石等。岩屑主要有硅质岩屑、泥岩屑、板岩岩屑和千枚岩屑等。填隙物主要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组成。杂基可见原杂基、正杂基和假杂基。胶结物主要为钙质和泥质。砂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其次为为岩屑质石英砂岩及少量石英砂岩。  相似文献   

12.
下高川盆地为扬子地块和秦岭造山带结合处的特殊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与相邻的构造单元存在明显差异,晚泥盆世尤为突出。为全面理解下高川盆地的构造演化,重点研究了下高川盆地上泥盆统铁矿梁组砂岩的沉积物源。以石英砂岩为研究对象,分析重矿物组成,进而进行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砂岩样品的闪锌矿、白钛石、钛铁矿重矿物组合说明其物源为岩浆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铁矿梁组石英砂岩主要来自于变质板岩和变质砂岩,少量为贫锂花岗岩类、伟晶岩和细晶岩。砂岩锆石U Pb年龄谱分析表明,铁矿梁组砂岩的主要物源来自425~530 Ma的天水和丹凤花岗岩、佛坪片麻岩、清水英安岩,以及578~982 Ma的柞水(黑沟)碱性花岗岩、天水和西峡的花岗质片麻岩、丹凤和卢氏的花岗岩。另外,1 015~1 551 Ma的佛坪黑云母斜长片麻岩,1 658~1 957 Ma的太白和宝鸡花岗岩、佛坪片麻岩,2 329~2 502 Ma的丹凤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2 625~3 147 Ma的商南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石均经历多次搬运,为扬子北缘下高川盆地提供次要物源。综合区域资料,晚泥盆世的物源大致来自北部,同时古地理格局表现为天水、丹凤、清水、西峡等地区岩体隆升剥蚀,成为物源区,而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北缘下高川盆地之间可能存在多个较小古陆,如佛坪也属于物源区。  相似文献   

13.
0 INTRODUCTIONLudongorogenicbeltinChina(or :Su—Luoro genicbeltinChina)isanimportantcontinentalcolli sionorogenicbeltineasternAsia ,beingjustsituatedbetweenSino KoreanlandmassandYangtzeland mass .Toresearchtheorogenicbeltisfavorabletoex actlycognizingthetime…  相似文献   

14.
华北克拉通金成矿具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或多期性,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局部集中性。在空间上,金矿主要集中分布于胶东、鲁西、小秦岭、熊耳山、冀东、辽西、辽东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元素组合上,华北克拉通北缘为强烈的金钼铜矿化,南缘发育金钼矿化,而东缘则以金矿化为特征;早期为金钼铅锌矿,到主期为金矿,晚期为金银组合。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次为中—晚三叠世,少量为侏罗纪,其中小秦岭、熊耳山、太行山地区金矿的成矿年龄总体稍大于胶东金矿年龄,冀东的金厂峪、峪耳崖和牛心山等几个大中型金矿形成于三叠纪—侏罗纪,辽东地区白云、猫岭等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三叠纪—侏罗纪。由此可见,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除大体具一致性外,成矿时代差异性也是一大特征。华北克拉通金矿分布的差异性主要受区域及周边地质体的构造演化及其相互作用、矿区变质岩基底遭受后期热液蚀变和金活化迁移作用、中生代岩浆活动等因素控制。中侏罗世及其以前,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主要受中亚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了挤压到伸展作用的转变,局部出现地幔上隆与岩石圈减薄,沿EW向发育了一系列三叠纪—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甚至出现碱性岩,同时形成了一系列金钼铜矿床和金矿床。这也是华北克拉通形成后在北缘遭受的首次克拉通破坏与金矿成矿事件。在白垩纪及其以后,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引领,华北克拉通遭受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由此引发金矿的更大规模成矿作用。金矿区变质岩围岩能否提供成矿物质,并不完全取决于Au含量,而是决定于是否发生一种或多种地质作用,能够把岩石中的金活化和萃取出来,同时被热液搬运,并在合适的构造环境下富集。花岗岩类和中基性岩脉对金矿的影响主要是“热机”的作用,是成矿热液(岩浆热液)的提供源,也是部分矿质的可能来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漠河盆地东北部“上侏罗统”开库康组的研究,发现了其与下伏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之间的不整合面,同时对开库康组砂岩和火山岩夹层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的2个样品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均为159 Ma,反映了沉积下限不早于晚侏罗世;在其内的火山岩夹层中获得的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36.6±1.9)、(137.5±2.5)Ma,该年龄与开库康组内发育的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晚期化石组合和Ruffordia-Onychiopsis早期化石组合反映的时代吻合,表明开库康组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而非原划分的晚侏罗世。开库康组形成时代及其下伏地层锆石U-Pb年龄揭示了构造不整合面形成于137~145 Ma,进一步约束了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之后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时间及从侏罗纪伸展盆地转化为白垩纪挤压山间盆地的时代。开库康组时代的重新厘定对进一步研究漠河盆地与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利用LA-ICP-MS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超高压变质的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及共生的石榴角闪钠长岩中的金红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金红石显示Si成分环带,且Si含量(质量分数,下同)随变质压力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从进变质到峰期变质阶段,金红石中Si含量从核部向边部呈升高趋势,峰期金红石的边部Si含量达到最高,退变质阶段金红石中Si含量从核部向边部呈降低趋势; 石榴角闪钠长岩中的金红石主要呈包体产于多硅白云母、石榴子石、角闪石和钠长石中; 在相同的超高压变质条件下,石榴角闪钠长岩中多硅白云母包体金红石的Si含量((1 018~2 741)×10-6,平均为1 924×10-6)明显高于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的峰期金红石((450~2 397)×10-6,平均为952×10-6)。综合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和石榴角闪钠长岩的产状、变质演化和全岩成分以及前人对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富硅金红石的研究结果提出,超高压变质岩石中金红石的Si含量与变质压力成正相关关系,金红石中Si含量大于500×10-6可以作为榴辉岩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指示标志。超高压金红石中Si含量与全岩成分中SiO2和TiO2含量有关,随SiO2含量的升高和TiO2含量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