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21,42(2)
本文以不同铁含量的B30铜镍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等试验,对比了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结果表明:随着浸泡腐蚀时间的延长,三种成分的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耐蚀性能会随着表面钝化膜的形成均有所改善;同时,随着铁含量的增加,B30铜镍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当铁含量为1.2%时,自腐蚀电流和维钝电流密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种成分合金,而且保护电位更正,点蚀后的再钝化能力更强,耐蚀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电位极化扫描、电化学阻抗谱等方法研究在地下咸水不同电导率、p H值和流速条件下,B30铜镍合金和316L不锈钢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随着地下咸水电导率的增加,B30铜镍合金自腐蚀电流密度迅速增加,点蚀敏感性增大,而316L不锈钢自腐蚀电流密度的增加较缓慢,耐蚀性明显优于B30铜镍合金。在酸性溶液中,B30铜镍合金发生均匀腐蚀。随着p H值的增大,B30铜镍合金点蚀倾向增大,316L不锈钢点蚀倾向减小。流速为1 m/s的冲刷腐蚀条件可以破坏B30铜镍合金钝化膜的形成,而不影响316L不锈钢钝化膜的稳定性。这为热泵系统如何选择金属材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产B10铜镍合金海水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B10铜镍合金(CDA706)国产管材,板材长期实海暴露腐蚀规律研究,并用金相,扫描电镜(SEM)等物理测试方法,分析观察该合金在海水中腐蚀敏感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经过4年实海全浸暴露,强度较低的B10铜管在厦门站和舟山站腐蚀速度最高,表现为击腐蚀和沿晶慢形貌,而强度较高的B10板材,其年均腐蚀速度表现出很大的温度敏感性,在榆林站暴露的两种材料局部腐蚀均明显偏高,通过腐蚀形貌观察及腐蚀产 相似文献
5.
B10铜镍合金流动海水冲刷腐蚀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旋转圆桶冲刷腐蚀试验机,利用多种电化学测试手段,结合表面分析、失重测量研究了B10铜镍合金流动海水冲刷腐蚀、成膜过程和膜层的电化学信息,探讨了流速及腐蚀时间对成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B10合金在0、1、2、3、36、4m/s的试验流速海水中的腐蚀速度随着腐蚀时间的变化规律相似,在静止和流动海水中都会生成内、外双层保护性的腐蚀产物膜,随着流速增加,产物膜因受流体力学作用增大而被冲刷削薄;腐蚀反应阳极区随海水流速和时间变化较大,腐蚀受阳极反应和传质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6.
7.
本文通过循环伏安(CV)和计时电流(CA)实验研究了电解液温度和pH值对铜电结晶行为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三维超景深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分析了电解液温度和pH值对铜电沉积层的相成分、择优取向、微观结构、粗糙度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铜电结晶过程均为受扩散控制的三维形核生长模式。当电解液温度为35 ℃时,铜的电沉积效率最高;电解液pH值为9时,对铜的电沉积促进作用最优。不同电解液温度和pH值最终的成核机制均为三维瞬时成核生长。随着电解液温度的降低和pH值的增加,择优取向由(111)晶面转变为(220)晶面。当电解液温度为35 ℃,pH为9时,可获得具有平整致密、粗糙度和硬度良好的铜电沉积层。 相似文献
8.
采用可原位测量的管流式试验装置,利用失重和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对比研究了B10管在静态和动态天然海水中的腐蚀行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并通过SEM、XPS等分析了其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结果表明,在两种海水暴露条件下,试样的腐蚀速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B10管表面在静态下生成的腐蚀产物主要是Cu2O,而在动态条件下则为NiO、Cu2O和FeOOH,其中NiO和FeOOH的存在降低了腐蚀速率,提高了B10管的耐蚀性。本文研究表明冲刷状态有利于B10管表面形成更为致密的腐蚀产物膜,对基体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海水管路动态条件下B10管成膜质量和服役性能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环境因素(温度)在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ly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过程中的影响以及细菌最适宜的温度条件,初步探索铜合金的MIC机理,为微生物的腐蚀与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生物学分析、表面分析以及电化学手段,研究不同温度(25、37、45℃)条件下培养基中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的生长状况和铜镍合金表面的腐蚀状态,进而对微生物体系中的MIC行为进行分析。结果 从生物学分析来看,培养周期内SRB细胞的数量先迅速增加,之后又逐渐减少。温度为37℃时,检测出的SRB细胞数和培养基中生成的H2S最多。从表面分析来看,铜镍合金表面生成不致密的生物膜,在生物膜下面检测出点蚀坑,且点蚀密度小。温度为37℃时,生物膜覆盖的区域最大,且该温度下检测到最大的平均点蚀坑深度,约9.3μm。从电化学分析来看,在各种温度下,浸泡在生物介质中的试样的开路电位(OCP)大致向正方向移动,Rp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温度为37℃,试样检测出的Rp值最小。结论 温度能够影响SRB所导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B10铜镍合金在天然海水和含10 mg/L NH4+海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NH4+对B10铜镍合金的腐蚀影响机制.采用失重法测量平均腐蚀速率;采用动电位极化分析、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界面腐蚀电化学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腐蚀产物形貌;采用能量色散光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相似文献
12.
铜镍合金BFe30—1—1在流动人工海水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旋转圆筒式冲刷腐蚀装置通过多种化学测试及失重测量研究了铜镍合金BFe30-1-1在不同流速人工海水中的腐蚀行为,同时应用SEM观察了材料表面的冲刷腐蚀形貌。结果表明,在不同流速的人工海水中,BFe30-1腐蚀反应的线性极化常数不同,它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BFe30-1-1在人工海水中膜破裂的临界流速为3m/s左右。 相似文献
13.
14.
铜镍合金海水腐蚀的表面与界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金相(OM)、俄歇(AES)、扫描电镜(SEM)及透射电镜(TEM)等技
术手段对实海暴露试样进行探测分析,揭示了表面膜缺陷(如碳膜)、晶界缺陷(晶界析出物)等加速该
合金腐蚀进程的试验现象和内在根据,特别指出影响该合金海水腐蚀产物膜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其中的沿晶扩散及应变诱生调峰分解与沿晶腐蚀、沿晶脆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抛光液pH值、温度和浓度对化学机械抛光蓝宝石去除率的影响,以提高抛光效率。方法采用CP4单面抛光试验机对直径为50.8 mm C向蓝宝石晶元进行化学机械抛光,通过电子分析天平对蓝宝石抛光过程中的材料去除率进行了分析,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蓝宝石晶元抛光前后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Ra)进行了评价。结果蓝宝石在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的材料去除率均随抛光液pH值和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抛光原液与去离子水按1:1的体积比混合配制抛光液,KOH调节pH值为12.2,水浴加热抛光液35℃时,蓝宝石抛光的材料去除率(MRR)达到1.119μm/h,Ra为0.101 nm。结论随着pH的增大,化学作用逐渐增强,而机械作用逐渐减弱,在pH为12.2的时候能达到平衡点,此时的MRR最佳;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作用逐渐增强,而机械作用保持不变,抛光液温度为35~40℃时,化学作用与机械作用达到平衡,MRR最佳,当温度高于40℃后,抛光液浓度明显增大,而过高的浓度会导致MRR的减小。抛光液的相关性能优化后,化学机械抛光蓝宝石的MRR较优化前提高了71.4%。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BFe10-1-1铜镍合金在0.5mol/L NaCl溶液中的选择性腐蚀行为,测其在不同pH值的试验溶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并选择一定电化学条件下进行恒电位腐蚀。通过对腐蚀后溶液中的Cu2 和Ni2 含量的分析和对试样断面的微区成分分析,了解不同条件下的BFe10-1-1铜镍合金的选择性腐蚀规律。试验结果表明,BFe10-1-1铜镍合金的选择性腐蚀取决于腐蚀介质的酸碱度及腐蚀电位等电化学条件。在碱性溶液中的耐蚀性比其在酸性溶液中要好,在酸性和弱碱性溶液中脱镍,在强碱性溶液中低电位下脱铜,高电位下脱镍。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