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分别简要论述了传统油页岩资源开发工艺(干馏技术与燃烧发电技术)和壳牌公司的地下转换(IcP)技术,并进行对比,ICP技术在环保、成本及产物方面均有较大优势。我国应该加快发展该项技术以应对能源紧缺局面。.  相似文献   

2.
大庆油页岩及干馏产物的利用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页岩的舍油率大部分都在10%以上,具有很好的经济开发价值.对大庆油页岩及其干馏产物性质的实验研究表明,油页岩的机械强度较低,应选择粉末、颗粒干馏炉进行加工处理;页岩油主要由柴油馏分和重油馏分组成,分别可加工成成品油和直接用作燃料油;热解干馏气热值约为17MJ/m3,可以在除作自身干馏所需的热量燃料外,用作城市煤气或工业锅炉的燃料;半焦着火点低,热值约为23 MJ/kg,可作为清洁燃料用于发电或民用;页岩灰的主要组分是氧化钙争氧化硅,可用于生产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3.
简单介绍了油页岩的用途及中国油页岩开发利用的历史,总结了油页岩的干馏工艺技术和开发利用现状,展望了油页岩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世界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吉礼  马跃  李术元  藤锦生 《化工进展》2015,34(5):1183-1190
油页岩是一种非常规能源,世界储量巨大,作为石油的补充能源,开发前景广阔.油页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至500℃左右,会热解生成页岩油,经加工处理后可以制得汽油、柴油等油品.油页岩也可直接燃烧,产生蒸气、发电,目前利用油页岩燃烧发电的国家有爱沙尼亚、中国、德国等.本文介绍了世界主要油页岩国家的油页岩储量和加工利用情况,目前世界上利用油页岩干馏制取页岩油的国家主要有3个,中国(产量80万吨)、爱沙尼亚(产量50万吨)和巴西(18万吨),其他国家略有生产.中国页岩油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目前有将近10座油页岩干馏厂投入运行,其中抚顺矿业集团年产页岩油35万吨,全国居首,该公司引进的日处理颗粒油页岩量6000t的ATP干馏工艺,目前已经在调试中阶段性运转,并逐渐延长连续运转时间,山东龙口等其他地方的油页岩加工利用也取得很大进展.美国目前没有进行油页岩干馏炼制页岩油的工业化生产,但有多所大学、公司和研究所已经对油页岩进行了长期的地上和地下干馏工艺的研究和开发.文中还介绍了国内外油页岩干馏的3种主要炉型,分别为块状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颗粒页岩固体热载体干馏炉和粉末页岩流化干馏炉,并对比了不同国家的干馏炉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5.
非常规能源油页岩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页岩作为一种非常规能源,储量巨大,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常规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油页岩的开发和利用将是世界石油资源的有益补充和代替。主要介绍了油页岩的开采技术及页岩油的加工利用,以期对油页岩的开发利用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了世界油页岩的开发利用趋势。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油页岩利用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世界上许多公司研发了先进的工艺。新技术取得的进展包括用水量减少、CO2减排、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以及对地下水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本文按地表处理和原位处理技术分别介绍了目前正在研发的新型油页岩利用技术,并详细论述了欧美几家公司的工艺流程及研发进展,同时对各种新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分别介绍了油页岩低温干馏试验、油页岩与页岩灰掺混的干馏试验,结果表明,其他条件相同时,页岩灰与油页岩以4:1比例掺混时,油页岩干馏所产页岩油(凝点10℃,密度0.898 2g/cm3)与油页岩不掺混页岩灰干馏所得页岩油(凝点26℃,密度0.909 6g/cm3)相比,页岩油品质有所提升,有助于后续加工。  相似文献   

8.
油页岩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阐述了世界油页岩的储量和利用情况 ;介绍了抚顺矿业集团利用油页岩进行低温干馏生产页岩油、利用页岩废渣生产建材制品、将油页岩用作电厂燃料发电等综合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以及对非常规油气能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对油页岩开发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首先介绍了油页岩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及开发历程,然后归纳了油页岩开采工艺技术分类,包括地面干馏技术和地下转化技术,并对商业化应用的不同地面干馏技术进行了总结,如巴西石油公司的Petrosix地面干馏工艺技术、中国抚顺干馏技术、爱沙尼亚干馏技术等。此外,还阐述了油页岩开采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壳牌的地下转换技术、埃克森美孚公司的Electrofrac技术、PetroProbe公司的深层油页岩开发技术等。最后,文章分析了油页岩开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油页岩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开发利用油页岩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干馏炼油工艺流程以及油页岩蜡、腐植酸等有用矿物的提取和利用途径;提出根据油页岩矿物质组成不同,合理利用油页岩灰渣,可用于制作建筑材料或提取化学制品。  相似文献   

11.
我国油页岩综合利用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页岩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储量巨大,是世界石油资源补充能源。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油页岩相关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分析了我国单独炼油、单独燃烧发电及灰渣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将油页岩炼油、半焦燃烧发电、灰渣综合利用集成一体,不仅可提高油页岩综合利用效率,而且还可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本文为油页岩综合利用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我国油页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概况。针对油页岩开发中产生的大量灰渣,认为采用填埋和堆积的处理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且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参考国内外对油页岩灰渣的处理工艺,总结了油页岩灰渣制作水泥、轻质砖材、白炭黑、微晶泡沫玻璃,烧制陶粒以及提取氧化铝等综合利用的方法,并对油页岩灰渣综合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自行设计搭建的处理量120 kg/d的瓦斯全循环气体热载体干馏炉,通过试验的方法,研究新型气体热载体干馏炉在干馏过程中的一些运行参数和产生的页岩油的一些特性,对现有干馏工艺的改进具有指导意义。试验通过改变油页岩颗粒的粒径,进而改变物料之间的空隙率、空隙结构和进气流量,来研究不同粒径的样品对干馏特性和干馏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页岩颗粒的粒径不同,物料之间的空隙率和干馏炉的进气流量不同,导致炉内传热传质的不同,不同粒径的油页岩干馏油收率不同,粒径为20—25 mm的页岩油收率最高。由于气体热载体流量不同,干馏炉内传热传质情况和冷却器的工作负荷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粒径的页岩干馏之后,在4个收油点所收到的页岩油质量分数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油页岩综合利用过程建模与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庆春  张俊  杨思宇  钱宇 《化工学报》2014,65(7):2793-2801
面对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局势,油页岩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得到各界的重视。目前油页岩以干馏炼油为主,很少有对油页岩综合利用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的研究。本文建立油页岩综合利用过程各基础过程的单元模型,对物流和能量流展开流程模拟和技术经济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技术性能与能效较合理区域为:干馏温度525℃,空气与水蒸气之比为1.13。与单纯炼油过程相比,综合利用过程的投资利润率从13%提升到16%,投资回收期从7.5年缩减到6.3年。  相似文献   

15.
油页岩干馏生产页岩油是油页岩的主要加工利用方式。为降低油页岩干馏所需热载气温度,以延长载气预热器使用寿命并实现节能操作,本文向热载气中掺入一定比例氧气,对含氧低温载气情况下的油页岩干馏过程进行了研究。测定了油页岩在含氧气体氛围中热解时的反应器床层升温特性,对气液相产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无氧干馏产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含氧低温载气干馏过程能够通过载气中的氧气与油页岩反应产生的热量使油页岩达到其干馏所需要的温度,页岩油收率及其成分与无氧高温载气干馏过程接近、而轻组分含量更高,并且含有更多的具有O—H键和C==O键官能团的化合物。本文研究结果为油页岩干馏生产页岩油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油页岩干馏技术影响因素及工业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页岩资源的分布及储量情况、油页岩干馏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的油页岩干馏技术及其工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油页岩干馏工业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Crude shale oils from an aboveground and two in-situ retorting processes were characterized for 26 trace element constituents. The shale oils were pyrolysed from Green River Formation oil shale by pilot plant or semiworks-sized facilities. Trace elements were resolved into those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suspended shale fines or emulsified water, and those more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hale oil matrix. The abundance of the metals As, Co, Fe, Hg, Mo, Ni, Sb, Se, V and Zn were quantified in whole and fractionated shale oil samples; the possible chemical nature of several metals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hale oils examined, the following observations were noted: the shale oils contained moderately high levels of Fe (33–63 ppm) and As (9.3–29 ppm), and lower quantities of Co, Mo, Ni, Se and Zn (≈1–10 ppm); most trace metals were associated with asphaltene or resin components; relative to reported mean values for petroleum, the As, Co, Fe, Mo and Se were more prevalent in Green River shale oil; in-situ retorting processes appeared to introduce Mo into the product shale 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