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珠海组是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重要的油气储层与区域性疏导层,对其物源的认识是研究优质油气储层发育与有效疏导砂体分布的重要基础。基于大量的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分析,提出珠海组沉积期白云凹陷发育北部古珠江(主)、南部隆起(次)、东沙隆起(贡献有限)3个物源区。利用详细的地震相分析、钻井岩心岩石组构分析、泥岩黏土矿物分析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重点对关注度较低的南部隆起物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西南部云开低凸起上普遍发育由南向北的叠瓦状前积地震相及向北东、东方向延伸的下切河道,指示了由南向北及由西向东的碎屑沉积物的搬运过程;云开低凸起及周缘钻井中的珠海组具有较粗的岩石粒度、泥岩中较高的高岭石含量、碎屑锆石以中生代岩浆锆石为主的特征,这与凹陷北部古珠江物源控制下的细-极细岩石粒度、泥岩中较高的伊利石黏土矿物含量、碎屑锆石以前寒武纪-古生代变质锆石为主的特征截然不同。综合分析认为,南部隆起物源为云开低凸起珠海组提供了充足的沉积碎屑物质,并推进至白云主洼,该物源的发育对云开低凸起的油气运移及成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分析和碳氧同位素分析等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恩平组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物性特征及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恩平组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以石英次生加大、含铁方解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为主;储层孔隙类型以长石和火山岩岩屑遭受溶蚀产生的粒内溶孔为主,部分为粒间溶孔,纵向上在煤系地层附近发育次生孔隙带。储层物性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较差的根本原因,砂岩遭受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12.51%~29.60%,平均为23.99%,达到原始孔隙度的33.53%~79.34%,平均为64.30%,压实减孔强度为39.20%~91.05%,平均值高达81.17%;而钙质砂岩发育段物性差是由中晚期碳酸盐胶结所致,胶结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2.91%~19.40%,平均值为5.61%,胶结减孔强度为8.95%~60.80%,平均为18.83%;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是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对长石和火山岩屑的溶解,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度介于3.19%~8.54%之间,平均为5.66%,占岩石总孔隙度的59%~90%,平均为76%。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浅海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柳保军  申俊  庞雄  何敏  连世勇  屈亮 《石油学报》2007,28(2):49-56,61
利用白云凹陷北坡钻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以及ODP相关资料进行的井震分析、地层对比和地震地层学解释表明,珠海组顶、底界面T6(距今23.8Ma)和T7(距今32.0Ma)为两次南海大规模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型不整合界面,是沉积—构造—气候条件的转换面。珠海组沉积时期(渐新世晚期)白云凹陷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一套几乎覆盖白云凹陷全区的大型浅水陆架三角洲砂泥互层沉积,与距今23.8Ma以来的半深水-深水的偏泥细粒沉积明显不同。同时,珠海组沉积时期古陆架坡折带自北向南迁移,穿越白云凹陷至南部隆起带附近,强烈推进的三角洲沉积表现出明显海退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响应。白云凹陷珠海组存在优良的浅水三角洲储盖组合条件,这对白云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组为研究对象,在有限井控下,基于岩屑、薄片、锆石等测试资料及地球物理响应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区恩平组三级层序格架(SQ1-SQ3)内物源及其控制下滩坝沉积体系特征。采用古地貌宏观区分物源区与沉积区,运用岩屑组成及阴极发光特征明确沉积区原始物质成分,通过碎屑锆石U-Pb定年精细拾取年龄分布特征,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物源示踪分析;同时,依据单井相、地震反射特征与多属性聚类分析刻画盆内的滩坝沉积体系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在恩平组沉积期发育古生代变质岩与中生代火成岩为主、元古代变质岩为辅的复合物源体系,SQ1-SQ3沉积期,北部3条大型断槽输导物源强度递增;滩坝的物源供应模式由SQ1沉积期的基岩-滩坝沉积体系向SQ3沉积期的辫状河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转化,滩坝含砂率与含砾率递减,连片性变差,范围减小。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恩平组烃源岩特征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恩平组烃源岩是珠江口盆地的一套主力烃源岩。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方面揭示了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构造恩平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区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而氯仿沥青“A”含量相对较低;干酪根类型以Ⅲ型为主,少部分为腐殖一腐泥过渡的Ⅱ2型。成熟度分布差异性较大,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镜质体反射率为0.6%-1.6%;白云凹陷深凹处镜质体反射率大于3.0%,大约在距今27Ma开始生烃,在距今大约22Ma达到生油高峰,生烃时间明显早干凹陷边缘斜坡带。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恩平组烃源岩沉积时期为氧化环境,母质以陆生植物为主而且具有较高的成熟度。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东部典型的边缘海盆地,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其古近系是深水区已证实的主力层系及近期深层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文昌组是白云凹陷已经获得勘探证实的主要烃源岩层系,在凹陷周边物源控制区也是有利储层发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定量表征其源-汇系统和分析源-汇系统特征及演化规律为白云凹陷主力烃源岩及规模砂体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基于锆石定年及重矿物分析确定物源体系及其演化,利用PSDM地震资料及古地貌刻画了搬运通道类型及分布,井-震结合厘定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类型特征;结合古地貌起伏、剥蚀量及沉积汇聚量计算结果对源-渠-汇系统进行了定量耦合。研究表明,古近纪文昌期发育番禺低隆起、云荔低隆起、云东低凸起以及云开低凸起4个近物源体系,以断沟和沟谷为渠,形成了4套完整的源-渠-汇系统。不同沉积时期的源-汇体系发生明显转变,受各时期物源差异的影响,文昌期白云凹陷发育古沟槽及大型构造转换带控制下的近物源小型湖相、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沉积。白云凹陷源-汇系统控制下的文昌组规模滨浅湖在文昌组五段(文五段)、文四段和文三段分布范围最广;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分布局限,在文五...  相似文献   

7.
基于岩心、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始新统恩平组辫状河三角洲类型、沉积特征和演化规律。钻井、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研究表明,陆丰凹陷恩平组可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ESQ1、ESQ2、ESQ3和ESQ4),发育了S型前积、斜交前积、叠瓦前积和隐性前积4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其具体特征如下:①S型前积型三角洲具有典型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结构,岩性以粗砂岩-细砂岩为主,含砂率为35%~65%,地震地貌响应表现为面积小于100 km2的朵叶状,主要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②斜交前积型三角洲仅包括前积层和底积层两层结构,岩性以砾岩和粗砂岩为主(偶含火山碎屑岩),含砂率为55%~75%,在地震地貌上表现为伸长状的朵叶体,面积可达200 km2,发育于ESQ1和ESQ2时期;③叠瓦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显示为低角度的叠瓦前积反射结构,岩性以粗砂岩为主,含砂率为50%~72%,地震地貌响应为面积大的朵状和树枝状(面积为250~700 km2),主要分布于ESQ3层序;④隐性前积型三角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亚平行结构或不明显的叠瓦状前积,岩性为中-细砂岩夹薄层的煤层或杂色泥岩,含砂率为30%~58%,地震地貌以振幅分带的河道状为特征,展布面积可达900 km2,仅识别于ESQ4层序。从S型前积到隐性前积三角洲,湖盆水体逐渐变浅(由120~180 m到10~30 m),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A/S)逐步趋近于0。研究区发育的4种类型的三角洲地震反射结构、沉积特征和地震地貌响应变化,是湖盆由鼎盛到消亡演变过程中水体变化和A/S比值的综合反映。该研究成果为陆相湖盆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分布演化提供了新的实例,也可为其他湖盆三角洲研究提供类比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纵向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不同层位的孔隙度纵向演化特征与成岩作用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并结合多元逐步回归方法,找出了孔隙演化的主控因素,抽象出恩平凹陷孔隙的“3段式”演化模式,即在不考虑次生溶蚀作用和早期碳酸盐胶结等化学成岩条件下,恩平凹陷的孔隙演化具有高孔锐减段、稳定下降段和缓慢减缩段明显的演化规律,其中高孔锐减段表现为压实初期的原生粒间孔迅速减少,稳定下降段是高孔锐减段这一陡变带之后出现的缓变带,缓慢减缩段是埋藏到一定深度后随深度的增加孔隙度下降不明显的深部紧密压实带,认为通过这一演化规律可以较好地评价类似盆地深部储层的经济基底。  相似文献   

9.
晚始新世珠江口盆地由裂陷阶段逐渐过渡到裂后阶段,同期沉积的恩平组记录了构造—沉积转换的构造变革和沉积演化过程,备受关注。以陆丰凹陷为例,基于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与技术,结合地震相特征、岩电特征、沉积旋回特征,识别出恩平组内部存在一个全区可追踪对比的构造沉积转换面——T72界面,探讨了该界面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在恩平组裂陷幕开始发生构造—沉积转换,以T72为分界面,断裂活动由南向北规律性迁移,沉降中心、断陷的萎缩与消亡具有自南向北逐步变新、逐步演化的特征;②沉积环境由半封闭逐渐转变为开放状态,沉积物源供给方式由盆内多物源近距离供给向盆外大水系远距离供给转变;③惠州11洼为下恩平期的沉降中心,发育滨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是潜在的富烃洼陷。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以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指导,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的珠江组下段地层中识别出一个半三级层序,且划分出低位、海侵及高位等多个体系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储集砂体的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白云凹陷北坡的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及特征与海平面升降有关,随着海平面升降,研究区发育的储集砂体包括低位时期的低位扇砂体、水道化砂体、斜坡楔状砂体,海侵时期和高位时期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其中,低位体系域砂体上倾方向尖灭于陆坡区,侧向受泥岩封隔,易形成隐蔽油气藏,而高位砂体与海侵砂体由于侧向连通性好,在上倾方向受断层的封堵,可形成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前人借助岩心、地震、测井曲线以及古生物资料,将全盆地新近系划分出14个三级层序。在等时地层层序格架下,对白云凹陷北坡重点层序进行了层序构型分析,进而指导了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的预测。从北向南,研究区依次发育H型、TH型、T型以及L型层序。其中,L型和H型层序有利于储层发育,而T型有利于烃源岩发育。另外,内、外多种地质条件的共同控制使得白云凹陷北坡新近系发育着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单个层序内可依次出现陆架边缘三角洲—内陆架三角洲—中陆架三角洲的交替。L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三角洲-峡谷水道-浊积扇体等沉积体系组成;TH型、T型层序以内-中陆架三角洲及陆棚体系为主;H型主要包括了中陆架三角洲-陆棚沉积体系。白云凹陷北部的内-中陆架三角洲中的分流水道,以及白云凹陷中部的陆架边缘三角洲中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远砂坝、峡谷水道、浊积扇体均为油气富集的有利砂体。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1井区珠江组三角洲沉积发育;通过对A-1井的岩心观察,结合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分析,在珠江组识别出11种岩石相以及2种岩石相组合;在A-1井珠江组中识别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受潮汐影响的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通过对研究区典型沉积微相、亚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油气来源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过去一直认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油气为文昌组和恩平组烃源岩混合来源。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包括重新大量取样,应用前人在白云凹陷烃源研究中尚未用过的分析技术(如热解吸附烃分析方法、异构烷烃GC/MS技术、单体烃同位素分析技术等)分析样品,根据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番禺低隆起油气主要源自恩平组烃源岩,没有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的贡献;研究区没有发现文昌组油气是由于文昌组烃源岩主要生烃期与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圈闭形成期、油气成藏期匹配不好所致;白云凹陷北部生气南部生油,白云主洼南部以及白云凹陷南部地区是文昌组油气的有利聚集区,应是下一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4.
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已证实的地质条件最优越的富生烃凹陷,但前人对白云凹陷的研究在构造、沉积和成因机制上存在争议。近年来采集的高品质地震资料有效提高了白云凹陷地震反射界面识别、结构特征、沉积充填和构造演化研究的可靠性。选取白云凹陷为研究对象,将均匀岩石圈塑性变形的伸展拆离作用应用于白云凹陷的构造解析,在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以拆离断层的厘定、理论模型与动力学分析为主要工作思路,进而阐明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白云凹陷11条控洼断层可厘定为拆离断层系,剖面上表现为多期正断层呈铲状,向下合并为一条大规模低角度正断层,晚期被差异抬升作用改造的特征;平面上具有波瓦状构造特征。拆离作用控制了白云凹陷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白云凹陷经历拆离断陷期、断拗复合期和区域沉降期3个阶段构造演化;拆离作用及其之后的持续性区域沉降作用,使白云凹陷成为南海北部深水区面积最大、沉积最厚的凹陷;同时也控制了文昌组和恩平组主要烃源岩的分布和演化。  相似文献   

15.
全球深水区油气资源量丰富且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在技术和成本条件的约束下,利用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来研究储层的方法是目前海洋油气勘探从浅水走向深水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镜下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白云凹陷北坡中深部储层基本特征、典型成岩作用类型、成岩相组合类型及其测井响应标志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白云凹陷北坡中深部储层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将目的储层划分为强胶结—弱溶蚀相、弱压实—强溶蚀相、中等压实—较强溶蚀相和强压实—弱溶蚀相4种成岩相类型,对成岩相具有较高灵敏度的声波时差、自然伽马以及电阻率曲线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初步建立了区域性的成岩相测井识别标准。旨在对无取心或者少取心井段开展储层成岩作用的相关研究,为白云凹陷深水区进一步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和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断层活动性研究、油气充注史分析及典型气藏剖析,论证了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天然气藏属典型的晚期成藏。新近纪以来白云凹陷一直处于主生、排烃期和东沙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是该区天然气晚期成藏的必要条件,二者的相互匹配是该区晚期成藏的充分条件。建议在该区以断层为依托,以晚期天然气平面运移路径为指向,寻找保存条件有利的地区进行甩开勘探。  相似文献   

17.
恩平凹陷珠海组储层的孔隙度演化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海组是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运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毛细管压力曲线等资料,对恩平凹陷珠海组的孔隙结构和成岩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储层物性特征的主控因素。珠海组储层物性受控于沉积相,与岩石的粒度明显相关。压实作用是引起孔喉变小的主要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仅引起珠海组上部的孔隙度明显增加,对珠海组下部储层影响不大。根据成岩作用与孔隙度演化的关系,并结合埋藏史和地热史,建立了珠海组成岩序列与孔隙度演化模型。利用该模型,从沉积相与成岩相的叠加效应等角度对珠海组的物性特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地区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源供烃的烃源特征,发育包括断裂体系、输导砂体、构造脊、不整合面等在内的油气输导体系.研究区油气主要输导层位为T60(23.8 Ma)-T50(18.5 Ma)和T40(16.5 Ma)-T35(13.8 Ma),其中T60-T50广泛发育连片的古珠江三角洲-滨岸沉积砂体及其上覆的巨厚泥岩,为油气的横向输导及长距离运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而T40-T35发育的三角洲、斜坡扇与低位进积复合体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和侧向输导体.广泛发育的第三系同沉积反向断层是研究区油气运移的纵向输导体系.断层、砂体、构造脊及不整合面等输导体系相互匹配,形成了"构造脊"背景下的"网络式"复合输导体系.  相似文献   

19.
珠江组下段作为珠江口盆地东部优质的油气储层,其物源分布特征至今仍存在争议。为了研究韩江-陆丰凹陷珠江组下段物源分布特征及其岩性组成,利用LA-ICP-MS定年技术对珠江口盆地东部7个不同局部构造区的下中新统珠江组下段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中碎屑锆石以岩浆成因为主,主要存在98~114,137~163,211~247和387~428 Ma四个年龄区间,变质成因为次。通过与周缘潜在物源区岩层(体)年龄对比,并结合年龄频谱特征,认为研究区早中新世珠江早期至少存在4条供给碎屑物质的水系,其中,海丰28构造区和陆丰2构造区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韩江物源;南侧东沙隆起为陆丰22构造区主物源区;汕尾物源除为惠州10构造区供源外,还与珠江物源在惠州08构造区交汇;陆丰13构造区以东沙隆起物源为主,可能有部分韩江物源的加入。韩江-陆丰地区具备发育浅层和中深层优质储层的地质条件,仍是今后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恩平组是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深水区已证实的主力生烃层系,对其沉积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的认识是指导白云凹陷油气勘探的基础。基于钻井、岩心、地震、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恩平组不同沉积时期的"源—汇"体系发生明显转变,恩平组沉积早—中期以凹陷周缘隆起区的中生界火成岩为主要物源区;恩平组沉积晚期,凹陷北部主物源通道逐渐开启,古珠江携带的华南褶皱带物源进入白云凹陷。受其影响,恩平组沉积早—中期白云凹陷发育古沟槽控制下的近物源的小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滩坝沉积,恩平组沉积晚期,则发育持续进积的大型煤系三角洲。"源—汇"体系的转变既控制了恩平组近岸煤系、远岸陆源海相、封闭海湾海相烃源岩的平面有序分布,以及早—中期煤系烃源岩分散分布、晚期广泛发育的纵向差异性;也导致了恩平组沉积早—中期发育近源扇三角洲、辫状水道复合体、滩坝成因为主的岩性—地层目标,晚期发育三角洲前缘前积复合砂体为主的岩性—地层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