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马钢4号高炉炉身结厚的处理实践进行了总结。入炉原燃料质量下降、理论燃烧温度升高引起高温区位置整体下移、焦炭负荷加重后冷却壁热负荷下降、铁口投用后气流发生变化等是4号高炉炉身结厚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提前预防并注重边沿气流的疏导、强化渣铁处理、适当降低冶强等措施,快速消除了此次炉身结厚。认为高炉日常稳定的热制度是气流稳定的基础,也是软熔带根部稳定的基础,只有保证相对稳定的炉温,才能进一步有效防止炉身结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波  李晓东  杨波 《云南冶金》2022,(6):166-173
针对高碱、高锌负荷下,高炉存在透气性差、气流不稳、风口小套上翘、炉温和炉况波动大、产量低、消耗高等问题,通过精料控制降低入炉有害元素负荷,调节两股煤气流合理分布和强化渣铁排放提升碱、锌负荷排出效率,合理控制炉温、富氧率促进高炉稳定顺行,高炉在54.30%左右的入炉品位下,利用系数提高到3.60 t/m3·d,燃料比、焦比分别降低至555 kg/t和400 kg/t左右。  相似文献   

3.
首钢股份3号高炉于2010年1月投产,一代炉役寿命已达12年,进入炉役生产后期。生产中存在操作炉型既定,高炉炉况接受调整困难;炉缸炉底侵蚀严重,加钛护炉为常态;冷却强度下降,在炉墙处形不成稳定的渣皮等制约高炉强化冶炼的特征,高炉表现为煤气流分布紊乱,炉缸侧壁温度长期处在高位,被迫控制铁水产量适应,严重影响了高炉顺行,燃料消耗居高不下。通过采取加强原燃料质量管理,提高原燃料质量和入炉粒级;合理地上下部调剂,调整中心和边缘煤气流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精细精准化日常管理,保证炉温和炉渣碱度合适稳定,炉外渣铁出匀出净等措施,3号高炉炉况长时间稳定顺行,铁水产量稳步提升,燃料比大幅下降,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柳钢4号2 000 m3高炉布料方式的特点。为了解决原燃料质量一般和后期炉役护炉生产条件下炉况长期稳定顺行的问题,4号高炉采用大角度、大角差结合中心加焦布料方式,其核心要点是适当压制边沿气流,发展中心气流。柳钢4号高炉生产实践表明,采用大角度、大角差结合中心加焦布料方式,边沿汽流相对较重,边沿十字测温温度在150 ℃以下,但是由于中心加焦的作用,中心煤气流较旺盛,高炉顺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5.
对韶钢7号高炉(2200 m~3)炉役后期强化冶炼的措施进行了阐述。针对7号高炉的炉型特点,通过采取改善入炉原燃料质量、优化操作制度、强化操业管理等措施,稳定了煤气流,形成了中心开放、边沿稳定的合理煤气流分布,确保了炉况稳定顺行。7号炉在炉役后期强化冶炼时,日产量显著提升,利用系数由2015年的2.413提高到2017年(1-5月)的2.725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6.
《炼铁》2017,(5)
简要分析了宝钢3号高炉炉墙结厚的原因,重点阐述了炉墙结厚的处理措施。2016年7月上旬3号高炉发生炉墙结厚,认为原燃料质量变差,入炉粉末增多,锌负荷异常上升是造成本次炉墙结厚的诱因;在原燃料质量发生波动时,布料制度和冷却制度调整不及时是造成本次炉墙结厚的主要原因。以确保高炉顺行为主方向,通过采取大幅退焦炭负荷、连续添加紧急空焦、提高燃料比与炉温、提高冷却水进水温度并降低水量、降低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等措施,成功处理了炉墙结厚。  相似文献   

7.
《炼铁》2017,(3)
对莱钢2号高炉炉役后期低燃料比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2号高炉炉役后期炉缸第2层侧壁温度出现阶段性上升,对其进行控制后高炉燃料比升高较多,认为入炉原燃料质量波动和冷却壁损坏影响操作炉型是制约2号高炉低燃料比冶炼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采取及时确定焦炭水分、时间布料法、稳定边沿气流、快速更换炉身上部冷却壁等措施,实现了低燃料比冶炼的目标,2016年1月燃料比逐步降低至504kg/t。  相似文献   

8.
从原燃料质量、煤气流分布和水温差变化等方面,对武钢8号高炉炉况波动的特点及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认为:(1)原燃料质量的稳定是保证炉况顺行的根本,要重点监控焦炭、烧结矿、喷吹煤的成分变化,高炉操作要根据原燃料质量的变化早调、微调;(2)针对外围条件变化,在中心焦窗畅通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两股气流,以风为纲,在炉况顺行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煤气利用率;(3)控制好水温差,维持合理的操作炉型,炉缸热状态守住铁水温度的底线,无论是炉墙黏结,还是渣皮脱落,充足的炉温和良好的渣铁流动性都是炉况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邯钢1号高炉(3200m~3)安全、高效、稳定运行已超过了9年,其长寿经验是:①合理运用操作制度保持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维持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保证炉缸活跃,减少对炉缸侧壁的侵蚀;②加强原燃料质量管控及严控有害元素的入炉和富集,调整入炉料制结构,最大限度地控制入炉碱金属负荷;③严密监视炉体的侵蚀情况,利用检修机会对温度异常的位置进行压浆修补,确保高炉长寿。  相似文献   

10.
赵淑文  王志堂  聂长果  陈军  蒋裕 《炼铁》2019,38(1):46-49
马钢4号高炉受焦炉干湿转换影响,入炉焦炭结构有较大幅度的调整,给炉缸活跃性造成较大影响,炉内气流波动增大,炉体热负荷剧烈波动,高炉技术经济指标下滑。认为原燃料对炉缸活跃性的影响存在一个较长的作用周期,在日常操作中要重视入炉原燃料的管理。通过采取强化原燃料管理、适当的上下部调剂、控制适宜的热制度、调整炉前出渣铁制度等措施后,炉缸工作状态明显改善,高炉技术经济指标快速提升,利用系数提高至2.374,燃料比降至508kg/t。  相似文献   

11.
攀钢高炉锌平衡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攀钢1、2号高炉的原燃料、生铁、炉渣、瓦斯泥、净煤气灰尘和出铁场烟尘进行了取样,根据试样化验的锌含量,结合高炉生产数据对攀钢1、2号高炉进行了锌平衡计算,分析了锌在高炉各收入项和支出项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攀钢高炉的锌负荷很高,对高炉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危胁;入炉原料是攀钢高炉锌的主要来源,是造成攀钢高炉锌负荷高的主要原因:支出的锌主要通过炉顶随高炉煤气排出,绝大部分进入瓦斯泥。  相似文献   

12.
对宁钢1号高炉操作的改进及效果进行了总结。结合1号高炉设计炉型变化的特点,通过采取抓好原燃料的差异化管理、稳定上部煤气流的合理分布、优化下部送风制度、做好炉温的精细化趋势管理、强化炉前出铁作业,以及加强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等措施,逐步解决了1号高炉压差高、热负荷时有大幅波动等影响炉况长周期稳定顺行的问题,操作炉型趋于稳定,取得了长时间高效低耗的生产业绩。2020年10月利用系数达到2.747t/(m3·d),2021年7月燃料比降低至498 kg/t。  相似文献   

13.
《炼铁》2014,(4)
为研究高炉煤气流分布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针对兴澄特钢3200m~3高炉的煤气流参数进行分析,并从布料制度、送风制度和原燃料条件等方面,采用单值控制、标准差等方法对煤气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得到了煤气流分布的波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煤气流分布的措施和原燃料各指标值的合理波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炼铁》2014,(6)
对邯钢7号高炉低成本冶炼进行了总结。通过优化操作制度、采用合适的上下部调剂、稳定煤气流分布,达到高炉稳定顺行。同时,优化入炉原燃料结构、提高煤比、降低燃料比和加强管理,实现低成本冶炼铁水。  相似文献   

15.
调整控制好高炉内煤气流的分布,保持高炉长期安全稳定顺行,是真正实现低成本炼铁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原燃料条件变化、操作炉型变化以及事故对煤气流分布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采取上下部调剂、保持炉缸热量充沛、日常操作标准化等措施,实现了高炉炉内煤气流的合理分布,提高了煤气利用率,降低了高炉燃料消耗,保持了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青钢1 800m^3高炉布料方式的特点。为解决原燃料质量一般条件下炉况长期稳定顺行的问题,青钢1 800m^3高炉采用了中心加焦结合大角度、大角差布料方式,其核心要点是,适当压制边沿气流,确保中心气流。青钢高炉生产实践表明,采用中心加焦结合大角度、大角差布料方式,边沿相对较重,边沿煤气温度在80℃以下,但是由于中心加焦的作用,中心煤气流较旺盛,高炉顺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7.
《炼铁》2017,(2)
阐述了青钢1 800m~3高炉布料方式的特点。为解决原燃料质量一般条件下炉况长期稳定顺行的问题,青钢1 800m~3高炉采用了中心加焦结合大角度、大角差布料方式,其核心要点是,适当压制边沿气流,确保中心气流。青钢高炉生产实践表明,采用中心加焦结合大角度、大角差布料方式,边沿相对较重,边沿煤气温度在80℃以下,但是由于中心加焦的作用,中心煤气流较旺盛,高炉顺行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8.
徐永刚 《炼铁》2020,39(3):13-17
对酒钢1号、2号和7号高炉铜冷却壁的使用效果及维护情况进行了总结。自投产以来,1号、2号高炉均未出现铜冷却壁破损现象,而7号高炉在使用2年半后就出现铜冷却壁大面积破损现象,这与7号高炉铜冷却壁设计过长、原燃料条件较差、中心加焦操作制度有关。认为在高炉运行期间,形成稳定的煤气流分布及抑制边沿气流的操作制度,对铜冷却壁的使用效果及寿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对首秦1号高炉(1200m~3)炉役后期重负荷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1号高炉设计寿命10年,截至2016年6月30日,高炉已运行13年2个月,单位炉容产铁量9908t/m~3。在适当降低高炉冶炼强度前提下,通过采取改善原燃料结构性能、规整高炉炉型、合理的操作制度引导中心和边沿两股气流的合理分布、降低入炉碱负荷和锌负荷等措施,1号高炉实现连续42d焦炭负荷保持6.0和连续两个月燃料比低于500 kg/t,比2015年年均燃料比降低30 kg/t。  相似文献   

20.
《炼铁》2014,(6)
重点分析了酒钢高炉碱负荷与排碱率,结果表明:由烧结矿带入的碱金属占入炉碱负荷的56%,炉渣是高炉排碱的主要渠道。并提出了预防碱金属富集与日常排碱的主要措施:做好入炉原燃料管理工作、优化炉渣成分、[Si]的控制、控制煤气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