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坑开挖对临近地下管线的影响是目前关系到城市基坑能否安全、经济施工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难点和热点课题。在前人提出的弹性地基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根据现场实测地表沉降曲线计算基坑开挖对引起临近地下管线位移的方法,弥补前人假定地下管线上方地表沉降曲线为抛物线的不足,从而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最后通过一个工程...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地铁工程建设中,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地下管线的沉降变形,严重时会导致管线开裂破坏。以地铁车站周边紧邻的地下管线为研究对象,依据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下管线的监测数据,分析基坑开挖对管线的影响,得到管线沉降变形的特点和规律,并分析总结管线的真实位移形态,拟合出位移曲线,所得结果可供同类项目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高层建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兴建,地下工程的建设和应用日益广泛,开挖施工方法,满足不了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显现出很火的局限性和不足。因此,非开挖铺管技术应运而生。非开挖铺管施工技术是指在不开挖地表破坏路面的条件下铺设各种地下公用设施(管道和电缆)的一种技术和方法。与开挖施工法相比,非开挖施工技术具有能够穿越公路、铁路、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消除了冬季,雨季对开槽施工的影响,不会因管道埋设深度而增加开挖土方量,管道不必设置基础和管座,减少对管道沿线的环境污染,施工周期短,综合成本低,社会效益显著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市政工程地下管线施工技术,包括沟槽开挖施工准备、管沟开挖工作、管道基础施工技术、管道铺设技术、管道安装技术、井室砌筑施工、闭水试验,说明了市政工程地下管线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建设、改造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管线在地下纵横交错、层叠密布,地面上不能拆除、损坏的建筑物越来越多,非开挖定向钻进技术又称拖拉管、牵拉管施工,该技术彻底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这对交通繁忙、人口密集、地面建筑物众多、地下管线复杂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城市创造一个洁净、舒适和美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障地面交通,越来越多的城市地下人行过街通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通过采用超前预支护、掌子面土体注浆加固、CRD工法6部开挖法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城市地下过街通道浅埋暗挖法施工的难题,且道路地表的沉降和地下管线的沉降始终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从而确保地面交通顺畅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7.
引入隧道与开挖面的相对位置系数α,研究双圆盾构施工在不同工况下引起的深层土体沉降计算公式,以土体沉降计算公式为基础建立能量变分方程,得到双圆盾构施工引起地下管线沉降的计算方法。通过算例对比分析4种典型工况下管线沉降的分布规律,验证公式推导结果正确性,并进一步分析了管线埋深和土体损失率等因素对管线最大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3种正常工况下的管线沉降曲线满足正态分布,旋转工况下管线沉降分布不均匀,最大沉降向下沉隧道侧偏移,另一侧的沉降量则相对较小;土体损失率对管线的沉降有较大影响,而管线埋深对管线沉降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限单元法对暗挖平顶直墙结构的过街地道进行施工阶段分析,按照设计施工步骤对分部开挖后的地层沉降及衬砌内力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施工过程的衬砌结构力学体系转换,并对此类工程进行风险源分析及提出了对应的工程措施。分析结果表明,超浅埋过街地道需通过地层加固措施控制地表沉降以及保证上部既有管线安全;过街地道的开挖能够保证下部地铁隧道的安全;拆除临时支护使得边墙轴力增大约2~3倍,衬砌弯矩增大约4~5倍;开挖进尺以0.5~1.0 m,左右导坑间距以6~8 m为宜。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采用非开挖技术敷设的非金属管道给地下管线探测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为应对城市建设中对地下管线高精度探测技术要求,笔者针对一端或两端出露并有开口的非金属管道,采用管道穿线器导引和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携带导向仪系统传感器进入非金属管道中进行探测实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张迪  龚彦峰 《地基处理》2005,16(4):38-44
上海南站管线设备地道为主体地下两层、平面呈“井”字形的用于放置站房空调、管线等设备的地下构筑物,施工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构沉降较大,并在变形缝处发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本文对上海南站管线设备地道沉降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为控制地产沉降采用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