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模式研究可有效落实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的全域全要素管控要求,拓展村庄建设用地之外的规划设计,弥补传统村庄规划编制的不足.文章以临沂市书院社区为例,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结合国土空间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田水路林村"为土地综合治理思路,构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技术框架,从太阳...  相似文献   

2.
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是我国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着力推进的重大项目部署,针对山水林田湖系列项目的特性,如何采取有效的实施推进方法,保障项目顺利推进实施,在国内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以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践为例,从工程特点、实施规划、组织措施、运行机制、经验与特色等方面探讨了该工程的实施推...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探索城市边缘区河道治理新方式,立足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河道环境问题。在分析城市边缘区河道的景观生态基本性征的基础上,提出该区域河流水体的纵向连通、河流水系的水质处理、河流曲线自然化修复、分层级生态景观营建、滩地景观型人工湿地、可持续性的植物配置等修复策略,以期为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中国城市生态空间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存在过度注重美学和视觉效应、盲目引进外来种、植物配置不合理、大面积运用草坪等现象,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通过分析生态文明背景下中国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土地整治生态空间特点,总结提出了“人+植物”群落城市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并以陕西省渭南市渭东新城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空间群落构建的方法要点和具体思路。结果表明:在城市土地整治修复和生态空间建设中,重点利用本土植物群落特性,构建复层植物群落; 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打造平衡的生态链; 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并以“人+植物”群落为单位与城市设施、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设计城市生态景观,最终可以构建优美、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5.
桂林环城水系整治及生态修复——景区景观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区景观工程是桂林环城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的实施充分结合桂林两江四湖及其周边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特别考虑了新建景区、桥梁的特征,其灯光的设置再一次在夜晚展现了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特色,创造了城市夜景景观工程新的规划思路和技术实践,是我国城市夜景景观工程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6.
城市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与绿化景观营造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提高景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济南奥体中心周边破损山体的测查分析,划分了三种破损山体类型,并分别配套了相应的生态修复与景观营造模式,土质边坡采用台地续坡和削坡法,石质边坡采用平立面结合植物种植、削坡砌台、挂网喷播植草以及植生盆技术等方法,碎石及弃石边坡则采用台地续坡式修复法和削坡砌台法与挂网喷播法相结合方法,通过四年的建设与养护管理,济南奥体中心周边破损山体的生态景观功能得到恢复提升。研究总结出的修复方法与景观营造模式,可为类似城区破损山体修复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基于RS,GIS的徐州城北矿区生态景观修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徐州城北矿区1987,1998,2008年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生态景观学理论,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采矿对矿区景观生态影响的变化规律,从生态修复适用范围、模式、技术等方面提出矿区生态修复的策略.结果表明:1987—2008年间,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多样性增大,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但耕地的生态景观指标变化最大,最大斑块指数减少了6.481%,边缘密度减小了5.64m/hm2,连通度减小了0.186;其次是水域用地,最大斑块指数增大了2.345%,斑块边缘密度增大了4.97m/hm2,连通度减小了0.261.采矿造成农地塌陷,地表积水,部分塌陷地被复垦为鱼塘、湿地等,为此,从构建斑块-廊道-基底角度,提出农田生态景观、水域景观、工业景观、居住景观、道路景观的生态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8.
文中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域,通过CA-Markov模型完成区域2025年景观格局预测;对区域2025年景观分布进行6000米网格划分,采用景观易损度指数及景观类型面积比重结合层次分析权重赋值法,构建并计算网格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区域2025年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2015年到2025年,林地、草地和水域三种生态景观面积增大,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三种非生态景观面积减小;(2)2025年研究区域整体景观生态风险较低,其中低风险、较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等级面积比例分别为34.92%,28.75%,31.53%,3.02%和1.91%;(3)景观生态风险全局Moran's I为0.8242,呈现很强的空间正相关,景观生态风险“低—低”值区分布较为集中,大范围分布在木兰县和通河县交界处林地景观范围,“高—高”值区分布也较为集中,大范围分布在主城区建设用地景观范围。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桂林环城水系是古今城市水系园林的典范, 是传统营城思想中“山-水-人-城”整体环境观的外 显。通过历史文献与图像资料分析, 梳理由唐至今的桂林环城水系形态演变与城水关系变化, 并从中提取 值得借鉴的建设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 (1)古代桂林环城水系的形成源于城防需求下对区域水系资源的巧妙利用, 通过对周边风景要素的整合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逐渐形成园林化的空间环境, 带动了城市景观建设; (2)当代“两江四湖”工程在修复古水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包括景观格局拓展、景观形式 创新、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以及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3)在总结桂林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水为脉, 整合城市空间”、“主客共享, 提升水域活力”、最终构建“城-产-游”复合系统的“城-水- 景”一体化路径。为传统城市水系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启示。(2)当代“两江四湖”工程在修复古水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的超越, 包括景观格局拓展、景观形式创新、休闲活动丰富度增加以及文化、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提升; (3)在总结桂林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以水为脉, 整合城市空间”、“主客共享, 提升水域活力”、最终构建“城-产-游”复合系统的“城-水- 景”一体化路径。为传统城市水系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山水城市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是江西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彰显了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创新的特点,是集现代化水利科学工程与民生工程于一体,促进人水和谐、提高人民福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它不仅展现了水利水电建设在现代生态文明中的重大作用,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现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芜湖保兴焊滨水景观设计以现代的景观诠释着抽象的传统文化,将水生态保护和绿色廊道构建与人类的精神欢愉相融,激发健康而积极的生活方式,为现代设计的价值实现搭建一个结构和框架.通过对芜湖保兴焊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分析,力求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及滨水生态治理和恢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析生态修复的适宜性条件,根据分异性、地带性、等级性、共轭性、主导因子及县域完整性等原则,参考我国各类生态及自然区划成果,建立基础图谱数据库;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分区单元,搜集了全国2861个县级行政区的基础资料,建立专题图谱数据库;采用GIS技术,选择气候、植被、土壤、地貌、土壤侵蚀类型、人口密度等关键性指标,通过因子叠加的分析方法和自上而下的分区方法,将全国(除台湾、海域)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半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和14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湿润、半湿润生态修复类型区自然条件好,可以植树造林;而在半干旱、干旱生态修复类型区仅能在局部地段植树,但不宜大面积造林.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紧密相关,本文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中国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将CO2排放纳入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函数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31个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31省市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升,反映我国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向良性趋势发展;(2)在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度的空间分异上,西部地区的耦合度主要处在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中部地区多在磨合阶段,高水平耦合阶段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体现了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水平呈梯度空间分布;(3)从2004、2009和2014年的截面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度属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的土地利用制约型,高度协调耦合区间的省市区数目减少,没有省市区处于极度协调耦合区间,说明我国各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水平还较低下.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适宜露采金属矿山采坑境界面的生态修复技术,为同类废弃地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方法】以江西某露采铜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对其采坑境界面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及成因进行识别与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采坑境界面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采坑废弃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原生态系统和地貌景观损毁、裸露创面自然修复的立地条件缺失、采坑边坡长高陡峭且风化易崩塌、持续且极端的酸性及重金属污染等,几乎不具备自然恢复的条件,通过人工干预重建生态系统成效显著。【结论】以重塑地貌稳固地形为前提,以修复污染重构(建)土壤环境为基础,以恢复植被促进自身演替为手段,以修复生态系统重现生态功能为最终目标的人工修复模式,通过人工干预引导生态系统恢复才是露采金属矿山采坑境界面最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土地整治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新农村建设也为土地整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二者的互动更加有利于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米易县城北部新区生态化规划设计及其决策过程,探索尊重山地地形地貌特征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手段,寻找生态化开发建设的模式,既尊重和体现原有的山地生态景观格局,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降低开发成本,促进山地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工矿业在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应的工业废弃地,严重影响周围生态环境及景观美学,通过研究,探索以生态恢复为基础、景观设计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等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重塑的问题,以此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18.
矿区历经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体现着不同区域的地域感以及区域价值。随着矿业发展,大量采矿活动不仅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且将原有景观结构和功能改变,形成诸多采矿废弃地,加重了用地矛盾,造成了环境污染,本课题从文化景观保护实质出发,透过对景观生态构建因子、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等相关理论的分析,从功能、自然、审美角度出发,探讨近现代工业遗存利用和更新方式。以济南长清区木鱼石采矿迹地为例,旨在探索关于工业废弃地生态恢复和景观更新的更为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