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甲壳类加工下脚料中虾青素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甲壳加工下脚料中提取回收虾青素是虾青素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详细综述了甲壳类加工下脚料中虾青素的提取方法,介绍了碱提法、油溶法、有机溶剂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并在分析虾青素提取得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虾青素提取效率的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利用对虾加工副产物资源,采用溶剂提取法,探讨以对虾虾头为原料提取磷脂的最佳工艺和影响因素。以磷脂纯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考察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磷脂提取的影响,制定出虾头磷脂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虾头磷脂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采用90%乙醇溶液作为提取液提取虾头2次,每次提取6 h。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虾头提取物中磷脂纯度为45.81%。该提取工艺简单、污染少、提取效率高,为低附加值海产品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微藻油脂提取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国内外微藻油脂提取技术进展进行阐述。微藻油脂提取技术主要包括:超微粉碎技术、热化学提取技术(湿热法、蒸汽爆破法、挤压膨化法)、化学法、酶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技术、亚临界流体提取技术、超声波、微波辅助提取法、脉冲电磁场法、高压均质法、离子液体法等;目前研究较多的为超微粉碎技术和热化学破壁技术,而挤压膨化技术和脉冲电磁场技术作为微藻油脂提取技术最新发展方向,已引起越来越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鮟鱇鱼加工下脚料中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的综合提取,以下脚料中鱼头为原料,经预处理、脱钙脱脂和除杂蛋白之后,采用冰醋酸和胃蛋白酶法提取鮟鱇鱼骨胶原蛋白(Pepsinsolublecollagens,PSC),接着采用稀碱-盐-酶法制备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CS),提取得到鮟鱇鱼骨胶原蛋白提取率为36.43%,纯度为89.54%;硫酸软骨素得率为2.21%,纯度为90.13%。并对其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氨基酸分析、扫描电镜、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其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得到的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均很好地保持了完整的天然结构且具有较高的纯度。  相似文献   

5.
天然虾青素具有抗氧化性、着色性,还有抑制肿瘤、抗衰老等功能。因此,天然虾青素在食品、保健、化妆品及医药等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雨生红球藻中含有大量的虾青素,是提取虾青素的理想来源。本文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从雨生红球藻藻粉中提取虾青素,研究了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对虾青素得率及含量的影响,为虾青素的进一步纯化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正交试验探索得出虾青素得率是影响虾青素提取的主要指标,各因素影响虾青素得率和含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同时,确定了虾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酸乙酯作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10,在45℃下提取180min,结果表明虾青素得率为98.51%,虾青素含量为86.56g/kg。  相似文献   

6.
应用离子液体溶剂体系 提取天然虾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青素有多种生物活性和突出的生理功能,从雨生红球藻等生物资源中提取天然虾青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与有机溶剂相比,离子液体良好的溶解性、可循环利用和可设计等优点使其在生物活性分子萃取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虾青素的生物来源、常见提取方法以及离子液体溶剂体系从天然资源中提取虾青素的工艺及机理,为设计操作简便、环境友好的天然虾青素提取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4 种虾脂肪的提取及其脂肪酸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莉  丛宝磊  侯双  曾晓雄 《食品科学》2015,36(20):152-156
采用混合有机溶剂法从南极磷虾、对虾、河虾和罗氏虾中提取脂肪,分别考察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温度对虾脂肪得率的影响,确定虾脂肪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溶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2∶1,V/V)、提取时间60 min、料液比1∶5(g/mL)、提取温度50 ℃。在此条件下南极磷虾、对虾、河虾和罗氏虾的脂肪得率分别为4.39%、2.80%、2.98%和3.30%。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4 种虾脂肪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 种虾脂肪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都在60%以上,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17.08%~34.2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36.89%~48.28%。4 个虾品种间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南极磷虾的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总量最高,达31.27%,而河虾的油酸和花生四烯酸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溶胀因素对多管藻藻胆蛋白粗提得率和纯度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单因子试验法研究溶剂类型、pH、离子强度、溶胀时间、溶胀温度、料液比等因素对海洋红藻多管藻R-藻红蛋白和R-藻蓝蛋白溶胀提取的得率和纯度影响.结果表明,溶剂类型、pH、溶胀温度、溶胀时间等因素对多管藻藻胆蛋白的提取得率和纯度影响较大.多管藻在pH为6的磷酸缓冲液中溶胀3 d提取的藻胆蛋白得率和纯度最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分别以斑节对虾全虾和虾肉为原料,采用酸碱法(Isoelectric solubilization/precipitation)提取蛋白,探讨了极端酸碱pH溶解-沉淀条件对分离蛋白的提取得率、基本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9(g/mL)、pH 2.0、pH 3.0以及pH 11.0、pH 12.0条件下溶解,pH 5.5条件下沉淀,全虾的蛋白提取得率在75.67%~82.72%,虾肉的蛋白提取得率在68.33%~80.5%,且均在pH 2.0和12.0时有最大蛋白提取率。斑节对虾分离蛋白中干基粗蛋白含量在82%以上,灰分含量在1.3%左右,且酸性溶解条件提取的分离蛋白中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显著(p0.05)高于碱性溶解条件。对虾分离蛋白中必需氨基酸量、半必需氨基酸量、总氨基酸量和风味鲜度均高于原料对照,但虾味氨基酸量低于对照;所得分离蛋白的必需氨基酸配比符合FAO/WHO/UNU的理想模式。对虾分离蛋白中K、Mg、Cu、Zn和Mn五种元素的含量均显著(p0.05)低于原料虾和虾肉,碱性溶解条件下分离蛋白中矿质元素含量低于酸性溶解条件(p0.05)。酸碱法制备斑节对虾分离蛋白具有蛋白得率高、营养品质佳的特点,可用于生产优良的食品和饲料。  相似文献   

10.
对虾在世界水产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内外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虾的养殖面积和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其副产物激增。对虾副产物中虾头、虾壳、虾尾等部分占虾体总质量的40%以上,这些副产物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从甲壳素、虾青素、抗氧化肽等方面综述对虾副产物的综合加工技术与高值化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进一步提升对虾副产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促进我国对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提高,虾类产业链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虾类加工过程中副产物激增,即虾头、虾壳、虾足以及低值小虾等部分,这些副产物中同样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本文归纳总结几种虾副产物中活性蛋白肽的提取方法及其活性研究进展,旨在为虾副产物进一步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从虾副产物中提取制备的活性多肽在功能食品开发利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与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酶法和化学法提取柠檬酸废菌体中壳聚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酶法提取的壳聚糖的分子量和收率(267.97 ku、4.82 g/100 g干渣)比化学法(84.04ku、4.20 g/100 g干渣)高;2种方法的脱乙酰度接近。不同的纯化方法产品的纯度和灰分的含量有着较大的差别。红外光谱图显示,酶法制备的壳聚糖与虾壳聚糖的结构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13.
畜禽副产物产量大,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高,但利用率低,应用范围有限,造成资源的浪费。我国畜禽加工副产物附加值较低,如果能够提高畜禽副产物的利用率,不但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可减少环境污染。本文以阐述畜禽副产物蛋白质的研究情况为主,围绕副产物蛋白质的水解、产物的生物活性以及其进行美拉德反应后产物在食品加工工业的应用概况进行综述,为提高畜禽副产物蛋白的利用率,拓宽其应用范围,加强畜禽副产物蛋白质及水解物的深加工利用、新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莲子加工过程会产生莲蓬、莲衣、莲子壳、莲子心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往往被直接丢弃,而未进一步开发利用,造成了明显的莲资源浪费。由于莲废弃物中含有对人体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多酚、生物碱和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莲废弃物活性成分的开发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常规提取方法和现代提取方法都已被广泛应用于莲废弃物活性成分的提取。与此同时,为了提高提取率,一些新型提取技术也被应用于莲废弃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并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莲废弃物中的多酚、生物碱和多糖具有抗糖化、抗增殖、抗氧化、抗炎等多种生理活性,但其活性研究主要集中于体外阶段,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在人体内的功效发挥。本文综述了莲废弃物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以期对莲废弃物资源的高附加值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磨皮粉是红莲子加工时机械磨皮的副产物,不仅产量很大,而且营养成分丰富,若不综合利用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响应面试验的模式设计方法,考察温度、时间等因素对磨皮粉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获得磨皮粉蛋白质提取的最优条件是Na2CO3-NaHCO3缓冲液浓度0.03 mol/L、液固比17.5∶1(mL/g)、pH 10.5、提取温度20 ℃、提取时间1 h、搅拌间隔时间10 min、超声时间7.5 min,此时蛋白质提取率达93.38%。  相似文献   

16.
畜禽副产物是指畜禽屠宰后除胴体肉外的可食性部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其腥味问题严重阻碍了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限制了畜禽肉制品加工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针对畜禽副产物的脱腥方法不断被开发和探索,成为畜禽副产物加工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畜禽副产物中腥味物质的来源和产生机制,介绍了物理法(感官掩蔽法、吸附法、包埋/微胶囊法、其他物理脱腥方法)、化学法(酸碱盐处理法、天然抗氧化剂法、氧化剂法、美拉德反应法)、生物法(酵母发酵法、其他微生物发酵法)和复合法等脱腥方法,以期为畜禽副产物脱腥方法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虾头中磷脂提取与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虾头中磷脂的提取制备方法,并分别利用气相色谱法和多维度串联质谱法对样品磷脂的脂肪酸链结构进行脂质组学分析。利用乙醇浸提法制备得到虾头中的磷脂,并从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3?个因素对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得到较优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9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0?min,磷脂的提取效果最佳,实际提取量可达到(11.58±0.03)mg/g,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83.8%。磷脂样品经甲酯化反应后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脂肪酸链组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经负离子全扫描对磷脂分子实现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磷脂的脂肪酸链中主要含有棕榈酸链、亚油酸链、二十碳五烯酸和硬脂酸链等23?种脂肪酸链,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链占9.51%,多不饱和脂肪酸链占35.33%;磷脂样品中共检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酰丝氨酸4?类共28?种磷脂分子,该提取方法所得各种类磷脂的脂肪酸链中存在许多不饱和度较高的脂肪酸链,如40∶8、36∶7、38∶7、O-40∶7、40∶7、34∶6、O-36∶6、36∶6、O-38∶6、38∶6、40∶6等。虾头中磷脂含量丰富,其脂肪酸链不饱和度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虾类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拥有丰富的虾类资源,如何提高低值虾类的高值化利用,尤其是从蛋白质中分离提取活性肽的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该文综述了虾类生物活性肽的分离提取、纯化及鉴定等研究方法,阐述了虾蛋白源多肽的抗氧化、降压、降血糖、增强免疫、抗菌、螯合金属等功能活性,并分析其与组成结构及分子质量等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对目前虾类生物活性肽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旨在为虾类生物活性肽的提取及深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艳  程胜  王晓丽  林松毅 《食品科学》2010,31(22):119-123
为开发利用啤酒废酵母资源,以啤酒废酵母为实验材料、海藻糖为研究对象、蒸馏水为提取剂,利用单因素与正交多项式回归设计相结合的试验方法,优化微波提取海藻糖工艺。结果表明:获得微波法提取海藻糖的回归模型为Y=3.672+ 0.00142Z12 - 0.0297Z1+0.00187Z3[Z1 为微波时间/min,Z2 为液料比(mL/g),Z3 为微波功率/W];优化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40:1(mL/g)、微波功率500W、微波时间25min、微波温度80℃,在此参数条件下海藻糖得率达到5.07%;综合分析发现:虽然微波提取法得率不及微波辅助法与超声波辅助法,但提取时间显著少于另外两种方法(P < 0.05),提取时间仅为微波辅助法的1/9、超声波辅助法的1/15。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第一禽蛋生产和消费大国。随着人们对鸡蛋消费量的增加以及鸡蛋的集中加工使得大量蛋壳堆积与丢弃,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也是资源上的极度浪费,对蛋壳的资源化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蛋壳的资源化利用甚多,而对蛋壳膜的利用则相对较少。事实上,蛋壳膜是蛋白和多肽等的潜在资源,具有十分可观的应用价值。为此本文概述了蛋壳膜这一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膜,并对其内在的角蛋白与胶原蛋白及其生物活性肽进行了相应的介绍,着重强调了其提取分离的方法。旨在为开发利用鸡蛋壳膜这一丰富的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