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渤海西部的沙垒田凸起是一个长期暴露接受风化剥蚀的古潜山,以早期走滑断层为分隔,将沙垒田凸起分为东、西两段。目前,沙垒田凸起的东段已发现数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受早期基底走滑构造应力的作用,在沙垒田凸东段主体区自西向东主要发育了4组北东向走滑断层。由于受走滑断层的影响,在基底面上形成古沟道,晚期新近系披覆沉积在潜山上面,由于晚期右旋走滑的影响,在新近系形成了一系列北东东或近东西走向的断层,这些雁列断层对凸起区油气田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凸起区构造演化特征的分析,建立了沙垒田凸起区东段新近系油气成藏模式,明确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为凸起区东段滚动勘探和区域储量规模的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渤海海域西部沙垒田凸起区潜山为太古界花岗岩,新近系河流相碎屑岩直接覆盖在基底潜山之上。该区发育长约20 km的NE向右旋走滑断层,斜切整个凸起。潜山内发育的NE和NW向两组走滑断层走向夹角约100°,NE向主走滑断层持续活动至今;NW向断层延续较短,局部表现为沟道,新近纪停止活动。该区走滑断层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新近纪构造运动在主走滑断层附近诱发大量近EW向左旋张扭性小断层并对主走滑断层形成切割。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表明,该区断层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新近纪前基底断裂走滑阶段、新近纪早期盖层张性断裂弱雁列化阶段、新近纪晚期盖层张扭性断裂强雁列化阶段。凸起区走滑断层的多期活动不仅形成了断背斜圈闭,而且控制了走滑断层两盘古近系的沉积,对油气聚集和重新分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沙垒田凸起区至少发育6组北东向的走滑断层,西段的走滑作用明显强于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成果表明,该区北东向断层至少经历了2期走滑。晚侏罗世时期,强烈左旋走滑,将沙垒田凸起分割东西两段,控制整体构造格局。新近纪,北东向断层在右旋走滑的作用下,改造盖层披覆构造。西段可以明显见到北东向主走滑断层,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整体呈负花状构造或"Y"字型结构。而在东段,主走滑断层不明显,分支断层和伴生断层不发育,但仍整体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晚期断层往深处都逐渐收敛到主走滑断层上,断层两盘的地层厚度相当,断距不明显。构造脊是油气长期汇聚的有利区带,受走滑作用强度的控制和构造圈闭发育特征的影响,东、西段油气主要的运聚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东段,走滑作用相对较弱,圈闭在走滑断层之间发育,为披覆背斜型圈闭,主要发育"构造脊—断层—砂体"油气运移模式。在西段,走滑作用强,圈闭依附于走滑断层发育,主要为断块或断鼻圈闭,发育"沟谷充填砂—走滑断裂系"油气运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4.
渤海海域西部沙垒田凸起区新近系地层中发育三组雁列断层系A、B、C,平面特征表现为:断层呈左阶排列,雁列断层斜向分布在沙垒田凸起上,A组由西南向北由北东走向变成正北和北北西走向,B、C两组走向为北东向,每组雁列断层由掉向相反的两列成对的雁列断层构成,形成了局部垒块,显示出该区基底存在北西向的破碎带或断层。剖面特征表现为:雁列断层的垂向最大断距相对较小,大部分都单独断至潜山表面,局部见到少数浅层调节断层,与主断层呈Y字形相交,表明雁列断层在深层没有相交,都是独立的;雁列断层在剖面上形成了三组花状构造,在潜山内部每组浅层花状构造在潜山内部都汇合于一条主断层。综合分析认为,雁列断层具有伸展特征,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可作为油气垂向运移的良好通道。  相似文献   

5.
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是当前油气勘探的焦点问题,针对沙垒田凸起带流体化学特征及压力系统特征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对沙垒田凸起及其周缘地区上百个地层流体化学数据和实测地层压力数据的系统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地层流体特征,进而讨论了水-岩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沙垒田凸起及其周缘地区新生界分为3个水化学作用带,包括地层水交替自由带、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和地层水交替停滞带;地层水蒸发浓缩作用和泥岩压实排水作用在1300m以浅的交替自由带,而黏土矿物淡化作用主要是在2300m以深的地层水交替停滞带,地层压力系统也与之有一定联系;地层水矿化度呈现出随地层埋深而增大的趋势,在3000m处出现峰值;膏盐溶解是交替自由带和交替阻滞带Na+富集的主要因素,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斜长石的钠长石化、钠长石的高岭石化是研究区地层水交替停滞带的主要水-岩相互作用。通过地层水化学和压力特征以及两者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地层流体的形成机制,可指示油气赋存的层位,对于沙垒田凸起带的油气勘探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渤中凹陷古近系构造层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构造发育史和沉积特征,渤中凹陷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及9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界面为区域不整合面,三级层序界面在凹陷不同部位分别为局部不整合面、顶超面、下超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根据边界断层和古地貌特征,渤中凹陷斜坡带层序构型分为陡坡型、缓坡型、断阶型,分别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构造演化阶段性、边界断层、斜坡带古地貌是控制渤中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和层序构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古近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分布与演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海域古近系为断陷盆地充填沉积,主要富砂沉积体系为三角洲,三角洲类型多样,其类型和平面分布明显受构造-古地貌和物源通道的控制,其中扇三角洲受凹陷断裂边界控制并分布于凹陷断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发育于断陷挠曲斜坡,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于沉积缓坡带.从沙河街组到东营组,渤海海域古近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有规律地发生变化:沙三段沉积时期构造差异活动强、地形高差大,沙三段以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为主;沙一二段及东三段沉积时期构造差异活动减弱、地形高差减小,造成扇三角洲数量减少、规模减小,辫状河三角洲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东二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主要为整体沉陷,造成沉积体系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为主,仅辽东湾局部地区存在由走滑断裂引起的构造差异活动,形成了扇三角洲;东一段沉积时期发生大规模的整体构造抬升,湖区范围缩小,沉积体系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为主.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测井及录井资料,采用回剥技术及断失量的趋势分析方法,恢复了古近系沙三段沉积时期渤东凹陷的构造-古地貌,并阐明了构造-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受郯庐断裂及其派生断裂的控制,古近系沙三段沉积时期渤东凹陷呈现整体沉陷,为一结构复杂的断陷,凹中发育1个近东西向的次隆,将渤东凹陷分隔为2个次洼,北部次洼为西断东超结构,南部次洼为东断西超结构.受构造-古地貌控制,沙三段渤东凹陷北部次洼的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西部和东南部断坡带发育规模较小扇三角洲.南部次洼的东部断坡带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主体发育部位明显受次洼控制.由于东部辽东隆起带物源供应充分,所形成的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规模较大,并不同程度超覆于中部次隆之上.发育于东部断坡带和缓坡带的三角洲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和较好的圈闭背景,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埕北油田发现至今已30多年,但其滚动勘探成效微弱。为缓解埕北油田增储上产的压力,对渤海海域埕北低凸起及周围地区进行精细解剖及勘探潜力分析势在必行。为此,利用层序地层分析、古地貌恢复以及储层综合预测技术,重新厘定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地层发育、地层接触关系以及沉积控制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埕北低凸起及周围地区可分为凸起区披覆构造带、南侧陡坡带、北侧缓坡带和西侧倾末超覆带4个构造带。古近纪,研究区南侧陡坡带发育沟谷—断层控制的扇三角洲沉积,北侧缓坡带发育沟谷—坡折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西侧倾末超覆带发育走向转换斜坡带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以埕北低凸起作为物源区形成的各方向的古近系扇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与南、北边界断层及地层超覆带相匹配,可形成构造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自开展油气勘探以来,陆续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证实了该地区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开展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认为区内发育2种构造样式: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该地区受多期构造运动改造的影响,发育了不同规模、不同产状和不同性质的各种断层,断裂的剖面特征不具有明显的分层性,在剖面上大体可以划分为深、浅两套断裂体系。车排子地区在经过二叠纪的长期隆升剥蚀后,三叠纪开始接受沉积,在不同沉积时期存在不同的岩相古地理变化特点,为车排子凸起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较好的储盖组合条件。  相似文献   

11.
沙垒田凸起地区是渤海海域西部新近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为了明确新近系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依托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取心等资料,对走滑断裂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并对走滑断裂与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断穿基底走滑断裂、盖层走滑断裂及伸展-走滑断裂三种不同类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类型走滑断裂控制下,断裂带内及断裂带间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其中大型披覆背斜圈闭、断鼻、断背斜圈闭为有利圈闭,小型断块圈闭为不利圈闭;走滑断裂对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体现在断裂活动控制了骨架砂体输导体系及断裂输导体系的形成发育,有利于周边凹陷成熟烃源岩排烃及运移输导;走滑断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走滑作用形成的高角度裂缝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物性。新近纪普遍发育的走滑断裂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渤海沙垒田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是渤海地区浅层油气勘探的重点。利用地震地貌学方法结合现代河流体系卫星照片,在重点区的若干典型地层切片中识别出顺直河、中-低弯度曲流河(弯曲度1.2~1.8)及辫状河等多种河流地貌类型,并在明下上亚段沉积阶段发现了辫状河、曲流河共存现象。古沉积坡降分析表明,在整体宽缓的沉积背景下,顺直河、曲流河坡降整体偏小,辫状河坡降相对较大。利用地貌-水动力关系进行古流量估算,认为辫状河满岸流量最大可达3 942 m3/s,曲流河满岸流量最小为145 m3/s,顺直河满岸流量一般小于300 m3/s。基于坡降-流量进行河流类型的判别,可增进对研究区不同河型发育特征、多河型地貌、辫曲共存现象及复杂河道砂体空间展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砂砾岩储层物性差异的成因,以石臼坨凸起东北缘秦皇岛19-A构造和秦皇岛29-B构造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为例,通过岩心、铸体薄片、岩石物性、全岩分析、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定量分析了砂砾岩储层的差异、控制因素以及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沉积作用控制了不同构造的岩性差异和原始物性差异,是其主要因素。秦皇岛29-A构造沙一段+沙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中砂岩、粗砂岩夹薄层砾岩储层,粒度相对较细,砾岩比例小(约为2%),粒间以少量泥质为主,物性好,原生孔隙为主。秦皇岛29-B构造沙一段+沙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含生物碎屑的砾岩与中砂岩、粗砂岩互层的储层,粒度较粗,砾岩比例高(约为57%),粒间以大量方解石、白云石等胶结物为主,物性差,次生孔隙发育。受控于沉积作用的差异,秦皇岛29-A构造沙一段+沙二段储层原始孔隙度为32.7%,秦皇岛29-B构造储层原始孔隙度为29.6%。(2)不同沉积作用影响下,砂砾岩储层经历了差异成岩演化。在长期碱性→酸性→短暂碱性的流体演化过程中,秦皇岛29-A构造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损失孔隙度为16.2%,孔隙度损失率为47.1%)...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石臼坨地区是渤海油田精细化勘探的重点区域,但该区沉积环境变化较快.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石臼坨东部东营组、沙河街组等层位展开沉积环境分析,结果表明,各层位MgO/CaO平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3.2%,说明研究区从石炭系到东营组时期的沉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营组为较温暖的潮湿沉积环境,沙一段与沙二段存在...  相似文献   

15.
利用钻/测井、三维地震等资料,在断层活动速率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渤海海域北部秦南凹陷东南缘古近系边界断层活动演化特征,并探讨了边界断层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边界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且由石北1西、石北1东、石北2西、石北2东等4段组成。纵向上,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期,边界断层开始活动,且活动性较弱;沙三段沉积期,断层活动增强;沙一+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减弱;东三段沉积期,断层活动再次增强,东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逐渐减弱,至东一段沉积期,断层停止活动。平面上,同一地质时期不同段的边界断层均表现为中部强、两端弱的特点。空间上,同一位置的断层活动性具有继承性。边界断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了盆地的差异升降,导致物源区的差异剥蚀,并形成了不同的沉积格局和构造转换带,进而对物源区的剥蚀以及沉积区的沉降速率、沉积相类型、沉积相分布、三角洲的延伸距离、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海具有优良的成礁条件,但受限于资料品质,礁体结构刻画并不精细.借助新获取的高品质3D地震数据,利用地质—地球物理精细刻画技术,对南海西部深水区南部隆起断控台缘型生物礁进行了精细解剖.研究认为,礁体多具独立生长的丘状或透镜状外形,其内部礁脊和礁沟清晰可辨,垂向结构上以加积型和进积型为主.空间上,依据礁体的生长过程可归结为追补型、并进型和快步型3种类型,追补型生物礁生长速率较慢,且向陆退积生长,并进型和快步型生物礁生长速率较快,以垂直加积生长为主.礁体的空间展布形态与生长速度受海平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变化和古地貌形态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17.
生物礁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场所,其内部结构和生长环境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南海西部深水区南部隆起的台地结构解剖,识别出对称和不对称2种台缘结构,提炼出了断控型、断挠型及缓坡型3种台缘样式。同时通过地震剖面分析了不同台缘结构控制下的生物礁发育形态和识别特征。最后通过研究发现研究区的台缘结构及生物礁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格局差异、古地貌格局、古季风和海平面升降旋回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